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3节

  郑熹眼睛微红,抬头看着皇帝,诚恳地道:“陛下,那是在朝上。一旦谣言传播开来,人心军心还能稳么?到时候不败也要败了。这样紧急的时刻,岂有自己泄气的道理?纵然要处置,也要悄悄的办呀。臣恨不得亲自过去侍奉父亲!可也只能强忍不安。”
  冷侯也跟着说:“是这个道理。胡骑来去如风,一旦松懈,必为所乘。”
  皇帝问太子道:“你看呢?”
  太子想了一下,道:“郑相公所言有理。不如暗中派一御医。”
  皇帝道:“可,你们去办吧。”
  郑熹忙代郑侯谢恩,匆匆去安排。
  冷侯本以为皇帝会留他咨询,不想皇帝丝毫没有这样的意思,只得与郑熹一同出来,殿中于是只剩下天子父子二人。
  太子等人走远了才对皇帝道:“他们隐瞒这消息,只怕半是为公、半是为私。”
  皇帝被这些大臣搓磨了几年,也磨出了些眼光,道:“当然啦。不过呢,只要能一败而胜,使胡人不敢南下,也就容他了。”
  太子道:“是否……下令北地官员……探病?”
  皇帝道:“让祝缨去看看吧,这人,就是太单纯,要做事就一门心事做事,也不在旁处用心。”
  太子总觉得祝缨是个有城府的人,也不知道他爹是怎么得出一个“祝缨单纯”的结论的。不过祝缨办事确实让人放心,太子便也不反驳了。
  太子却是有另个想法想对父亲说的:“阿爹,设若郑侯有个万一,郑相公就要丁忧了。如今王相公也病着,政事堂不能没有人,是不是补一个?”
  皇帝道:“你看谁合适?”
  太子道:“儿年轻,也看不准,还是要阿爹定下的。只要能做事就好。顶好不要乱哄哄的就知道吵架。”
  皇帝深以为然:“唉,刘、施二位要是还在就好了。罢罢!就窦朋吧。”
  太子想了一下窦尚书,好像也没什么不妥的,除了不是那么的夺目,守成倒也能做得。他道:“只要合阿爹的意就好。”
  皇帝道:“身为天子,怎么能够恣意而为?是要合适治理天下。你要记住啊!不可随意胡来。”
  太子恭敬地领了训。
  郑熹这里选派了御医往北送,这里又派了信使找祝缨。
  ……——
  郑熹把御医送走,同时又写了封长信给祝缨,托她留意照顾一下郑侯。如果可能,对中军大营也再多上心,协助郑侯办一些事,尽量隐瞒消息。如果有“万一”,提前送一消息回京,他好准备。
  御医上路,郑熹便召来了温岳。
  温岳丁忧在家有些日子,眼见出孝,该安排上了。
  郑熹更不废话,问温岳:“你的本事,还没落下吧?”
  “不敢懈怠。”
  “好,你去大营报到吧!”
  温岳忙问:“那禁军?”
  “我安排别人。你到了军前,戒骄戒躁,要谦逊谨慎,敢于担当。如此一来,才好谈以后。”
  温岳试探道:“君侯……”
  郑熹道:“但愿只是微恙。你到了那里,与子璋会面,他是个念旧情的人,必会照应人的。他于军事不甚了解,你要与他好好相处。”
  郑熹想得很周到,祝缨身份勉强够了,且是个管补给的,拿捏住了前线的将士,可以比较好的执行郑侯的安排。但是其他方面,想必是不如温岳一个祖上就混行伍的人。趁着郑侯还在,接下来还有祝缨照应,把温岳送上去,立功,受赏、升职。
  慢慢通过温岳继续掌控军中的部分势力。
  温岳忙答应了。
  郑熹动作很快,温岳在御医后面也跳上了北上的大路。
  郑熹寻思着,自己的安排应该很周到了,剩下的就看天意。环顾四周,只见政事堂里唯有他一人,竟生出一点点寂寞的味道来。
  忽然有点想王云鹤了。
  一声通报打断了他的思绪:“相公!王相公来了!”
  郑熹的目光砸在了通报的书吏的身上,将这书吏看得一个哆嗦:“相、相公……”
  郑熹收回了目光,正一正衣冠,疾步出迎。却见王云鹤被两个书吏搀着,正往政事堂走来。他快步走上前去,挥开一个书吏,亲自扶着王云鹤:“您还病着,怎么亲自过来了?”
  王云鹤缓缓地道:“我听说,朝上不太平。”
  郑熹面带忧色:“传闻家父微恙,已派人去看了,但愿不要误了战事才好。”
  王云鹤看一眼他,郑熹的目光不避不让。
  王云鹤道:“你是怎么想的?”
  “临阵换将是大忌。”
  王云鹤点了点头:“我知道,倒也是这么个道理。然而要防万一。主帅缠绵病榻,恐怕军心不稳。”
  “是。”
  王云鹤与郑熹进房交换了一下意见,王云鹤的意思,得派个副帅过去:“听郑侯之令,又可代郑侯出击。”
  郑熹道:“您看,冷侯如何?”
  王云鹤道:“现在能用的左右就那么些个人。承平日久,用进废退。只盼着这一场仗能让上下警醒些,能磨出几个可用之材。”
  “是。”
  王云鹤倒是个君子,自己虽病着,面圣的时候仍是建议保留郑侯,同时派出冷侯,并不曾借机要召回郑侯来养病。
  郑熹也不得不敬佩这个胖老头儿,换了他,未必就有这样的心胸。
  郑熹日盼夜盼,只想盼着郑侯痊愈的消息。不意皇帝召了他与王云鹤过去,告知了要再任命一位丞相的消息。
  王云鹤不反对窦朋,郑熹此时也不便反对。皇帝于是下旨,让窦朋进了政事堂,同时仍兼任户部尚书。
  做了丞相之后,窦朋对前线的补给便大方了许多,以往总要多问两句再给,现在这两句还是问,但是数目上放宽了一些。
  钱没白花,七月初,捷报传来。
  郑侯安排两路大军主动出击,兵士经过了整顿、补给也跟得上,取得了一些战果。
  捷报传来,顿时压住了郑侯病重的消息,皇帝很是高兴,给郑川赐爵,又在宫中设宴,宴请朝廷百官。又下旨,慰问郑侯,命郑侯尽力而为,要打得胡人畏惧天威主动求和才好。
  君臣有一阵子没有听到好消息了,大部分喝得微醺,皇帝也有了些酒意,在宦官的搀扶下要往后宫休息。
  他亲近册封了一位美人,温柔和顺又会耍些无伤大雅的小性子,十分合意。才到爱妃殿外,便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引得扭头后看。
  来人是郝大方:“陛下!太子殿下请您往前面去。”
  “嗯?”
  “相公们接了个奏本,见您已到后面来了,不敢擅闯,太子殿下便派了奴婢来请陛下移驾。”
  皇帝心情不错,道:“前面带路。”
  步辇跟着郝大方掉头,一行人回到了前殿。
  太子、丞相、冷侯等人都在,个个面色凝重。皇帝微醉,并未留意道,含糊地问:“这是怎么了?”
  郑熹当地一跪:“陛下,臣父病重。”
  皇帝的酒醒了大半:“什么?”
  郑熹又重复了一遍,眼泪也流了下来,将郑侯的奏本递了上去。
  皇帝眼睛有点花,让太子来读。
  郑侯的奏本写得情真意切,先是感慨自己的年老、岁月的无情,又是写对皇帝的忠诚、对国事的担心。最后写怕自己撑不到最后,所以要先上本,写一写自己对后事的建议。
  郑侯希望让祝缨暂代他的职位,理由也简单:祝缨是个忠臣,其次是比较能干。
  皇帝忙说:“召郑侯回来!祝缨暂代,能行么?”
  因被胡人痛打过,皇帝在这件事情上也学乖了。祝缨的忠心那当然是有的,但是领兵,他行吗?
  郑熹道:“臣父统兵多年,看人一向准的。”
  皇帝又问王云鹤,王云鹤道:“不是祝缨行不行,而是别人不怎么行。
  眼下朝中诸将皆不如郑侯,郑侯所定之策,当优于旁人。派人替换郑侯,有能力的,可能会改变策略,多半没有郑侯高明,易败。没有能力的,一旦自负只会做得更糟糕。如果循规蹈矩,就会战战兢兢胶柱鼓瑟,不知变通,也易败。一旦策略有变,是一连串的变动,谁都不能保证改道会改成个什么样子。
  要在大事上能坚持,小事会变通,能应付这个局面的,祝缨是一个。”
  皇帝听到这里,也已取中了祝缨,他仍问窦朋。
  窦朋道:“祝子璋一向务实。”
  皇帝又问太子,太子很稀罕郑、王居然都没有反对祝缨,他想了一下,道:“丞相们说得有理。”
  丞相们于是建议皇帝下诏,召郑侯回京“述职”、“受赏”,郑侯离开期间,让祝缨暂时处理前线事务。
  ……——
  “这不是胡闹吗?祝子璋何时领过兵?要说他安抚北地,我也不说什么了。代郑侯?要是胜了,就该收兵。若是还有大战,就该选派良将!这算什么?让郑熹的门生接着把持北地军务?”一个文士模样的人说。
  冼敬道:“这话过了!他可不是什么郑家门下。”
  余清泉道:“可也暧昧不明。且他确乎未显将才。”
  冼敬问道:“陛下首肯,政事堂也签了名,不然呢?”
  先前那个文士道:“总不能都交到他一个人手上吧?不如……分其权?”
  “嗯?”
  文士道:“也是为了保全他。权柄太重,易生祸端,对他也不是好事。您算算,他如今在北地的权势!恐怕盛极而衰。他身上有四个使职!”
  文士一个指头一个指头的掰着数,听得冼敬背上泛起汗来,惊道:“确乎不好收场!”
  “他还不到四十岁。”文士又添了一句。
  这位是冼敬的同年,如今也在京城,现做了学士,与冼敬关系倒是不错。
  冼敬道:“我去同相公说去。”心里想的却是,难道老师看不出来?为何会同意呢?哪个臣子有这样的权柄,都是不好的。
  他找到了王云鹤,想听听王云鹤的看法。
  王云鹤道:“既是使职,待胡人求和之后,便可解职入京。到时候,他也有四十岁了吧……”
  “只怕到时候威势已成,陛下也难以驭使他了。”
  王云鹤道:“陛下与大臣,当是相知、不相负。驭使?你怎么能有这样的念头?”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