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穿越重生>汉世祖> 汉世祖 第597节

汉世祖 第597节

  第189章 还继续走吗?
  结束了在灵州的巡幸之后,刘皇帝再度面临一个选择,是继续西巡,还是打道回府。此番出巡,已然整整四月,耗费的时间不算短了,并且也偏离原本的目的,从北巡关山,辗转远赴西北。
  行营之中,随驾的文武,也有不少人向刘皇帝建议,希望銮驾返京。他们给出的理由,也无外乎那几条,天子当坐镇京师,以安内外人心,不可久处畿外,何况是皇帝与太子一起。
  再加上西北偏远,时节也迈入深冬,气候越发恶劣,不利远行,当地人都居家避冬,而况于行营这大队人马。
  倘若继续西行绝域,行路的风险也将大赠,如果皇帝出现了什么不测,必然危及江山社稷,影响国家的稳定……
  当这些建议上呈御前之后,刘皇帝的态度反倒坚决起来了,由于有此前在西行丰胜途中的风波,他第一反应就是,行营的这些达官贵族们,又畏惧西北的苦寒了。
  他们想要回去,刘皇帝偏偏就不许,硬是要磨一磨他们。在刘皇帝看来,整个西北都在大汉的统治之下,前方也是一片坦途,在自家的国土,害怕什么,担忧什么?
  他们的那些顾虑,对刘皇帝而言则更加不值一提。什么天子不可久居京外,他数次出巡,几次亲征,哪一次待的时间短过?
  至于冬季,当初不论是南征淮南,还是北伐契丹,都是熬过了整整一个冬季。西北的冬季再是苦寒,正常的巡幸,还能比行军打仗更难、更辛苦吗?
  谈什么风险,在刘皇帝看来,只不过是一些贪图安逸的借口罢了。因此,大臣们越是反对,他反而越是坚决。
  再者,自决定西巡以来,好不容易走到灵州,灵州都到了,还能不继续向西,去河西走廊看看?
  刘皇帝出巡的成本,可一点都不低,这辈子都不知道还有没有第二次走这么远的机会了,既然已经走了一半,剩下的路,咬着牙也要走完。
  而整个大西北,纳入大汉的统治时间还短,谈稳固,说安宁,都还早。刘皇帝巡幸一次,亲自走上一遭,也不只是见识一番西北风光,实现他踏遍疆土的愿望,更想恩威齐施以安抚人心,这其中的政治意义,也是该考虑进去的。
  于是,做下决定的刘皇帝,当着一干臣子的面,不顾他们无奈与苦涩的表情,直接下诏,11月1日,御驾起行,继续西巡。并且,直接定下,要走就走到底,不到阳关不回头。
  不过,决议虽下,但现实问题却还得面对,而摆在西巡路上最大难题,就是天气。虽然刘皇帝不怕,甚至展现出一副人定胜天的姿态,但对于西北的冬季气候,终究没有体验过。
  因此,还是多给了行营两日的时间,用以置办各种赶路物资,尤其是御寒的物资。这件事,交给李业去做了,在灵州进行了一场大采购,为此,将许多百姓本身屯以过冬的物料都购买一空,官府仓场所储,也被征调了一批。
  虽然按照刘皇帝的意思,一应交易,都有行营支付,但是,对地方官民也造成了事实上的侵扰。并且,由于变道西巡的举措,使得行营所费用,远超想象,之前针对此次出巡的预算,到灵州也花得差不多了。
  可以想见,等正式踏上西巡的旅途,再要置办物料,怕是得给地方官府打白条了……
  按照诏令,没有任何的耽搁,于11月1日再度起行,向着更遥远的疆域而去。不过,这一回,倒不是所有人随行。
  太子刘旸被刘皇帝留下了,让他代替自己,到西南方向的陇右道巡视一圈。西北四道中,除了作为基础的关内道,就属陇右道朝廷经营最久。
  毕竟是从褒国公王景开始,就拓地收治,再加上开宝年来的持续蚕食进取,疆土又向西扩展了一大片。由于吐蕃的分裂,无力抵抗,可以说,大汉在陇右以西的势力,已然超过了盛唐之时,不论是疆土范围以及影响力,都是如此,毕竟在高原上已没有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对手威胁。
  对于近些年取得的成果,也不能光听汇报,刘旸呢,就是代表刘皇帝前去检视一下,身临其境,看看如今大汉疆域的极限在哪里。
  同时,皇十一子刘晓也被刘皇帝留下了,原因是刘皇帝疼儿子。刘晓也才十一岁,身子素来就羸弱,前面几个月的旅程,一直熬着,没有叫过苦累,但是,刘皇帝还是担心让他继续跟下去,会扛不住,于是把他留在灵州休养。
  至于其他人,就没这个待遇了,只能咬着牙,忍着西北的狂沙厉风,埋头随驾起行,默默赶路。
  自灵州南下,沿着黄河上游前进,至中卫县渡河。中卫县乃是黄河上游的一大通衢,但荒废许久,朝廷复置官员管理也还是近十年的事情。境内渡口密布,也是后世“黄河九渡”的来历。
  过中卫后,便径直西行,沿着沙漠边缘,顺着长城,向凉州方向赶路。没有多少耽搁,也没有驻足留恋的兴致,满目的荒凉,若是平时也就罢了,在此冬季,大漠戈壁也只能让人敬而远之。
  狭长的河西走廊,除了风,就是沙,干冷的空气,森寒的温度,让人极其不适。过去奏章上所报,呈现的那些往来的商旅、驼队,全然见不着。
  或许有不逢时的缘故,但总归让刘皇帝觉得单调,而就如大臣们所提醒的那般,西巡走得太不容易。
  等抵达凉州州城姑藏的时候,已然是十一月中旬了,而随驾的八千余人,累倒、病倒了近三成,甚至死掉了上百人,大多是因为水土不服,牲畜同样冻死、冻伤不少……
  事实证明,在大自然的伟力面前,个人的力量太过渺小了,就一个西北寻常的气候,就让刘皇帝的行营折损了这么多人!
  而刘皇帝自己,同样不好受,他本就忌冷,再加上一双老寒腿,哪怕尽力饱暖,实际上也是一路煎熬。
  也就是抵达凉州后,有城池,有房舍,有棉榻,这些方让他好受了些。河西布政使卢多逊很体贴,各项事务,安排得是妥帖到位,省却了不少麻烦,让刘皇帝夸奖了一番。
  刘皇帝忍不住把自己这次西巡,与隋炀帝西征吐谷浑联想起来了,然后不得不感叹,那真是个暴君。几十万人走青海,翻山越岭,那才是真正的绝域险途,死伤无数,与之比起来,刘皇帝自觉还是自己理性一些……
  不过,驾临凉州之后,老问题摆在了刘皇帝面前,还要不要继续走下去,要知道,从姑藏到阳关,直线距离都还有约一千三百里了。
  不得不说,亲身经历过后,在现实问题面前,刘皇帝终究还是迟疑了。不过,倘若就此收回成命,放弃西巡,那他颜面何在,此前放出的“不到阳关不回头”岂不成了空话,之前吃的苦受的罪岂不白废?
  但是,倘若继续西进,行营将士,随驾文武,只怕又该生出些波澜了,哪怕他们不敢表现出来,心中总归有想法的。
  同时,刘皇帝自个儿的双腿,那阵阵的隐痛,也在提醒着他,劝阻着他……
  第190章 治不好了
  冬至未至,数九寒天并不遥远,而作为河西首府、西北重镇的姑藏城,已然进入冰天雪地的状态。一场急来的雪,为这僵硬的冬季增添了些许柔意,但很快就在粗砺的风沙侵蚀下消融。
  不过,姑藏的天气也愈加寒冷了,西行的计划,也由此搁置了。城中的营房,被行营的将士占得满满的,甚至因为住处不够,还让凉州的官员将吏们分担接待了一部分人员。
  可以肯定的是,几乎是所有人,都不想再继续向西走了。但是,皇帝不发话,都不敢再贸然开口,以免触了霉头。
  姑藏城中哪里环境最好,空间最大,毫无疑问,是河西布政使官署,这还是卢多逊到任后斥资新建的,于是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皇帝的行在。
  所辖僚属都另觅地方办公,卢多逊一家人也选择搬出去,不过,刘皇帝特意把他留下了,准他留宿行在办公,也备垂询。
  阴寒的天气,几乎让人呼吸都感不适,对于很多人来说,很难想象当地的人是怎么在这种环境下生存的。随驾的贵族、大臣、将士们,虽然不乏就职戍边者,但大部分人还是来自于内地,习惯了中原地区的气候,在此地也确实煎熬。
  行在中,一道由四名大内侍卫站岗的门成为了防止内外逾越的界限,门外,宰相、国舅李业候在此处,徘徊不定,不时抬眼朝里望望,面露迟疑,却没有命人通报求见。
  赵匡胤陪着刘旸去陇右道巡察了,因而此时随驾的大臣中,就属李业地位最高了。地位最高,也就代表着,有些事情需要他担当起来,该进言就得进言。
  虽然李业是皇帝的亲舅舅,是长辈,但可以说,他是被刘皇帝一路给培养提拔出来的。早年太后在的时候,曾仗着宠幸骄横过,不过很快就被刘皇帝给严厉镇压了,而其后近二十年的时间,逐渐成长,及至拜相。
  但是,这么多年下来,李业在面对刘皇帝的时候,是很虚的,分外敬畏。谏言献策,李业不是不敢,甚至很多时候都挺主动,但这也要分事。
  比如这劝阻皇帝西行之事,虽然他不知道刘皇帝为何要执著于河西这遥远的大西北,但感受到他那强烈的意志后,李业也不敢违逆。否则,进言落不到好处,反而触怒了刘皇帝,那就得不偿失了。
  不过,到姑藏的这两日间,行营中文武有不少人都请他进言,这种被人寄托希望信任的情况,对李业而言,还是很少遇到的。因此,作为随驾大臣的代表,他又不好表现得敷衍。
  是故,在院门前徘徊不定,也反映出李业此时的心理写照。
  “是国舅吧!”一道委婉的声音响起,打断了李业的思绪。
  抬眼见到那名在宫娥伴驾下的贵妇人,李业赶忙躬身行礼:“参见贵妃娘娘!”
  来人正是高贵妃,凤目在李业身上扫了下,贵妃抬手示意他免礼,问道:“国舅是来觐见的吧!为何逗留不进,是内侍们怠慢了吗?”
  大概是在外边站久了,李业不只手脚,连胡须都有些僵硬,不过面对高贵妃的问话,他精神则振奋了些,心中有了想法,说道:“臣有一言,欲进陛下,然而担心陛下不允,因而踟蹰不进,迁延至此!幸遇贵妃娘娘,希望能够代为呈禀!”
  闻之,高贵妃眉梢微蹙,却没有应下,而是表示道:“我只随驾一妇人,国舅乃是宰相,若是国事大事,请恕我不便过问!”
  不得不说,刘皇帝对他后宫的女人们调教得还是不错的,至少后宫干政这一条都谨守着。虽然,很多时候,刘皇帝也会那外廷的国政军事对她们说道说道,但哪怕是皇后大符,也很少主动过问……
  对于高贵妃的反应,李业虽显意外,但面上还是迅速解释清楚:“此事不只涉及国家,更攸关于陛下。自西巡以来,跋山涉水两千余里,迁延日久,上及大臣,下至士卒,无不被风冒寒,艰苦行进。
  臣查问过,行营之中,已有两千余人不堪行路,或冻伤,或染疾。隆冬将近,河西气候将更加恶劣,而陛下西巡之意益加。
  臣担心,再走下去,损伤只会加剧,甚至产生疫病。陛下若欲远行,纵绝域苦寒,臣等也敢随驾,唯虑陛下龙体安危,此事实不可不虑。
  在灵州时,臣就曾进言,陛下志坚,不允。今,臣祈娘娘,能够代为进言,劝解一二……”
  听完李业的来意,高贵妃凤眉也不由深蹙,她当然也是了解刘皇帝脾性的,这个忙,可是没那么好帮的。
  不过,李业把姿态放得如此之低,对其所请,也不好直接拒绝。略作考虑,高贵妃还是应道:“我正要去看望陛下,只能代为劝说,表明其意,但陛下素来意坚,能否说动他,我也没有把握!”
  “多谢娘娘开言!”李业当即表示道:“如若不成,臣只有另寻时机奏请了!”
  此时的刘皇帝呢,正待在炕上,他这也是入乡随俗了,不过炕这东西,还是比较实用了,否则,哪怕被子叠得再厚,也难免那阴寒侵袭。
  不只有炕,还有暖炉,总之,不能把刘皇帝冻着。背倚靠枕,双腿却露了出来,刘皇帝翻阅着卢多逊呈上了一些关系河西政治民情的汇报,一名太医正聚精会神地给刘皇帝做着针灸。
  “陛下,臣已施针完毕!”太医小心翼翼地提醒道。
  “哦!”刘皇帝没有抬头,只是随口应了声,喦脱则赶忙帮刘皇帝把裤管捋下。
  “陛下若无其他吩咐,臣就告退了!”见刘皇帝这种反应,太医不由低声请示道。
  刘皇帝放下了手中的奏章,感受了一下舒服不少的膝盖,抬眼看着太医,平静地问道:“孙太医,朕这寒腿也治了有些年头了,你们都是医科圣手,为何始终不见恢复?”
  此言对太医而言,无异于催命的问话,孙太医吓得两腿一软,直接跪倒:“臣等医道不精,怠慢御体,请陛下治罪!”
  看他这胆战心惊的样子,刘皇帝直接摆摆手,以一种平和的语气说道:“朕没有怪罪你们的意思,起来吧!”
  但是,太医不敢起。
  见状,刘皇帝叹了口气,问道:“你直接老实地告诉朕,朕这毛病,还能根治吗?”
  “这……”这太医哪敢给个肯定的答复。
  “但说无妨!朕要听实话,你,总不至于欺君吧!”刘皇帝语气没有任何变化,但个太医的感觉就是多了几分冷酷。
  迎着刘皇帝的目光,太医终究还是将自己的判断说来:“陛下腿疾已深,臣等施针用药,本为缓治,悉心疗养,若假以时日,还是有根治的可能,只是,不可再负累受寒了,寒气侵肌,则必加剧病痛……”
  “假以时日……”刘皇帝呢喃了句,朝其扬了下手:“朕知道了!你退下吧!”
  “是!”孙太医如蒙大赦,颤着腿起身:“陛下当静养,臣告退!”
  “随行的后妃、皇子、文武大臣,也去做些检查诊断!”在其告退前,刘皇帝又吩咐着:“另外,随行将士得病甚多,缺乏医师,太医也分出一些人去帮忙!”
  “是!”
  “看来是治不好了!”太医退下后,刘皇帝沉默良久,叹息道。
  见刘皇帝情绪似有低落,喦脱赶忙道:“官家,都是这些太医无用,他们享受着陛下的恩典,朝廷的俸禄,却连些许小疾都解决不了。不若布告天下,遍访良医……”
  “你给朕闭嘴!”听其言,刘皇帝却猛得斥了一句。
  “是!”喦脱吓了一条,人都后退了两步,低头束手。
  按了按自己的腿,还有些发热,此前那种不上不上、又疼又痒的症状倒是减轻了。良久,刘皇帝说道:“或许腿疾已深,但更难治的,还是心病吧!”
  第191章 “从谏如流”
  “官家!”经过通报入内,没有理会行礼的喦脱,高贵妃看着坐在炕上一副沉思状的刘皇帝,轻声唤了句。
  “你来了。坐!”抬眼看着半老仪态的贵妃,刘皇帝露出一道温和的笑容,伸手拍了拍热炕。
  高贵妃并不拘束,盈盈一礼,然后上前倾身,硕臀自然地压上炕的边缘,看着刘皇帝,关心地问道:“你感觉如何了?”
  闻问,刘皇帝说道:“太医针灸已毕,感觉好多了,待在这炕上,都忍不住盗汗了。我看呐,在洛阳宫中,也可以搭些炕,不要嫌其鄙俗,能取暖便好,百姓用得,朕用不得?”
  见刘皇帝精神甚好,高贵妃也是一副放下心的表情,从怀里取出两个筒状的皮裘缝制物,说道:“这是我缝制的两条护腿,再出行时,穿上!”
  感受到贵妃的这份心意,刘皇帝的目光也显得更加柔和了,拿起摸了摸,质地柔软,显然用料上乘,不知是什么珍奇野兽被扒了皮毛。当着贵妃的面,刘皇帝穿上了,还伸了伸腿,对她道:“不错,正合适,也舒服!”
  见状,高贵妃自然大感欣慰,虽然刘皇帝表现得有些刻意,但终究让女人心满意足。探手进入被我,一双已不复晶莹的手,轻轻地替刘皇帝揉着小腿,高贵妃问:“我方才看到孙太医了,他人战战栗栗的,出了何事?”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