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节

  “秀才”语出《管子·小匡》:“农之子常为农,朴野不慝,其秀才之能为士者,则足赖也。”初指“才之秀者”,《礼记》《史记》中均有类似的称呼。可见在当时,秀才泛指才能出众之人。
  汉代自武帝时起,秀才始成为与孝廉一样的举荐科名。
  隋唐之际,考试制度完全替代了举荐,分科取士,故名“科举”,秀才科即为科举考试单独设立的考试科目之一。
  不过,从唐代中期开始,一直延续到后代的宋元明,秀才往往成为读书人的泛称。
  但是有功名的真秀才,跟敬称的秀才公,是两个待遇,一个是朝廷承认的,一个是大家的敬称。
  要想底气十足的当个官儿,就得一步一步的考上去。
  这起始脚步就不能乱,小三元什么的,想一想可以。
  但是千万不能执着,很容易执着出事的。
  温润跟他聊了一些话题,吴山长也不闲着,三个人有说有笑的谈的挺好,天南海北的聊着各种话题。
  不过温润最后还是确定了,院试的考核地点,还是在永清府书院里。
  院试也是三年之内两次,院考两场,考试内容与府,县考大致相同。
  评卷由五百里外较远的书院山长或幕友当任。
  第一场录取人数,为当取秀才名额之一倍,用圆圈揭晓,写坐号,不写姓名,称之“草案”。
  第二场覆试后,拆弥封,写姓名,通过院试的童生都被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算是有了“功名”。
  知府大人只能对“草案”有发言权,但是最终说了算的是学政大人,也就是张炳。
  “你们还没见过张炳吧?”知府大人是知道温润跟张炳的关系,他们俩貌似比较投缘。
  “没有。”温润摇头:“来了之后,一直看着孩子们读书,考试很重要,您这里都没来,何况是张炳大人那里。”
  其实吴山长是想去拜访很多人的,毕竟温润来这里,不能不利用好条件啊。
  他跟谁都能扯上关系,府城这里官员多,从知府大人到河道总督,哪个都能去拜访一二。
  甚至是布政使府都能去,邓二少可是跟温润交情不浅呢。
  但是温润没有去,他就在家给学生们讲课,要不是他带着,几乎不出门交际,老实的不得了。
  吴山长也是服了他了。
  但是现在,辛明大人却赞赏的很:“如玉贤弟做的不错,没到处钻营,这以后成绩出来了,也没人敢嚼舌根。”
  说的吴山长这个汗颜啊!
  他其实想走动一下关系,弄个小三元也好啊。
  大三元指望不上,也不敢去想,小三元总可以期盼一下的吧?
  “张炳大人在这里,也挺深居简出。”辛明大人道:“我这从过了年,就没见过他。”
  温润点头:“是得深居简出,这每年都大小考试的,他也够忙。”
  辛明大人一拍巴掌:“对,说得对,他现在可不敢随便出门了。”
  这顿饭吃了很久,差点连顿了。
  下午吃过了饭,知府大人送了他们俩出门:“等走的时候,本官再请所有学子吃饭,给你们践行。”
  “好,那就提前谢谢知府大人了。”吴山长八面玲珑的道谢,温润也道谢,只是没有吴山长那么圆滑。
  可辛明大人就是重视温润,比重视吴山长更甚。
  俩人离开了知府衙门,乘坐轿子回了临时住处。
  第二天,就有帖子来了,给吴山长的,本来吴山长是想叫上温润,但是温润摇了摇头:“不出去了,准备院试吧,这一关过了,咱们孩子才有未来。”
  “这么费心的吗?”吴山长打趣他:“不用这么紧绷着。”
  “头一次,我当年考试的时候,觉得难,可是看人家考试,觉得更难。”温润说的是实话。
  印象里考试的艰难,和现实中看到的艰苦,是不同的,这考试考的,他都跟着上火了,最近天气又热了起来,他们是要在这里过端午节的,所以温润宁愿出门去张罗过节,也不想出门去应酬。
  作者闲话:
  江湖凉着了,肚子一直在胀气,吐了两天,正在吃药。
  第216章 院试
  “你这是没经验,多带几次学生们,你就习惯了。”吴山长道:“我们三个老家伙,轮流来这里,其实挺羡慕别的县城,那么多学子。”
  而他们人不多,考中的更少,每次来都有些郁闷。
  “是啊,等我多带几次就习惯了。”温润笑了笑:“您去吧,我在家看着他们,当年我也是考过的,起码有经验。”
  “就你那个经验啊!”吴山长摇了摇头:“算了,我出门去应酬,你在家看着他们,别让他们太兴奋,也别太颓废。”
  太兴奋指的是考过的人。
  太颓废是没有考过的人。
  “我知道,我让那些没考过的人,出门去走一走,顺便买点东西回来。”温润其实是让他们出门散散心。
  这考试有过的,就有不过的,憋屈的话,也只能憋屈着了。
  让他们去散散心,也是为了他们好。
  温润终于理解了,吴山长的担心,什么都可以没有,心气不能没有。
  剩下需要考试的就那么几个了,其中就包括王珏他们五个。
  温润将他们五个叫了过来,给他们五个,讲了一下院试的规矩。
  生员考试即为“院试”,这是由省里一名专门负责教育的官员主持的考试,这个官员就是学政大人,也称提督学院,故名“院试”。
  “院试”一般两到三年举行一次,由于离开了考生生源地,所以考生们提篮徒步,仅奔赴考场就已相当不易,加之考场设置等对读书人亦不够尊重,正如《聊斋志异》所述:秀才入闱,有七似焉:初入时,白足提篮,似丐;唱名时,官呵吏骂,似囚;其归号舍也,孔孔伸头,房房露脚,似秋末之冷蜂;其出场也,神情惝恍,天地异色,似出笼之病鸟……实属不易。当然,相对于极大的考试难度而言,这些却又都算不得什么。据说清朝的名臣曾国藩,不但历经七次才最终考取秀才,而且曾被湖南学政悬牌批责“文理太浅”,曾氏在家书中将此视为人生第一大辱。
  所以,“院试”是典型的龙门试。
  一旦考过了,就能脱离平民阶层,成为“士”,立刻拥有数项特权:
  其一,免服徭役,国家的义务劳动全部免除,也不再承担政府摊派;
  其二,见官免跪,普通百姓见了官员都要跪下来,秀才只需拱手作揖,寒暄即可;
  其三,穿戴特殊,秀才可以穿青布长衫、头戴方巾、脚踏长靴,走到哪儿都要显出高人一等的样子。
  秀才在街上摇摇摆摆地走,没人敢冲撞,因为撞到就叫唐突秀才,有辱斯文;
  其四,免于出庭,秀才吃官司不用出庭,只需给县衙写一张便条或送一封信就可以了,因为如果出庭的话,原、被告都要跪在县衙,而秀才是具有免跪特权的;
  其五,秀才除了人命案件、强盗案件等重大刑事案件外,也是不能抓捕的,如果碰到有人举报秀才,不能抓,只能传:“鄙衙有小票一张,秀才老爷请移步”。
  所以读书人一旦考取了秀才,就意味着拥有了种种特权。
  温润给五个孩子讲了成为秀才之后的种种待遇:“所以,临门一脚,就差这一哆嗦了,知道吗?”
  “知道了!”五个孩子雄赳赳气昂昂,充满了斗志。
  前两次考试,说实话,他们觉得很容易嘛!
  成为秀才,举手之劳而已,小菜一碟。
  “不要骄傲。”温润训斥他们:“你们看过了,县试的时候,七八十号人,就这么三五十个过来考府试,可是府试多少人?几百人,就剩下这么一百多号人考院试,这次院试下来,估计能剩下三五十号人就不错了。”
  说实话,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都没这么严格。
  温润怕五个孩子太骄傲,心态不好。
  “我们真的知道了。”五个孩子异口同声。
  哥夫、先生的脾气,他们都知道,叨叨起来,简直没完没了。
  在府城过了一个端午节,府城的端午比县城热闹多了,不仅有各色小吃和粽子,还有龙舟竞技。
  一伙人去了江边,看的很激动。
  温润头一次看到这么热闹的龙舟竞技,比起后世他见过的节日里的节目,这种最古老的竞技,十分吸引人。
  “哥夫,那个人划得好快!”
  “那个人鼓点儿真紧凑啊!”
  “哇!那个龙舟第一了!”
  一群小孩子,没见过世面,一直叽叽喳喳,索性周围的人也都差不多。
  看着这么热闹的场面,谁能不激动呢?
  还有的学子,当时就作诗一首,赢得了一片掌声。
  麦生也作了一首诗,他现在是举人了,但是想去会试,还差了点火候。
  所以要再学几年。
  不过他在府城也算是个名人了。
  只是再也不敢挑衅温润这个雅士。
  热闹过了,带着他们回去吃粽子,过节了嘛,吃点好的,虽然是第一次在外过端午节,但是大家都在一起,过得还热闹呢。
  温润特意打造了一批银葫芦,一人一个,多少算是一点安慰吧。
  等到过了二十几天,来到了六月,天气越发的炎热,雷雨天也频繁出现,五个人终于理解,为什么哥夫要他们在雷雨天里也要模拟考试。
  六月初,考试的时间到了。
  温润给他们要考试的上紧了弦儿,等到了考试的那一天,将人都送了进去。
  看着关上的大门,温润真的是担心了。
  因为今天天气阴沉沉的,刚进去不到半个时辰,天空就打雷下雨了。
  雷雨动静那叫一个大。
  吴山长脸色都不好看了:“怎么选了这么一个天儿考试啊!”
  这雷雨大风的,动静大,让人无法聚精会神的考试啊!
  “选了这个天,就考吧。”温润能说什么?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