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穿越重生>独宠夫郎> 独宠夫郎 第333节

独宠夫郎 第333节

  一连过了糊名、誊录、对读这三关,誊录版本的试卷才会送到主考官、副考官面前。
  而且, 为防止主考官、副考官作弊, 这些誊录版本的试卷统一锁在一个大房间之中,每日主考官、副考官进出时也都会搜身。
  每一份试卷,先经过两位阅卷人的手, 得到两位阅卷人的一致通过, 那这份卷子便是初步合格。
  将所有卷子都审阅完毕之后,再根据初步合格的人数, 决定最终的进士人选。
  一般情况下,会试的主考官、副考官加一起只有八人,此次多了一位黎荞, 那就是九人。
  也就是说, 九个阅卷人要在十日之内批完一万份卷子, 每一位阅卷人一日要批阅二三百份卷子。
  一日批阅二三百份卷子,还要除去吃喝拉撒睡的时间, 算下来一份卷子必须得在两三分钟内批完。
  但每份卷子有那么多题, 两三分钟够干啥?
  只够大概浏览一番, 只要阅卷人眼睛看到的地方没有错漏, 那就算初步合格了。
  在这种情况下,能考中进士的学子,都是有几分运气在身的。
  黎荞是个很有责任感的人,虽然阅卷的工作强度大,但他也尽力对手中的每一份卷子负责。
  想要对得起这些考生,那他的眼睛、脑子、手中的笔都转的飞快。
  高强度转了一上午,黎荞怀疑他眼花,实属正常。
  但他是异能者。
  短暂的怀疑之后,他知道自己没有眼花。
  既然他没眼花,那为何会出现三份相似的卷子?
  这事儿,他掺和还是不掺和?
  他眼角余光瞥向身旁的人,他与礼部郎中冯礼是一组,两人面前桌子上的上千份卷子,每一份都要经过他二人之手。
  他坐在冯礼的左边,原本他和冯礼是各拿了一沓卷子批阅,但他批阅的快,不一会儿面前批阅好的卷子就堆得有一尺高。
  冯礼见状,便开始批阅他批阅过的卷子,说这样省事儿,因为他的能力是被盛鸿认证过的,卷子既然先过了他的手,那九成九没毛病。
  冯礼此话是以玩笑的口吻说的,一副想躲懒的模样,不过,若这一批卷子出了问题,那他与冯礼都要承担责任。
  既然责任共担,那他也没说什么。
  况且,冯礼也没真的躲懒,批阅时很认真。
  如今他手中的卷子是第三份雷同卷子,前两份雷同的卷子他已经放到了冯礼跟前,冯礼能看出其中雷同之处吗?
  应该能吧?
  因为这三份卷子的雷同点在一个成语上:冯驩弹铗。
  冯礼姓冯,哪怕阅卷时一目十行,但对冯字肯定敏感。
  冯驩弹铗,冯驩是人名,在《战国策》中写的是冯谖,但《史记》里写的是冯驩,《史记》作为必考的三史三传之一,天下读书人都以《史记》为准写做冯驩。
  驩字比较难写,笔画多,这三份雷同试卷雷同在驩字都写错了,而且写错的地方还是一样的。
  这……
  要么是考生作弊了。
  要么是誊录官抄错了。
  黎荞拿不定主意,只能暂时搁置,继续批阅剩下的卷子,但他余光注意着身边的冯礼,想看冯礼的反应。
  但冯礼没有任何反应。
  冯礼像是没注意到那离谱的错别字,直接按照他给这三份试卷定的成绩而定了成绩:
  通过。
  会试考试,最重要的是最后一场需要花费三日时间去写的策论题。
  今年的策论题同样来自于盛鸿的小作文。
  去年腊月,盛鸿因为大运河的成功开修专门写了篇小作文,小作文的内容是感慨运粮不易这个老问题。
  盛鸿开修大运河是为了解决粮税入京难的问题,可即便运河修好,那也不能从根子上解决这个老问题。
  因为大运河不能贯通大盛所有地方。
  距离大运河远的地方,还是得走陆路将粮税送入京城。
  陆路有多难走,这是众所周知的。
  因此,此届会试的策论题目便是询问考生如何解决陆路运粮难这一千古以来都没能解决的老问题。
  这个问题,若是搁黎荞横空出世前,那答案或许会五花八门。
  可有黎荞在前,此届考生已经学会从根源上看问题了。
  说到底,不就是钱的问题嘛。
  只要有钱,还怕修不了路?
  别说是河西府那种土坯砖路了,就是青砖路,青石板路都能给修成。
  因此,这三份错别字一样的试卷,在最后一场的策论文章中,都给出了可实际操作的挣钱方法。
  而错别字则是来自于第二场那一篇和诗词同考、出自四书五经、不涉及圣上小作文的文章。
  是以,黎荞按照最后那场的策论文章给这三份卷子定了初步合格的成绩。
  初步合格之后,还有最终审阅这一关,最终审阅这一关很严格,每一份试卷都要经过九位阅卷人的手。
  以这三份卷子的离谱雷同而言,到了最终审阅那一关,一定会被看出来。
  但他和冯礼可以用“老眼昏花”这四个字给搪塞过去。
  所以,这么点儿破事,他到底管不管?
  管了,那可能就是三皇子以及余下七位副考官的失职——誊录官出错的概率几乎为零。
  若是不管,那这三份卷子一定过不了最终审阅那一关,并不会影响到其他考生的成绩。
  ……
  黎荞心中很快有了计较,他权当没发现那离谱的雷同,继续夜以继日的批阅试卷。
  到了第八日晚上,所有试卷终于过了一遍,初步合格的,近乎两千份。
  这个比例不错,黎荞是满意的,就他这几日观察所得,此届举子的思维还挺会发散,不说所列举的法子到底能挣多少银子,但肯定是能挣银子的。
  这就很好。
  即便这银子不用来修路运粮,那也可以用在旁的地方。
  可见在盛鸿的逼迫下,在他这个连中六元的榜样下,天下举子都将视线从书本中抽出一部分,开始研究实际问题。
  非常好。
  黎荞乐见其成。
  接下来就是终审。
  九个人终审不到两千份卷子,而且其中一部分是批阅过的,所以速度会很快。
  但是,令黎荞诧异的一幕出现了:
  终审环节,比初审还松懈。
  在阅卷刚开始时,余下的八位阅卷人包括三皇子在内,都还算有耐心,每份卷子最起码会花两分钟去批阅。
  但最后几日,这几人都麻木了,再加上工作强度大,是以他们只是扫一眼前面的答案,然后直接去看最后的策论文章。
  对于这种情况,黎荞指责不了什么,时间紧迫,这几人也的确累极了,他一方面为考生惋惜,一方面又能理解这几人的敷衍。
  可眼下到了最终审阅环节,这几人竟是直接不看前面了,连一眼都不扫,直接去看最后的文章。
  于是,那三份雷同的试卷通过最终审阅,出现在了进士所属的桌子上。
  此届只录取一百位进士,比黎荞所在的上一届直接少了八十人,虽然此届的考生也比上届少了一点儿,但如果按照录取比例来算,还是此届更残酷一些。
  如此残酷,可作弊之人却是将其他考生挤了下去,占据三席。
  怎么办?
  说,还是不说?
  此时已经是第十日下午,今晚就需要将这百份试卷呈到盛鸿跟前,由盛鸿过目。
  其余八人是主考官、副考官,不得出贡院,但他是盛鸿特派过来的,现在所有卷子审阅完毕,他可以离开贡院回宫向盛鸿复命。
  若是搁从前,盛鸿说不定会仔细看一看这些卷子,可现在的盛鸿注重养生,才不会花费时间去查阅这些卷子。
  如黎荞所想的那般,确定一百位进士人选之后,先去将这百人的试卷原件找出来,然后由他和一队禁军士兵护送这一百份试卷回宫。
  此时天色已晚,求贤殿同时烧着上百根大蜡烛,这些蜡烛将求贤殿照的犹如白昼。
  盛鸿果然只是随意的从百份卷子里抽了几份,而且只看最后的策论文章,前面的墨义、贴经、诗词、策论一个眼神都没给。
  “这个也不错,号召南北特产小吃互通,这样各地官府都能靠着别地的特色小吃挣一些银两。”
  盛鸿看完手中的卷子,脸上不由露出了赞许之色。
  “是,而且这个也好操作。”
  黎荞道。
  盛鸿满意的将手中的试卷放回木箱子里,然后看向站在一旁的黎荞,他一脸和蔼:“黎爱卿,这几日你辛苦了,你先回府歇息两日,等歇息好了,给朕详细说一说此届举子都想了哪些主意。”
  “朕虽然让衍儿专门做了统计,但你脑子好,你看着那些答案,哪怕狗屁不通,你脑子里也定然会有不同的想法。”
  “这就是朕派你过去的最主要缘由。”
  黎爱卿不是没有头绪吗?
  那他就让黎爱卿去看看天下举子的想法。
  比起天下举子,他还是更指望黎爱卿。
  他说着轻轻叹气:“黎爱卿,运粮这个老问题,朕和父皇都头疼了多年,此次不得已向天下举子伸手讨要法子,你也要放在心上,要为朕分忧。”
  “你身为户部主事,国库里到底有多少银子,而大盛处处又需要多少银子,你和朕一样清楚。”
  “你应明白朕的焦头烂额。”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