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综合其它>穿到明朝考科举> 穿到明朝考科举 第121节

穿到明朝考科举 第121节

  那小丫头问道:“果然?好小子,你买的什么东西,何时去的,怎么不早问我一声?我告诉你娘用哪一样啊!罢了,你们这些毛毛燥燥的小子……”
  她一头说着那小厮毛躁,一头转回身便告诉了安夫人老爷给她买了好妆粉,准定是趁着过节要替她画眉了。
  安家娘子心中惊喜,连忙打扮一新,等着丈夫过来给自己送新妆粉。苦等良久,妆都要花了,却还没等来人。她又不禁想得更深了一层:“上个月他就买了好几本那画着他扮女妆的锦衣卫书,这回又买了胭脂,这是真个要给我,还是真跟书里画的一样,要自己扮个女娇娥啊……”
  安娘子坐也坐不住,生怕丈夫有什么和书里画的一样的贵恙,连忙带了丫头,悄声走到安千户的书房,竖着眼睛支走了看门的家人小厮,猛地一推门闯了进去。
  还好!她丈夫脸上还没妆,也没穿女装!
  安娘子长吁一口气,第二眼就看见丈夫拿着眼线笔往纸上瞎画着什么,已经画出了个墨眉红嘴紫眼皮的小鬼儿。画旁还堆着两本连环画,一本正翻开一页彩色的美人图,幽幽柔柔,正是她新看过的,连环画中“安千户”变妆后的美人!
  两夫妻的目光在空中交错,都有些慌乱。安娘子胆战心惊,刚欲问他是不是想自己学着化妆,安千户就把纸揉烂了丢出窗外,露出一副惊喜神情,飞快地说:“元娘你来了?为夫看这书上的妆容好看,正想学着给你也画一个,还没练好呢,你怎么就过来了?”
  他拿着笔叹道:“我天天看你梳妆,以为极容易就能画好的,却没想到自己练了许久也没能画出一对看得过眼的眉毛。可见人家张敞名传后世也不是容易的,只怪我姓安,爹娘没给我生出这天赋。”
  安娘子轻叹一声,接过笔笑着说:“要画好眉毛也容易,夫君若想学,我教你便是。”
  亏得安千户应变得快,总算挽回了夫妻间的误会,之后便老老实实地拿着螺黛学着给夫人画眉,倒还真画出了些寻常感到过的闺房之乐。
  然而这种享受没能持续多久,正月初十,万贵妃忽然过世,天子为之辍朝七日,甚至说出了“贞儿一去,朕亦不久于人世”这样的不祥之语。
  中外朝局都为这一人之死而震动,丧礼规格处处比照皇后,内外命妇都要去哭临。锦衣卫日夜在宫中宿卫,张家也担心太子婚事会有波折,临近纳采问名的日子,家中都无甚喜气,反而担心女儿会因万贵妃之死担上什么命硬妨克的名声。
  崔燮知道了,暗中安慰了他一句:“令嫒是命中注定的皇后,张兄不必多想,静候皇家来行礼就是了。”
  太子成亲这么大的事,礼部早有章程,除非皇帝或皇后死了,绝不会再变更。万贵妃历史上在可没当过皇后,连追封也没有过,不然怎么他记着的史书里写的就只是个万“贵妃”呢?
  既然是妃,太子或许得带两天孝,却不会为她耽误国本大计。
  张峦仍是忧心忡忡,头上挂着的那个鸿胪寺卿衔也不能叫他安心一点。直到元宵长假过后,保国公朱永、次辅刘吉上门行纳采问名礼,他才终于安心,知道自己的女儿可以安然嫁入宫了。
  而且万贵妃已死,也不会有人欺侮陷害他女儿了!
  张峦喜极而泣,颤声答了自家祖上的名姓官爵与女儿的年纪,顺顺当当地完了纳采、纳徵、告期、册封、亲迎等大礼。
  二月初七,丁丑日,皇太子大婚,东宫之位更稳固,皇后在多年依例免命妇朝觐后,终于得受命妇入贺了一回。这一天,成化二十三年的会试也将掀开帷幕,天子诏命翰林学士尹直与右春坊右谕德吴宽为会试考官,主持新一场会试。
  大明朝廷与崔燮的人生,从这天起便转上了一条新轨道。
  第187章
  会试来临, 天下才子都在北京汇聚。北方仕子多在元月里乘车马上京, 南方科举成风的所在,考生经验更足, 则多在会试前数月就乘船进京, 安安稳稳复习。
  金陵、苏杭、江西、湖广, 都是历代进士辈出的科考大省,如陈钦、祝瀚、程楷、蒋冕等能在江南传出才子名头的便可算力压全国的真才士。而北方举子即便是在京里有名声, 在精于科考的南人眼中, 也还只能算是第二流人物。
  迁安六位才子应崔燮之邀进京以来,也常能听到如许批评。连他们点评的《三国》也教人挑剔得体无完肤, 嫌他们读得不够深彻入微, 文字也粗疏——江南虽三尺童子, 也能作出这样的文字来!
  六才子的才名,纯粹是叫《三国》的彩图和书页外侧印批评文字,评文颜色各异,显得精美工整的排版给衬出来的!
  郭镛、汤和、王之昌、陆安四位举人临着会试, 只怕读书的工夫不够, 都跟着崔燮闭门模考, 对外头的事两眼一抹黑。只有没中举的徐立言、沈铮两位闲心无事,又顶着六才子之名,在京里有的是同年、朋友、粉丝盛情相邀,今日诗会明天酒楼的,一不小心就听了满耳朵流言蜚语。
  他们愤愤不平,欲与那些人辩论, 自身又只是秀才,学问诗词不及那些从才子堆儿里拼杀出来的举人,只好郁闷地忍了。
  他们肯忍,对方却还不肯停。议论完了竟敢自称才子的迁安人,又议论起了南北国子监的差距。一群人互相吹捧,都说南监的水准较北监更高,北监里只有一个真才子,就是上次科考落第后直接寄在北监读书的江西解元费宏。
  至于某迁安举子崔燮,只不过是仗着有个他们南方茶陵出身的文坛宗师的恩师,借着老师的人望编了几本书,收买的名声罢了。
  徐立言终于忍无可忍,拍案而起:“崔和衷自是真有才学的人,他的秋闱文章在居安斋就有卖的,岂是你们说的那种,沽名钓誉的人!”
  那名举子鄙薄地看了他一眼:“居安斋的书?除了那几套科举笔记,又有什么算得上好书?便是科举笔记,也不是那崔和衷亲手写的,他只是占了个学生身份,有李学士相帮着请人编纂,才出得这套书罢了。”
  徐立言恼怒地说:“你知道什么!科举笔记系列里的题目就是他最先想出来的,这是连太子……”
  他正想细说一下崔燮怎么走上科考出题人道路的,却不想旁边已恼了一位正在吃酒的豪客。
  那名穿大红掐腰曳撒配深青大氅的髭须青年直走过去,重重拍在那些举子桌上,横眉立目地说:“你胡说什么居安斋没有好书!居安斋的科举笔记你王老爷是没看过,他们家出的《六才子评三国》、《王窈娘琵琶记》跟新出的锦衣卫连环画可都好看极了,你长眼睛了么,敢说这些书不好!”
  那几名举子叫他吓得瑟缩了一下,但看他头上戴着瓜皮帽,气势亦粗豪,心底那份才士的优越感又升起来,哼了一声:“不过是给小儿看的画本,画的还是锦衣卫……这等媚俗之物,也配当得好东西么!”
  王姓人重重啐了他们一声:“锦衣卫的画本怎么就不是好东西了,这话你敢到同我到北镇抚司门口说么?当真是没见过世面的人喊得欢,《王窈娘琵琶记》是皇上都爱看的戏,你们这辈子见得着皇上一面么!”
  那几名举子临考在即,最听不得这种诅咒,脸色涨红,怒道:“粗莽匹夫……”
  那武夫嘿然一笑:“这大庭广众下,你一个举子,竟敢辱骂朝廷官员。本官这就去通政司上本,问问礼部要不要你这样的考生!嘿嘿,真当自己是诸葛亮,鼓唇摇舌就能骂死王朗,可别长着颗诸葛的心,却生了个弥衡的命!”
  他那桌一位年纪略大几岁的中年人摇头笑道:“项祯还是这样性如烈火,与这些举子说什么,他们只晓得眼酸别人,哪里懂得咱们武官的辛苦。”
  另一人笑道:“我看他回京这两天沉稳多了,起码不打扮成吕布、赵云那样满处跑,改学诸葛亮舌战群儒,也算是有进益了。往后拨进府军前卫,跟着伯爷慢慢历练几年,自然就成熟了。”
  那中年人笑道:“哪儿是他进益了,是京里不兴咱们那边儿的打扮,时兴的是锦衣卫爱穿的紧身衣裳,他赶趁着穿新的呢……”
  桌上两人自顾自地说笑着,王项祯舌战完了群儒,大胜而归,得意地给那两位上官同僚各斟了一杯,边喝边说:“痛快!这回终于能痛痛快快地看上崔……看上我们迁安书店出的彩图书了。过了殿试,他们家还要开个评三国的六才子题诗会,肯定与那些酸书生的诗会不一样,说不定得是三国五美人儿大选那样的游园会。到时候小弟请客,咱们兄弟们都去见识见识!”
  两位才子在旁边听得心头微跳,摸着胸口想了想这个可能——难不成他们也得跟他们说的那五美人似的,上台歌舞吟诗……也展示展示?
  不成!
  回头得跟崔和衷说说,他们唱不了戏,跳不动舞,只能凑合着在台上念首诗罢了吧!
  他们这边担心着,王公子那边又叹道:“我只怕这举子们都要会试了,会不会耽搁初八出新的《锦衣卫》画本哪?这第二册 才画到安千户叫人掳进贼窝,还有个矮丑的倭奴欲对他不轨,看得我正抓心挠肺想救人呢,不会他、他们因为这科考试,这个月就不出新的了吧……”
  这一句话激起了满堂举子的忧虑。
  就连几个刚叫王公子骂过的举子,虽然嘴上说着锦衣卫连环画不值得看,私底下也早把前两期都买齐了,还看过不只一遍。他们当然不只看里面的美人,也不把自己代入锦衣卫,而是爱那故事写得起伏跌宕,发前人未有之奇想。而那配画的诗词文句也是字字珠玑,读过后叫人齿颊留芳,忍不住再三品读回味。
  他们倒不像王公子、沈、徐二人那样知道书店背后真正的主人是崔燮,担心书店会像他岁试那回一样因他考试停发新书,只是担心初八日的新书上市,自己还该不该买。
  买了,看了,转天考场上会不会因为想着书里的紧张故事分了心,影响他们作文章?不买,会不会又因为新书已出来了,越是不买越想看,更走心思?
  而且会试是从初九考到十五,中间还有四天休息的工夫,这四天他们能管得住自己不去买书么?
  这个居安斋实在可恨,快考试的日子,出什么新书!
  不知多少人心里暗骂居安斋老板,崔燮背后也叫他们咒得打了几个喷嚏,连忙叫人煎了浓姜汤,顺便给四位借住在他家的备考的才子们各盛了一碗。
  会试在即,哪怕没病也得预防预防。这么多年的辛苦都寄在一场上,若因风寒影响了发挥,岂不亏得慌?
  郭镛四人坐在他特地叫人按着贡院高仿出来的,四面漏风的考棚里模考,正冻得身上虚寒,得喝上这么一碗浓姜汤,倒是全身发汗,写文章也有精神了。晚上考出来都说:“又记下一条经验,考试那天就是不带馒头也得带上些姜末,到场里冲姜汤喝暖身。”
  模拟考真管用,要是他们事先没在家里吃过这遭苦,到了场上现体味这番寒冻,十有八久要影响作文章的思绪。
  徐立言与沈铮等到他们出了“考场”,便忍不住跟他们说了南方仕子瞧不起他们迁安人的事,要他们几个好好考,五人齐中,臊臊那些举子的脸。
  崔燮冷笑道:“他们说居安斋那些锦衣卫的院本、画本写的不好?媚俗?呵呵,他最好求神拜佛,盼着自己这一科考科差些,否则……”竟敢diss未来首辅杨大佬的戏本、王圣人他爹和翰林们的脚本写的不好?这人要是考进了翰林院,大佬们分分钟教他重塑三观!
  徐、沈二人以为他写个诗、作个文章痛骂那些不知高下的举子,顿时来了精神,积极地说:“反正是几个南京国子监的,为首好像叫倪父还什么的,剩下的没通姓名。有个姓王的义士当场过去骂了他们,那王义士还甚喜欢居安斋的书画,说要参加咱们六才子的题诗会呢。到时候若见着,我们给你点他出来!”
  崔燮点了点头:“这是个义士,回头叫人给你们做衣裳时也给他做一身,抽奖时做个手脚,送给他,奖励他仗义护持咱们迁安才子的名声。”
  给我们做什么衣裳?
  六位才子都客气地说:“不必不必,我们在你家里住着,又做你的题,借你的考棚,已是占了不少便宜,怎能还要你做衣裳呢?”
  崔大佬笑道:“要做!几位兄长可是点评三国的才子,上台题诗时穿的岂不得有些三国的风韵,哪儿能穿着青缎直身就上去?追捧你们的读者看着也缺点儿意思。我已安排人给你们挑衣裳了,等咱们安安心心地考完殿试,兄长们便换上魏晋风流的新衣,叫世人看看咱们迁安的风流才子,可好?”
  也、也好吧……反正京里如今穿什么的都有,他们宽袍大袖也不显出格。
  六位才子默应了,沈铮便问:“你们举人们要应会试,不敢偏费光阴,我与子言不必考举试,可否先看看那是什么衣裳?”
  崔燮含笑点头:“两位兄长愿意帮忙自然更好。我们几人即将入场,顾不得这些,兄长们便问计掌柜,若有你们参与,挑选才子装束一事必定办得更圆满。”
  这两人不用考试,在京里空待着心里也怕有些别扭。若总到外头吃喝,怕容易撞见别的才子批评他们,暗生闷气,倒不如过来帮他们居安斋搞个三国第一谋士、第一诗人、第一忠臣、第一丞相、第一名将、第一隐士的大评选。
  选出六位第一人,正好对应着他们六位迁安才子,上台签售时就换上书中人物所穿的衣裳,这得多么吸睛?到时候得有多少读者肯买精装本叫他们签字题诗!
  崔燮满怀感激地将大事托付给他们,跟四位要会试的才子一起收拾考篮:带了毡棚顶、当门帘用的大块油布,整身的皮袄、皮裙、皮靴,不怕干硬的烧饼、薄饼、自制的午餐肉,带有保暖套、装着厚厚干姜末的铜壶,然后才是科考用的笔墨纸砚。
  二月初九一早,仍是四更搜检入场。崔燮与迁安四位才子提着篮子、袖着考票,早早到了场外,与早年考中的举人们汇合到一起,在烈烈寒风中说说笑笑的候检。
  如此森严的考场外,他竟还隐约从风中听到有人说:“前天我想了半宿,昨儿个早晨还是去买新连环画了,不看见安千户平安无恙我可真安不下心考试啊。你猜那个想无礼安千户的倭奴是怎么死的?”
  崔燮还挺爱听人说这些的,微微侧耳,想听听他们是如何评价新单行本的。
  可那些跟那说话人站得近的,又没看过新锦衣卫画本的书生却是要恨死他了——他是看完安心了,可这正临考的时候,非说这些挑动人心思的东西,叫别人又怎么能安心考试!
  第188章
  不等那位考生绘声绘色地讲完安千户如何高贵冷艳不可侵犯地装作丞相千金、某亲王未过门的儿媳, 力拒倭寇强暴, 挑动一群倭寇、汉奸为他争风吃醋,自相杀伐, 四更的钟鼓声便已敲响。
  龙门开始放人了。
  门外巡场的正是明威将军, 锦衣卫都督同知朱骥, 搜检的也是锦衣卫中、前两所的校尉与力士们。锦衣卫的人对锦衣卫的迷弟们态度总要好些,搜检到那个大声讲安千户故事的举子时, 两名力士下手都轻了些, 没像别人那样照怀里狠摸。
  搜到崔燮时,几名军士看他眼熟, 更加关照了几分, 只是顺着衣裳拍拍摸摸, 叮嘱他不许夹带私藏便是了。
  崔燮承了情,拢起衣裳排队进了龙门,给收掌试卷官交上考票,换了自己的试卷进场。
  他是北直隶考生, 按顺序第一批入场, 考舍也靠前, 周围干干净净,巡检的校尉们巡得也勤,要水要吃的都挺方便。
  他去年刚考完乡试,内外都熟得很,不用看环境,只把两块板子插好, 站在“桌”上毡了房顶,又把油布挂在门口暂挡寒气,找巡场的军官买了一壶热水,灌进那把套着厚厚棉套的铜壶里,当作个小暖炉揣在怀里,盘腿抱壶,先暖热了手脚。
  黎明时分,巡检场内的指挥同知顾大人陪着提调御史巡了最后一趟场,两位收掌试卷官便取了新印出来的、墨迹犹未全干的考卷来,叫巡检军校散给众考生。
  这一场才是真正的抡才大典,考取了就能青云直上,入朝为官,考不中的至少又要等三年辛苦蹉跎。场中近四千考生的情绪都压抑到了极点、激扬到了极点,在这种尖锐冲突的情绪中接过考卷,颤抖着揭开卷面,仔细阅看题目。
  第一场仍是三道四书题,四道五经题。
  考题顺序是按着《大学》《论语》《中庸》《孟子》来排的,不过因《大学》《中庸》两本内容太短,可出的题目几乎都考遍了,近年考试还是多在孔孟二子之作里出。这一场主考官就没从《大学》里出题,第一题出了《论语·述而》的“子在齐闻韶”一节,第二题则是《中庸》的“文武之政”两句,第三题是《孟子·告子上》的“诗曰天生烝民”。
  而五经题目虽粗看满纸都是,每科题目之前却都近乎顶格写着“易、诗、书、春秋、礼记”五个科名,对应着一眼就能看到“诗”字后面列出的四道题目:首题是《周南·麟之趾》全篇,之后是取自《小雅·裳裳者华》的“我觏之子,维其有章矣”两句,《大雅·假乐》的“不解于位,民之攸塈”一句,《商颂·殷武》的“天命多辟,设都于禹之绩。岁事来辟”三句。
  《诗经》的十五国风部分有不少含有男女私情的词句,极少从中出题,大多题目都是从《雅》《颂》里出的。即便是这两部分也有许多诗中有悲、怨、悼、怀、讽刺、针砭之意,若单列出来作题目,写出来的文章便容易偏离圣人之意。所以《诗经》里能出的题目极少,重复率极高,这四道题目中有三道崔燮都曾做过,或是做过含着题中句子的长题。
  只有《假乐》一篇他自己练习时是以整首诗为题的,单列出“不解于位,民之攸塈”两句和以整诗为题时作文的重点差别有些大,须得彻底推翻重做。
  他琢磨了琢磨题目,倒出一杯尚且热气腾腾的热姜汤喝,而后把壶杯都放到身边,磨墨铺纸,拿镇纸压稿纸,开始答第一题——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三月不知肉味”这句话实在太有名了。崔燮穿越之前就知道,穿越之后林先生也常指着这句教他们努力学习,光关于这段的作文就作了不知几遍,几乎是把这节能写的花样都写遍了。
  《史记·孔子世家》中也有这句,是“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比论语中所记添了“学之”二字。朱子注释中亦取了这个“学之”,有了这两字才更好解释前因后果: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后,是因苦心志学,才无暇顾及餐饮细务,以至于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就是再爱听音乐,也不至于自己脑内回忆足了三个月的齐国交响乐——他脑子里还货真价实地存着1g的小黄片呢,耽搁他吃肉了吗?
  而那句“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是因孔子体味到了大舜《韶》乐中尽美尽善的感情和乐律,不觉深彻投入于学习韶乐之中,诚心叹美这场宏大的圣乐。
  圣人闻圣乐,自然有所感触,遥拜前圣的功德与乐中精妙音律,故而诚心学之,那么双圣之间暗暗的契合就是必写的知识点。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