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穿越重生>汉世祖> 汉世祖 第482节

汉世祖 第482节

  潘美微微一笑,恭敬道:“还要多谢陛下与澶公提拔,只是未能参与北方大战,甚为遗憾!”
  听其言,柴荣难得地笑了笑,道:“看来,你此番回京,是已拟好请战书了吧!”
  潘美接着话头便道:“末将斗胆请问澶公,此番陛下召我等回京,是否已定下平南之议?”
  注意着潘美的眼神,满满的立功欲,柴荣却摇摇头:“我方北巡归来,对于陛下与朝廷决议,尚不清楚,不过,既已回朝,陛下自有嘱托,你们不必心急!”
  几个人,就在待诏所中寒暄着,尤其是与潘美、曹彬的交谈,柴荣有些用心,特别关心南方的情况。
  说起来,也无怪刘承祐对郭氏父子,会有难抑的忌惮。别的不说,仅看这等候召见的几名将领。曹彬,郭威的甥侄;潘美,早年就是柴荣的下属,为其所发觉,后来又受其举荐进入禁军,枢密院任职又担当了一段时间直系下属,对潘美的任用也大力支持;郭廷渭,当年的交情,至今发挥着作用,而作为降将,柴荣是也其所亲近的对象……
  而这三人,显然是刘承祐为平南战事所准备的统军将领,都是要大用的。更别提,大汉军中,其他老壮将校中,与郭柴有牵扯之人了。
  并没有让四人等太久,约一刻钟后,内侍前来传谕,召四人万岁殿觐见。刘承祐其时,正在后宫,与周淑妃调情,听她谈琴吹箫,缓解一下国事的压力。
  前几年,他曾放过一段时间权力,但不知觉间,又收了回来,尤其在十二、十三年的军政大调整中,是亲自监督着下面,压得很多官僚都喘不过气来,待进入十五年,方才好了些。
  对于柴郭潘曹四人的回京,刘承祐当然显示出了他的热情与亲切,拿着几张炊饼,对四人道:“这可是朕特意命人的从宫外采购的孙家饼,名气很大,招牌响亮,朕早有闻之。今日始尝之,你们回得正巧,有口福了!”
  皇帝这番亲和的姿态,还是让人很舒服的,用几张炊饼,就打消了似潘美、曹彬在面圣时的紧张感。
  “此番北巡,忍风冒雪,一路辛苦了!”当然,刘承祐首先关注的,还是归来的柴荣。
  “代天巡狩,这是臣的荣幸,陛下信重,铭感五内,何言辛苦?”柴荣显得很平静。
  这只是君臣间的一种交流方式吧,刘承祐迅速揭过,谈起正事,说道:“你上的奏章,朕已经阅过,对北巡的结果,朕很满意。不过,你其中提到,契丹有异动,朕很好奇,这异样何来,说说看你的想法!”
  闻问,柴荣也严肃起来,应道:“臣是通过与诸边将领交流,与察问边市部民及胡贾,方才得知。这一年来,契丹的部族、戍卒,有向西迁移的趋势,虽则隐秘,但终究难以彻底掩盖痕迹。并且,据九原李万超将军所报,这三年间,辽主数次西狩,最远曾至阴山北麓的白达旦部。
  虽然只是猜测,但臣相信,契丹是在秘密筹划着什么计划,且必定在西面,朝廷不得不防!”
  听其言,刘承祐则冷声道:“就在不久前,朕也收到了西北卢多逊的奏报,言定难军李光睿,在秘密联络契丹人。你说,契丹人会不会在谋划河西地区?”
  对此,柴荣也不能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只是郑重地说道:“臣以为,北伐之后,辽国遭受重创,绝不是这短短三年就能恢复过来的。其主动谋攻大汉的可能,并不大,但如果同定难军联合起来了,对西北地区,必然造成重大祸害,不得不重视此事!”
  考虑了一会儿,刘承祐方才道:“看来,平静了这几年,都不安分了。契丹人,定难军,倒也都选了个好时机。”
  说着,刘承祐也表明了他在此事上的态度:“而今,朝廷的重心,当放在削平江南,统一天下。至于西北,契丹人意图未明,党项疑而未动,只要局势没被打破,只能暂时搁置。不过,朕已然下诏,令西北军政提高警惕。”
  第312章 一举荡平
  “郭卿,东海水军情况如何?”刘承祐将目光落到郭廷渭身上,直接问道。
  这就轮到自己了?郭廷渭微感意外,不过反应很快,站起身来,干练地禀道:“北伐损失兵卒早已补充结束,这三年间,又经训练裁汰,至今共得三万人,莱州一万,密州两万,其中战卒八千,常年海上巡查,作战训练,臣有信心,驰骋东海,无可匹敌!”
  见郭廷渭流露出如此自信的姿态,刘承祐笑了笑,道:“朕不讳言,关于海战、战舰,朕并不熟悉,是个外行,郭卿乃是大汉难得的水军大将,你既出此言,朕也相信,东海水师,可堪大用!”
  “陛下过誉,臣不敢当!”郭廷渭躬身应道。皇帝这话,可谓盛赞,对郭廷渭既是一种认可与激励,同是也给他一种莫大的压力,话是放出来了,如果出了什么差错,别的罪过暂且不提,这欺君的帽子就可以直接扣上了。
  因此,郭廷渭是满面肃重地请道:“请陛下令!”
  “不急!”扬了扬手,刘承祐又瞧向曹彬,好生打量着这个历史上有名的统帅人才,露出笑容:“曹彬!”
  曹彬站起身,端敬一礼,沉稳地道:“臣参见陛下,恭听陛下垂训!”
  这番沉着泰然的气度,整个人的形象就高了起来,刘承祐暗自点头,道:“朕对你可是闻名已久了啊!通过奏章,朕也算是认识你了,今日见到本人,果然不凡,当为大将!”
  “陛下谬赞了!”对于刘承祐的夸奖,曹彬心中反而升起一股压力。
  问完曹彬,刘承祐这才把注意力放到潘美身上,轻笑道:“仲询,朕把你放在湖南,一待就是七年,憋坏了吧!”
  在面圣之前,潘美是踌躇满志,心潮起伏,仿佛有无数的话想要向皇帝进呈,然而真正见到皇帝,迎着那平和却不乏威严的目光,却有些被慑住了。
  此时闻问,禀道:“陛下对臣,提拔甚重,臣每念之,直欲奋战效死,以报恩德!”
  听其言,刘承祐环视一圈,悠悠然地说道:“你们都是精明人啊,朕召你们回京的原因,想必各自都有所猜测。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也无需避谈,朕已决定,发师平南,召你们就是为了筹议此事!”
  此言落,几个人都没露出多少讶色,潘美则趁势从怀里取出了一封奏章,进献道:“陛下,臣回京之前,草拟平粤方略,些许浅见,请陛下过目指正!”
  从孙彦筠手中接过潘美的章程,刘承祐当场翻开阅览,没有耗费多长时间,抬眼时,脸上已经露出一种名为满意的表情。
  虽然建功欲切,从奏章上来看,潘美并没有急躁,所呈方略,也显稳当。从兵力、辎需配备,到进兵时机,进攻路线,以及沿途粤国城池防备,等等事务,潘美都做了详尽的阐述。
  这是一份很完善的进兵方略,潘美在湖南待的时间太久了,显然不是白待的,也没有荒废,甚至几度作为朝廷的使前往兴王府,完全做到了知己知彼。
  看着潘美,刘承祐略表好奇,说道:“平灭粤国,你只需要五万军队?”
  闻问,潘美平静地应道:“陛下,经过乾祐十二年的战斗,南粤虚实尽显。以其国情,尚能集聚起十万人以上的军队,但疏于训练,军备粗劣,绝非我大汉劲卒的对手;
  再者,南粤本乏将才,却因小人进谗,将领再遭戮,而粤主又任用宦官为将帅,以致将校不附,军心不定,士气不振;
  其三,粤主继位以来,任意妄为,暴政苛敛,粤民苦之久矣,王师南下,是为救民于水火,民心所向,则战无不胜。
  如欲败之,三万军即可,臣求五万兵,却是以稳妥起见,为戡乱安定,做准备。”
  “朕的潘大将军,富远略,有大局观啊!”听其陈述,刘承祐指着潘美对柴荣几人道,顿了一下,刘承祐又扬了扬手中的章程,道:“你这不只是一份进兵方略,更是一份请战书啊!”
  闻声知意,潘美立刻单膝拜倒,慨然请命道:“陛下,臣愿率师平粤,望陛下应允!”
  事实上,伐粤的人选,早早地定下了,早在七年前就定下了,军中将帅,多有所猜测。哪怕没有皇帝的偏爱,也少有比潘美更适合的人选了。至于慕容、赵匡胤、高怀德等高级将帅,又不适合与其竞争。
  没有直接回应潘美,刘承祐瞟向曹彬,问道:“曹卿镇守郴州多年,对此有何想法?”
  曹彬作思量,便道:“启禀陛下,伐粤主将,臣以为再无比潘将军更适合的了!”
  看曹彬一副坦然状,迎着潘美期待的目光,刘承祐站起身来,招呼着众人:“走,我们去枢密院!”
  “传朕口谕,让魏仁溥、慕容延钊也到枢密院,再传赵延进!”临走前,又朝孙彦筠吩咐道。
  “是!”
  枢密院,军机房。皇帝居主座,其下一干大汉的军政大佬齐在,见人到齐了,刘承祐一招手,吩咐道:“将枢密院制定的平南方略,给诸卿讲讲吧!”
  “是!”
  关于平南的战争,在刘承祐的授意下,早就开始在策划了,到如今,基本已然定型,包括兵力配备、将领人选以及进军路线等方方面面的情况,都有考虑,并因最新的情况,而不断调整。虽然平南属于朝野共知的大略,但对于此方面,保密性很高。
  负责介绍的,乃是赵匡胤,站在挪至堂间的舆图前,从容地开始叙述,而在座不了解的人都打起来精神,尤其是奉诏回京城的将领们。
  “按照枢密院的计划,此番平南,共分四路进军!第一路,以小底军南调,发江陵、归、陕、安、复、郢、襄、澧、岳、夔十州兵马以及江陵水军,共水陆大军四万,自上游进攻鄂州,取湖口,顺江东下,曹彬为主将,刘光义副之;
  第二路,发全、郴、道、桂戍军,及湖南诸州兵马,兼三千瑶兵、川东都兵,共计五万军,南下平粤国,以潘美为主将,崔彦进副之;
  第三路,以龙栖军、龙捷军、奉国军及江淮水陆诸军,共计七万水陆大军,自下游,择地渡江,目标金陵;
  第四路,以郭廷渭为主将,率靖海军三万,走海路南下,自杭州登陆,会同吴越兵马,北上攻常、润……”
  听完枢密院的大体计划,在场之人,不论知情与否,都不禁感叹,这又是一场大动兵啊,仅方才所述军队,就有将近二十万了。若是再算上征召的民夫,怕也要动员南方半壁了,当然,规模上是远远比不上的北伐战争了,并且,此番所发军队,职业战兵比以往要少许多。
  刘承祐呢,则魄力十足地总结了一句:“朕此番,是要一举荡平南方,江南诸势,一次解决!”
  第313章 日常
  至于发兵的时间,尚早,初拟在今岁秋时,还有约半年的时间,足够大汉朝廷做准备。在这点上,却也由不得刘承祐,南方气候所限,尤其是岭南,按照潘美的建议,最好在冬季发兵。
  刘承祐呢,也非逆势逆时,任意而为的君主,该等还是得等的。因此,等真正开启南征之时,大汉已然休整近四年了。
  “具体事项,有何疑问,所涉将帅,可详咨枢密院。尤其是回京的将军们,他们有些意见,枢密院也需多作交流,综合军情敌情,适当调整完善平南军略!”扫视一圈后,刘承祐看向枢密使李处耘。
  “是!”大权在握的李处耘,在皇帝面前,姿态一向放得很低,闻令,立刻应道:“策略无恒定者,当因时势变化以制宜,臣本有事务需请教诸将军!”
  点了点头,刘承祐站起身来,他这一动,一干人都紧跟着离席,见状,刘承祐对柴荣几人道:“诸卿皆奔千里还京,旅途劳顿,正需歇息,走,陪朕去琼林苑,朕好好犒劳你们一顿!”
  四人正当道谢,赵延进却占了出来,道:“陛下,关于平南方略,臣有一问!”
  “有什么疑问,枢密正副使皆在,问他们!”看着赵延进,刘承祐微微一笑。
  赵延进却道:“陛下,臣之疑问,只怕两位枢密使也难以解答!”
  “哦?”刘承祐眉毛微挑,看了看同样有些意外的李处耘、赵匡胤,扭头看着他,脸上表露浅笑,说:“你且说来!”
  “敢问陛下,朝廷四路用兵,其他三路,主将明确,不知兵力最重、实力最强的江淮大军,谁人为帅?”迎着君臣齐齐投来的目光,赵延进沉声道。
  听其言,刘承祐默然了,这个问题,他仍在迟疑之中,是以在枢密院的计划中有如此体现。如果李谷的身体康健,那毫无疑问,帅位无忧,但他毕竟身体欠佳,军事战争,统战灭国,是容不得这等风险的。
  当然,这种情况,如果心中觉得亏欠,刘承祐大抵可以与李谷名义上是帅位,而另遣将帅掌兵,实际指挥平南。然而,于李谷而言,需要这种补偿吗?
  当年的允诺,使其展其高志,率北兵平江表,最后一步却不由他来走,刘承祐怕把这老臣心头过不去。说起来,为平南战事,李谷在扬州已经待了三年多了,若是各项准备都妥当了,又差其他人去摘果子,对李谷却也有些不公了。
  不过,究竟如何,也还需参考李谷本人的意见。再者,也许等到发兵之时,李谷的身体有所改善呢。当然,刘承祐心里并不乐观,风痹之症,怕的就是天冷湿寒……
  赵延进这一问,有点把刘承祐问住了,不过他心思很灵敏,面色不改,轻笑道:“关于平南的主帅,朕心中早有人选,届时便知!”
  随驾前往琼林苑的路上,潘美向曹彬道着喜:“恭喜曹将军,独领一军,大展身手,乃酬英雄抱负之时啊!”
  二者并辔而行,偏头看着笑眯眯俨然心情不错的潘美,曹彬也稍微笑了笑,一副淡泊的样子,道:“比起将军独灭一国,在下自愧不如啊!”
  闻言,潘美嘴角的笑容又上扬了几分。可以说,在平南的战事上,潘美胜过了曹彬。两位名将在湖南的时日中,是不免有所比较的,曹彬虽然为人谦慎,但不代表懦弱,在行事上,在战场上,都有与潘美一争高下的表现。从十二年的汉粤战争,就可以看出了,当初曹彬移师夺取连州,就是在得知潘美取下桂州之后的决定。
  因此,在平粤将帅的人选上,刘承祐选择将二人拆开,以潘美为主略粤国。而相较于潘美灭粤,曹彬被委任为上游主将,也是大用,但终究只是一路偏师,配合助攻江南,在江淮行营的节制之下,在用兵的自由度上,当然无法和潘美相比。
  这也是曹彬如是说的原因,潘美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开怀。并且,从二者的语气中,可以听出,江南苟延残喘的诸国,于他们而言,只是一个个战功了……
  “郴、连的戍军,还望将军善待!”难得地,曹彬主动向潘美道。
  闻言,潘美当即道:“国华所率之军,都难得的壮士,军中健卒,可堪重用,只要不违军纪军令,自当视之为手足!”
  相较于曹彬的宽厚,潘美实际上是个狠人,敢杀人,也舍得杀人,不论敌我,事实上,在对粤作战的过程中,已经表现出一定的残忍性。当然,作为一军主帅,为了保证军事胜利,怎么做都不能说过分,开国的高级将帅,哪个不是杀人如麻的。
  用潘美,也正是因为他对粤人的威,粤人对他的畏,更重于曹彬。
  “这琼林苑啊,是陛下修建的唯一一座皇家园林,坐落金明湖畔,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每逢省考,及第士子,都会于此参与琼林宴,天子亲自宴请。听说即将开始今春科考,或许我们也能借机沾染一些文气……”多了些闲情雅致,潘美又主动向曹彬介绍道。
  在琼林苑,自然是沐浴、饮宴、女色,一条龙服务,对于归来的将领,每个人,刘承祐都赏了两名舞姬。
  春夜微凉,坐在案边,刘承祐下意识地紧了紧身上披着的单衣。明亮的烛火微微闪动着,光线照在刘承祐脸上,却是一片认真像。
  刘承祐还在考虑事情,想的是,如何安排柴荣,就朝局而言,似乎没有适合的职位,低了肯定不行,高职又没空缺。
  看起来合适的,是把他放到平南战争上去,但是,刘承祐这心里又不怎么踏实。不是猜忌他会造反谋逆,只是如果他在军中威望过高,实权太重,不管对哪方面而言,都不是好事。
  西北巡阅使,最终,刘承祐提起笔,写出这五个字。
  “官家!”一阵香风袭来,悦耳的声音仿佛勾引着他的灵魂。
  抬眼看,美人出浴,身裹单绸,姣好的面容,搭配着成熟诱惑的身材,正是伴驾的周淑妃。放下笔,刘承祐双眼中流露出“欣赏”之意,朝着她招招手,美人娉婷而来,轻入怀中,娇臀与他大腿有了紧密的接触。
  周淑妃如今已然二十七岁,容颜身材趋于完美,不变的是那知书达礼的才女气质,为刘承祐诞下了一男一女。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