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穿越重生>三国名将:一个历史学家的排行榜> 三国名将:一个历史学家的排行榜 第4节

三国名将:一个历史学家的排行榜 第4节

  话说吕蒙统领鲜于丹、徐忠、孙规等将领,精锐兵马两万,水陆并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入对方的地盘。同时,又采用攻心战术,给三个郡送去劝降的文书。与孙吴接壤的长沙郡和桂阳郡,面临强敌毫无斗志,迅速缴械投降。拿下两个郡之后,只余下一个较远的零陵郡,在郡太守郝普的指挥下,坚守治所泉陵县城(今湖南省永州市),拒绝投降。吕蒙正在准备采取下一步措施时,突然接到孙权的紧急命令,要他赶紧放弃零陵,率领主力军团,顺湘水而下,赶往正北的益阳(今湖南省益阳市),去支援鲁肃。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在吕蒙向长沙等三郡发起进攻的同时,孙权又派遣鲁肃统兵一万,攻占对方在洞庭湖北口的军事重镇巴丘(在今湖南省岳阳市),阻止关羽从江陵支援这三郡。其实,从当时在军界的地位来说,鲁肃早已是主帅,而吕蒙还是副帅。现今充当的角色,吕蒙倒是主角,鲁肃却成了配角。可见在孙权心中,已经在将吕蒙作为主帅来使用了。但是非常可贵的是,鲁肃对此并没有任何不满,而吕蒙也没有因此而盛气凌人,当时孙吴军界高层有如此良好的风气,不打胜仗才是怪事。
  刘备得知荆州告急的报告,亲自统领五万人马,东下三峡,驰援荆州。他赶到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之后,命令关羽带领三万精锐,星夜南下,解救三郡。鲁肃得知情况,立马前去阻截,两军便在益阳狭路相逢。在陆口(在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的孙权,见关羽人多势众,只有一万兵力的鲁肃处于不利地位,于是便紧急命令吕蒙撤军北上,支援鲁肃。
  换了是曹操手下的将领,接到命令后第一时间就会撤军开拔。就是换了其他的孙吴将领,也会这样做。但是,吕蒙并没有立即行动,因为他相信鲁肃一万人马的战斗力,他要迅速拿下零陵之后再走。拿下零陵的绝招是什么呢?“三国探客”告诉你。
  原来,吕蒙对此早有前期的布局,只差最后一步的收官。攻占了长沙、桂阳二郡,前往零陵郡的时候,途中经过酃县(今湖南省衡阳市),他带走一个人,给予好吃好喝好招待。带走此人干什么?吕蒙要用他来当说客,去劝降零陵郡的太守郝普。此人名叫邓玄之,乃是郝普的老朋友。吕蒙接到孙权的紧急命令,没有向外透露。当天晚上,他召集众将官,并且故意将邓玄之安排在场,部署第二天凌晨,强攻零陵郡的治所泉陵县城。做好战斗部署之后,吕蒙对在旁边的邓玄之,语重心长地说道:“郝子太(郝普字子太,对人称字是表示尊敬)要想履行忠义,好是好,就是不合时宜啊!如今玄德将军被夏侯渊围困在益州的汉中,在江陵的关云长又被我家主公阻击,关云长派出支援零陵的兵马,又在酃县被我们打败,这些都是你亲眼所见的事情啊!现今他们自顾都不暇,哪里还有力量来解救郝子太呀?你看,我们明早就要发动强攻,强攻必定破城,破城之后,郝子太自己要被处死不说,还要连累他将近百岁的白发老母亲被诛杀,岂不令人万分痛心啊!很可能郝子太得不到外面的消息,认为还可以等来外援,所以才会顽抗。那就请您前往城中,给他分析分析如何避祸求福吧。”
  吃人嘴软的邓玄之,遵命连夜进城,摇动三寸不烂之舌,说动郝普。郝普最担心老母亲跟着自己死于非命,所以同意开门投降。吕蒙的部队迅速开进城中,零陵郡就这样被轻松拿下了。
  旭日东升,湘江北流。吕蒙留下一部分军队驻守零陵,然后拉着郝普的手,一同下船开拔,启程奔赴益阳增援鲁肃。他与郝普一边交谈,一边取出孙权送来的紧急文书,大声笑着递给郝普过目。郝普这才知道,刘备已经亲自赶到公安,而关羽的三万精兵也已抵达北面不远的益阳,自己完全上当受骗了。史书上说他当时“惭恨入地”,也就是羞惭悔恨得直想钻到地缝中去。
  做成功一件事,成本最低,效果最好,那就是“巧”。此番吕蒙兵不血刃就取得长沙三郡,完全达到了《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境界,充分展示出他以智谋为先的独特用兵风格,也不枉他当初读书充电的发愤和努力了。
  吕蒙星夜兼程,赶往益阳。他的两万主力,加上鲁肃的一万精兵,与关羽的三万兵马势均力敌。眼看一场血肉横飞的双雄对决,就要在益阳上演。但是出人意料的是,气势汹汹的两家并没打起来,还握手言和了。为何会这样?答案是有人来搅局,而搅局的不是别人,就是双方共同的老对手曹操。
  原来,这一年的曹操,也想攻占益州。七月间,他亲自统领大军,翻越秦岭,杀进益州北部的汉中郡(治所在今陕西省汉中市)。盘踞在汉中的五斗米道头领张鲁,仓皇向南逃跑。曹操攻占汉中之后,刘备兵力空虚的益州主体部分,立即面临被曹操一口吞吃的危险局面。迫不得已,刘备只好抛出橄榄枝,请求马上结束战争状态,和平解决,以便尽快回身,保护自己核心利益所在的益州。
  孙权会同意停战吗?如此重大的决策,孙权当然会与正在前线的两位军界巨头商量。一贯主张联刘抗曹的鲁肃,肯定会说同意。那么力主吞刘抗曹的吕蒙,会说不吗?回答是非也。从“巧取三郡”可以看出,吕蒙用兵的特色,一是以智谋为先,前面已经说到。还有同样重要的一点,就是遵循“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的兵法原则,以突然攻击为法宝。现今的形势,对方五万精锐主力已经集结在益阳,做好了战斗准备,发动突然攻击的条件完全不存在。要打,只能打成势均力敌的消耗战和持久战。万一曹操又挥兵转向孙吴的腹地江东,到时候陷入两面受敌的,就该是江东的孙权了。因此,谋略非凡的吕蒙,回答也是同意。而孙权本人,也有非凡的眼光,当然同意两位主将的选择。于是,双方停战不打了。
  接着,诸葛瑾再度受命充当特使,与对方谈判,最后双方重新确定盟友关系,并且议定,以湘水为界,重新分割荆州的地盘:湘水以东的长沙、江夏、桂阳三郡,归孙权;湘水以西的南郡、零陵、武陵三郡,归刘备。这一条约的实质,是孙权索取了长沙、桂阳两个郡作为赔偿,而刘备则要回了已经丢掉的零陵郡。孙权在交还零陵郡的同时,也将郝普等三郡的官员及其家属一并放了回去。
  “巧取三郡”的暖场戏码到此谢幕了,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主体戏码“奇袭荆州”。
  孙刘两家停战签约之后,恩怨情仇并未完全勾销。因为上一节讲过,两家冲突的根源有二,即历史的旧账、现实的威胁。如今历史的旧账虽然大体了结,但是现实的威胁依然存在,因为分界的湘水,比不上天堑长江,依然不是较为稳定的疆域分界线。事实上,就吕蒙而言,演出这出戏码的动机,不仅在于政治上的索赔,更在于军事上的意图:一是测试关羽守军的真实战斗力,二是观察对方的沿江布防。孙吴的主帅,从周瑜到吕蒙再到陆逊,用兵有一个共性,就是正式大战开打之前,往往要先打一场测试战,试探对方的本事究竟如何。测试的结果,是关羽的守军并不可怕,长江一线的布防也被摸得一清二楚。吕蒙心中有了底,便开始准备走下一步好棋。
  俗话说“好事多磨”,吕蒙的好戏也多磨。就在他加紧准备登场演出时,孙权的戏瘾倒先发了,要上场露一手。好在孙权的戏码,与后来吕蒙的正式演出大有关系,可以说是在为吕蒙先做铺垫,所以我们应当看,而且好好看。铺垫性表演有两段:第一段叫“逃命”,第二段叫“变脸”。先请看“逃命”。
  建安二十年(215)八月,也就是重新分割荆州之后不久,孙权决定利用曹操在西方汉中鏖战的良机,在东面的淮南大捞一把,也给曹孟德来一个两面夹攻。于是,他动员创纪录的十万人马,亲自担任前线总指挥,从长江进入北岸的濡须水(今安徽省含山县西南的裕溪河北段),北上进入巢湖,再经巢湖北口的淝水,围攻淝水岸边曹军的淮南重镇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曹军三员名将张辽、李典、乐进,率领七千精锐坚守城池,面对十倍以上的强敌毫无惧色。孙权连续猛攻十多天,未能得手,决定撤军。不料正在逍遥津上安排撤军之时,虎将张辽统领骑兵,飞一般地杀到眼前。要不是吕蒙与凌统、甘宁、贺齐等将领拼死奋战,孙权鞭打骏马飞快逃命,就会成为张辽的刀下之鬼了。
  逍遥津仓皇逃命,清楚地证明了一点:将扩张方向选在长江下游北岸曹操的地盘上,的确不是明智的选择。而这正是吕蒙当初谋略策划中早已做出的判断。经过一年多的深思熟虑,孙权开始了第二段演出——“变脸”。
  建安二十二年(217)春天,孙权的特使徐详,来到刚刚当上魏王的曹操面前,表达孙权请求投降,从此臣服的耿耿忠心。曹操欣然笑纳,也派使者前往江东安慰示好,而且决定与孙权联姻。孙权把咬牙切齿的凶脸,变成鲜花绽放的笑脸,使得北面的威胁大大缓解之后,重新将视线转向西面的荆州。他委任吕蒙接替病死的鲁肃,正式担任主帅,驻屯在荆州的重镇陆口(在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至此,孙权的客串表演宣告结束,他将表演的大舞台交给了吕蒙。
  吕蒙“奇袭荆州”的演出,由四个乐章组成。第一段叫“示好”,第二段叫“装病”,第三段叫“换人”,第四段就是“动刀”了。且看他一一演来。
  吕蒙一到陆口接任,对外第一要务,就是向邻居关羽尽量表示友好。同时暗中预作种种准备,然后耐心等待有利时机,也给关云长来一个“变脸”,只不过是笑脸变凶脸。以上就是“示好”。
  两年之后,时机果然来到。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刘备在争夺汉中郡的激战中击退曹操,自称汉中王。作为呼应,在荆州的关羽,也向北面曹操控制下的重镇樊城和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发起猛烈攻势。但是,关羽还留下相当强劲的部队,守卫后方的要塞江陵、公安等处,防备孙吴的偷袭。吕蒙得知情报,立即装出身患重病的模样,同时秘密向孙权上奏说:“微臣经常有病,请求带一部分兵马,公开回京城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对外以治病为名。关羽知道后心中放心,必然会将后方的主力调往前线。此时出动大军,星夜赶赴上游,乘虚发起猛攻,就可以一举攻占南郡,擒杀关羽了!”孙权马上做出完美配合,发出公开的文告,当时称为“露檄”,召唤吕蒙回京城治疗重病。以上就是“称病”。
  吕蒙走了人,留下的位置怎么办?所以接下来是第三乐章“换人”。换上谁呢?也是非同凡响的角色,他就是陆逊。后来的陆逊,那是大名鼎鼎,但是在眼下,他还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阶段。当时,他担任普通将领,驻屯在长江的要塞芜湖(今安徽省芜湖市)。吕蒙称病回京城,途经芜湖,陆逊前去拜望上司,对吕蒙说道:“强敌关羽接壤,将军为何远离来到下游,走后的局面不是令人忧心吗?”吕蒙不能泄露天机,就敷衍说:“你的话很对,但是我确实病重啊。”陆逊又说:“关羽骁雄自傲,气势凌人。目前在襄阳建立大功,骄傲放纵,只想往北进攻,对我方没有提防,一旦听到您又生病远离,必定更加没有防备。如今出其不意动手,完全可以制服他。将军到下游见到至尊,应当好好计划一番。”吕蒙一回到建业,就向孙权建议说:“陆伯言思虑深远,才能堪当重任。现时他的名声还没有传到远方,不会受到关羽的顾忌,正是最为合适的人选。如果让他接替微臣,应当要求他对外收敛深沉,暗中却观察对方形势和要害,这样就能完成大事。”前面说过,大力举荐贤才,是孙吴历届主帅的突出品德,吕蒙也不例外。而此时的孙权,也是从善如流,立即任命陆逊接替吕蒙镇守陆口。
  陆逊一到陆口,就接着表演“示好”,而且演得比吕蒙还精彩。他写信给关羽,首先大力吹捧对方,说是贵将军新近在襄阳建立赫赫战功,真是了不起;然后大大贬低自己,说我一介书生,根本承当不了镇守陆口的重任,所以殷切盼望贵将军今后多多关照云云。关羽看了很高兴,也很放心,心想孙权小儿,怎么派了一个如此不顶事儿的软蛋角色来啊。放心之后,他就把后方的精锐,不断调往前线增援。
  不久,关羽又派兵越过湘水边界,抢夺孙吴建在边界附近的粮仓。此举的后果很糟糕,破坏了战略伙伴关系不说,还暴露了自己粮食严重缺乏的军事机密。陆逊看到关羽的后方空虚,军粮又缺乏,赶紧密报上游的孙权和吕蒙,绝佳战机出现。闰十月,吕蒙出动主力奔赴上游。这至关紧要的收官折子戏“动刀”,他又是如何表演的呢?
  在孙吴水军船队到达寻阳(今湖北省武穴市东北),即将进入对方境内时,吕蒙命令全军伪装成商船船队,将士都隐藏在船舱下面;舱面上摇橹掌舵的驾驶人员,一律换上当时商人才穿的白色衣服。伪装完毕,然后昼夜兼程,杀入敌境。每到一处对方在长江边的瞭望哨点,特别行动队就悄悄上前,将守军全数俘虏扣押,使得对方的军事情报系统,完全变成聋子和瞎子。全军来到关羽后方的要塞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城下,此处的守将叫做士仁,早已起了二心,立即举手投降。此人姓士,名仁,《三国志》卷四十五《杨戏传》记载得清清楚楚。但是,《资治通鉴》在流传过程中,误加了一个“傅”字,《三国演义》又以讹传讹,也变成“傅士仁”,以便谐音“弗是人”,对其加以丑化。现今一些影视剧,不加分辨也盲目跟风,就有点悲哀了。
  话说这边的吕蒙乘胜前进,兵临关羽荆州的大本营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城下。江陵的守将是谁?是刘备的小舅子麋芳(麋芳的麋,史书记载是麋鹿的麋,小说误为糜烂的糜)。此人既无德,又无能,竟然被刘备安排来当南郡太守,作为关羽镇守荆州后方的大本营。麋芳生怕丢了自己和家眷的小命,也不管对不对得起刘备,同样打开城门投降缴械了。你看这任人唯亲的严重后果,可怕不可怕?
  在襄阳的关羽,紧急撤退到麦城(在今湖北省当阳市东南),准备拼死一搏夺回江陵。但是关大将军很快发现:吕蒙使用了一手绝招,把他的希望彻底掐灭了。绝招是什么?“三国探客”告诉你。这手绝招,过去叫政策攻心,现今叫做展示软实力。吕蒙不愧是孙吴主帅级名将的亚军,一进江陵城,就显示出政治上的超人成熟,采取了一项在三国战争当中很少见的正面举措,就是宣布约法五章,认真树立仁义之师的形象。
  一、严禁将士干扰居民,不准拿群众一针一线。连他自己的卫士,而且还是同郡的老乡,因为从百姓家中拿走一顶斗笠,也以违反规定的罪名而被他斩首。
  二、关怀抚恤老人之类的弱势群体,有病的免费给医药,饥寒的送衣送粮送温暖。
  三、关羽储存财物的仓库,全部查封不准乱动,等待孙权来处置,避免引发将士的抢掠行为。
  以上三条,主要针对普通民众。难得受到如此关爱的普通民众,自然也就衷心欢迎和支持吕蒙了。
  四、慰问关羽及其部下的家属,绝对保障安全,严禁将士骚扰。
  五、优待关羽派回来了解情况的人员,让他们在城中问候将士家属,而且可以自由回去,将所见所闻告知在前方的将士。以上两条,特别针对关羽的部下。前线的将士得知家中平安,待遇甚至比以前更好,都不愿与对方决一死战,士气就全垮了。
  不久,孙权又率领大批后援部队进驻江陵。关羽见反攻无望,与儿子关平向西败退,想翻越西北的荆山,奔回益州,但在当年十二月,于临沮县的章乡(在今湖北省当阳市东北),父子一同被擒杀。至此,荆州七个郡中,除了北部的南阳郡还在曹操之手,其余六个郡,已全部被孙权纳入囊中,孙吴西部边境扩张到三峡东口一线。孙刘两家原来在荆州的利益分配格局,至此彻底改变。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过度的殚精竭虑,超常的精力透支,再加上本来就长期患病,吕蒙很快倒下了。孙权亲自调动各种医疗手段和资源,依然没有回天之力。同样是十二月,吕蒙病逝在公安,享年虚岁四十二。他同周瑜一样,为了捍卫国家的核心利益,把心血和生命,都贡献在荆州这个大舞台上。另外,在短短的同一个月中,交战双方的主帅级名将,即关羽和吕蒙,都相继离开人世,这也堪称三国名将交战史上绝无仅有的巧合。
  作为名将,吕蒙对国家的重大贡献,是从此奠定了孙吴西半部领土的版图格局。至于他的用兵才能,突出在两点:一是与周瑜类似,既能进行谋略策划,又能统领大军实战,是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复合型军事人才。二是在具体作战时,一贯以智谋为先,注重巧取,智取,务求成本最低,牺牲最小,杀戮最少。综合贡献和才能,吕蒙确实可以评为孙吴主帅级名将的亚军,仅次于冠军周瑜。但是,如果以用兵上的投入产出比来评选,也就是从投入成本最低而产出效益最高来计算的话,他完全可以评为孙吴主帅级名将的冠军。
  我们的兵法老祖宗孙子,早就在他《孙子兵法》的《谋攻篇》中说过:“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也就是说,即便是暴力性的战争,也应当尽量尊重生命,避免血腥的杀戮,体现人性的光辉。如果说,在残酷无比的战争中,老祖宗都在倡导“善之善”的道义高境界,那么在当今和平时期,思想观念更为进步的现代文明社会,我们处理人际关系的冲突时,就更应当尊重生命,彰显人性。但是很可惜,就连高等学府的大学之中,因为动辄以剧毒致人死亡,或者以利刃残害生命。看来在人格的培养教育上,真的是该好好补一下课了。这正是:
  回想祖宗高境界,如何后世愧前人。
  关于吕蒙就讲到这里。下面要讲孙吴主帅级名将的季军陆逊。
  主帅型名将第三名——陆逊
  他曾经是孙策的仇家,后来却成了孙策的女婿;他当统兵主帅时备受孙权的信任,后来当朝廷丞相时却被孙权逼得气愤而死;他的儿子也是统兵保国的主帅,他的孙子却是西晋文坛的一代大家,三代人都留名青史……
  一 猇亭奇功
  现在进入我们视线的这位名将,他曾经是孙策的仇家,后来却成了孙策的女婿;他当统兵主帅时备受孙权的信任,后来当朝廷丞相时却被孙权逼得气愤而死;他的儿子也是统兵保国的主帅,孙子却是西晋文坛的一代大家,三代人都留名青史。他就是继周瑜、吕蒙之后,孙吴的另一位优秀主帅陆逊。陆逊军事上的第一次奇功,是在与刘备巅峰对决的猇亭之战中,取得了压倒性的大胜。那么陆逊出任主帅的过程顺利不顺利?他又怎样在艰难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最后又对三国鼎立的局面产生了什么样的深远影响呢?
  蜀汉章武元年(221)秋七月,称帝三个月的刘备,出动最大兵力,组成超过五万人的大军,号称八万,东下三峡进攻孙吴,要为关羽报仇,重新占领荆州。关键时刻,孙权挑选三十九岁的陆逊,担纲主帅,统兵五万迎战。但是,陆逊上任后很不顺利,因为部下的一批实力派将领,不服从他的指挥。大敌当前,这批将领竟然有如此举动,原因是什么?“三国探客”告诉你。
  前面讲周瑜时说过,孙吴的将领,按年资分为三期:孙坚时加入的算是黄埔一期,孙策时加入的是二期,孙权时加入的算三期。当时同样也讲究论资排辈,所以一期的老资格程普,才会在赤壁之战中,不服从二期周瑜的指挥。如今,不要说二期的大将还有吕范、周泰、贺齐等,三期的骁将有朱然、潘璋等,就连一期的元勋也还有韩当、朱治两位。另外,孙权宗族的将领也不可小觑,孙权的族弟孙桓就是出色代表。在这两大类人物眼里,陆逊想要来当他们头上的统帅,在资历和关系上,腕儿实在是差得远了。
  陆逊原名叫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人氏。东汉的吴县,即今江苏省苏州市,因为原来是先秦吴国的首都,基础雄厚,所以依然是江东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并且出现了四个著名的官宦家族,即陆氏、顾氏、朱氏和张氏,当时称为“吴四姓”。而陆逊的家族,正是吴县四姓中,世代为官而且名声最高者。
  由于父亲早死,陆逊从小跟着在庐江郡当太守的堂祖父陆康,在郡治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生活。当时,附近的袁术因军队缺粮,派人向陆康索取。陆康反对袁术非法割据淮南,断然拒绝。袁术就派遣孙策进攻陆康。围城两年后,舒县城池陷落,七十岁的陆康愤懑而死。幸好在孙策出兵之前,陆康就让十一岁的陆逊回转吴县老家,因而逃过一劫。不过陆氏家族,从此也就成了孙策的仇家。
  十九岁的孙权成为江东新主时,陆逊十八岁,已经成年。但是,此后三年间,他都没有出来为孙权效力,明显是过去的仇怨在起作用。三年后,在孙权的用心争取之下,特别是孙权又将孙策的女儿嫁给陆逊为妻,作为对过去恩怨的一种特殊弥补,陆逊受到感动,加之也为家族的政治前途着想,二十一岁的他,才开始为孙权尽忠效力,仇人就变成了亲人。
  两年之前,陆逊协助吕蒙,攻杀关羽占领荆州,展示出非凡的军事才能。正是考虑到这一点,孙权才将千钧重担放在陆逊的肩上。但是,在上面两大类将领看来,论资历,你陆逊连第三期也都不是最早的,论关系,你此前还是老孙家的仇人,心中自然对你陆逊不服。还有很微妙的一点,就是此前孙吴的三位主帅,从周瑜到鲁肃和吕蒙,那叫一个清一色。什么清一色呢?堪称地域上的清一色,都是江北人氏。周瑜的家乡庐江郡舒县,在今安徽省庐江县;鲁肃的家乡临淮郡东城县,在今安徽省定远县;吕蒙家乡的汝南郡富陂县,在今安徽省阜南县。孙吴政权有三大支柱力量,即江北人士、江东土著和孙氏宗族。江北人士大多是在孙策打回江东创业时跟随而来,而江东土著则多半是在孙权继承权位之后才加入,所以前者要比后者的资历老。资历上的歧视,再与地域上的差异搅在一起,更加使得上面两大类将领,对陆逊这第一个出身江东土著的主帅,产生了强烈的排斥心理。于是,便出现了《三国志》卷五十八《陆逊传》中记录的状况:“当御备时,诸将军或是孙策时旧将,或公室贵戚,各自矜持,不相听从。”抵抗刘备的时候,各位将领有的是孙策时代加入的老部下,有的是孙氏宗族的高贵成员,他们各自矜持,不肯听从陆逊的指挥。
  强敌当前,众将官不顾国家大局,反而摆架子,撂挑子,看你的笑话。碰上平庸之辈,要么束手无策,要么一怒之下杀鸡儆猴,反而使矛盾激化,更加难以收拾。在这考验主帅凝聚人心本领如何的时刻,陆逊这位孙吴主帅型名将的季军,会怎么来应对呢?
  陆大帅的应对之策是三个字:讲政治。他召集全体将领,上了一堂服从命令听指挥的思想教育大课。他端坐在上,手按宝剑,严肃说道:“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境界,此强对也!诸君并荷国恩,当相辑睦,共翦此虏,上报所受;而不相顺,非所谓也!仆虽书生,受命主上。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各任其事,岂复得辞!军令有常,不可犯矣!”他的意思有四层:
  刘备是天下知名人物,连曹操都怕他;而今侵入我国,属于强劲的对手。——这是提醒,当前国家有危难。
  诸君承受主上厚恩,本应和睦团结,消灭敌人;现在却不听指挥,很不合道理。——这是批评,你们表现很差劲。
  我虽是一介书生,却受命于主上。主上委屈诸君受我的指挥,是因为我还有微薄的才能,能够忍辱负重。——这是告知,我奉命出征,不是随便欺负的对象。
  诸位必须承担各自的任务,不准借故推辞!军令摆在这里,不可违犯。——最后是警示,继续乱来,定然会受到军法的制裁。
  这堂课,以教育为主,合情合理,柔中有刚,既有说服力,又有震慑力。于是,统帅部中涣散的人心,初步凝聚起来,陆逊才开始思考和制定战略方针。
  自从两年前,陆逊会同吕蒙袭杀关羽攻占荆州之后,他就从长江下游,调到上游的宜都郡一带镇守。而宜都郡所管辖的地域,西部包括三峡东段,东部包括长江流出三峡之后的江段,正是刘备大军攻入孙吴时首当其冲的地域。对地理的极其熟悉,加上对敌情的深入了解,陆逊的战略方针,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概括,就是“扩大空间,诱敌深入;拖长时间,伺机制敌”。你的兵力强大,我要尽量扩大空间,诱敌深入,分散你的兵力;你的势头正猛,我要尽量拖长时间,消磨你的势头,然后在我的地盘内等待机会,猛然反击,一招制敌。
  七月下旬,刘备大军进入三峡,先后攻占了孙吴的巫县(今重庆市巫山县),巫县以东的江防重镇秭归(今湖北省秭归县)。吴军进行一阵抵抗之后,有计划地向后撤退。刘备进驻秭归,下令停止前进,原因主要三条:首先,他要在此等候全部军队的到达。其次,要等派出的谍报人员,把敌方沿途的军事部署打探清楚。再次,他还需要时间来争取外部援助。当时长江南岸的武陵郡,现今湖南湘西的沅水流域,有大量骁勇善战的少数族。所以刘备派侍中马良为特使,翻山越岭,前往武陵郡向少数族首领沙摩柯求援。
  第二年,即章武二年(222)二月,刘备下达大举进攻的动员令。他采取水陆兵马三路并进的阵势:居中的是水军战船,由水军主将吴班、陈式统领。在长江北岸的各路步军,由将军黄权统领,防备北方曹军的南下偷袭,同时扫荡长江北岸,保护主力的侧翼。至于刘备自己,则和南岸的步兵机动部队一起进发。
  二月底,刘备大军冲出三峡东口,进入江汉平原。三峡东口的军事重镇,是北岸边的夷陵县(今湖北省宜昌市)。双方主力的第一场战斗,就在夷陵城下展开。刘备以两岸的步兵作为策应和掩护,由居中的水军充当主力,利用平缓的江岸,顺利登岸发起强攻。陆逊指挥吴军短暂对抗之后,又主动放弃了夷陵。但是,当蜀军继续沿长江向前推进时,却遭到吴军猛烈阻击。为了保护后方的通道,蜀军被迫在沿江一线,修建了几十处连片的军事营寨,不断留下相当可观的兵力进行守卫,形成了《三国志》卷二《文帝纪》所说“树栅连营七百余里”的不利态势。
  陆逊果断放弃夷陵,一面强力阻击敌军,一面率领主力转移下游,在一处他早已选定的决战之地,站住脚不走了。这一决战之地,就是后来著名的猇亭。所谓的亭,是当时县以下的基层行政单位。陆逊为何要将这夷陵县下属的一个小小猇亭,选定为决战之地呢?玄机在何处?“三国探客”告诉你。
  打赢战争,必须熟悉地理;所以讲述战争,也必须紧扣地理,否则很难点中要害。在讲周瑜的时候,笔者已经揭示了赤壁在地理上的种种玄机,现在来说猇亭。猇亭古战场,在今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区长江北岸的虎牙山上,距离三峡东口大约六十到七十华里。据我多次实地考察,发现此处的地形地貌非常之独特,与上游的江段非常不同,确实有玄机,而且是大有玄机。
  玄机,藏在江岸之上。此处两岸都有连片的险峰山岚。北岸的虎牙山,与南岸的荆门山,形成隔江对峙的险要形势。特别是北岸的虎牙山一带,岗峦起伏,沟壑纵横,大部队在此难以迅速行动和疏散,如果在此连片安营扎寨,将有遭遇火攻的巨大隐患。
  玄机,更藏在江岸之下。此处的江岸,都是陡峭坚硬的山岩,与上游江段平缓柔软的沙滩江岸,形成鲜明对比。乘船从江面上观察,北岸虎牙山的巨大整体山岩,如同墙壁直下江流,相对高度在一百米左右,沿江绵延大约有三华里之遥。山岩呈棕红色,间杂有白色斑纹,如同老虎的牙齿,故而得名。另外,此处的江面宽度,急剧收窄至七百米左右,只有上游江面最宽处的二分之一。所以现今宜昌市的长江公路大桥,就选在这里架设。由于江面急剧收窄,导致此处的江流湍急汹涌。而以往的虎牙山下,还有与江岸岩石同一地质结构的大片礁石群,形成千年险滩,名为虎牙滩,不仅水流湍急,而且暗礁丛生,对往来舟船构成极大威胁。郦道元的《水经注》就说:“江水,又东径荆门、虎牙之间。荆门在南,虎牙在北,此二山,楚之西塞也,水势急峻。”上个世纪,国家整治长江航道,虎牙滩的礁石群被爆破清除,航道的安全才得以保证。由于江岸高峻陡峭,江流又湍急汹涌,暗礁密布,船上的人难以停靠登岸,而岸上的人们也不能顺利下行到江边上船。笔者在实地考察中,曾经沿着陡峭的人工梯级,小心翼翼从岸上下行到水面乘坐摩托艇,发现自己的脚,几乎要触碰到前面那一位的头顶,胆小者根本不敢下去。换言之,江中水路与岸上陆路之间的密切呼应和联系,在此处以上的江段,非常容易建立和形成,而一旦到了这里,就完全无法做到。因此,陆逊在这里,就把对方水军和步军相互策应和支持的强大阵势,彻底打破和截断,从而逼迫对方在北岸之上极为不利的地域,来与自己决战。
  陆逊利用自己在此长期镇守因而熟知地理的条件,精心选定猇亭作为巅峰对决之地后,就集中全部力量,在此堵住对方去路,不再后退半步。此前,他已经做到了十六字战略方针的前一半,即“扩大空间,诱敌深入”。现在该来做后一半,即“拖长时间,伺机制敌”了。那么这后一半的实施过程,他做得顺当和轻松吗?
  老实说,陆大帅同样做得很不顺当,很不轻松,因为他面临三个方面的巨大压力,用现今网友的话来说,就是“压力山大”。压力来自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
  压力,首先来自对手刘备。在猇亭受阻前进不得,水陆并进的阵势又被打乱,刘备立即对表现不佳的指挥系统加以改组,重新进行部署。前线总指挥由冯习担任,称为“大督”。先锋官两名:张南、吴班。吴班原来是水军主将,现今降格为步兵第二先锋,这就证明:刘备已经将原来的三路水陆大军,改组为纯粹的一路步兵,集中在猇亭岸上作战。重组完毕,刘备开始频频发起挑战。但是,任你刘备的将士在营前千般怒吼,万般辱骂,陆逊凭借有利地形,顶住高压,就是不和你交手。于是,双方各自四、五万精锐主力,在此一僵持,就从春天僵持到了炎夏六月间!
  压力,还来自下属的部下。《三国志·陆逊传》正文,以及裴松之注引《吴书》都记载,当初陆逊主动放弃三峡东口的夷陵要塞,就引起众将官的不满,认为他骨头软,怕刘备,说是“诸将并欲迎击备,逊以为不可。诸将不解,以为逊畏之,各怀愤恨”。现今虽然不退了,却又在猇亭只守不攻,当缩头乌龟,众将官更加牢骚不断:“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衔持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已固守:击之必无利矣!”进攻刘备应该在当初嘛,现今让他进入我们的地盘五六百里,相持长达七八个月,他把要害都守护住了,这个仗还有什么打头嘛!
  陆大帅的对策,则是耐心解释和正面鼓励:“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掎角此寇,正在今日!”刘备是狡猾的家伙,经验丰富;他的军队刚开始进攻时,思虑精细专注,不能打他。现今停留已久,没有占到我方的便宜,将士疲劳军心沮丧,想不出对付我们的计策。制服对手,就在今天!不过,究竟自己会用什么绝招制服刘备,陆逊并没有提前透露。
  压力,最后还来自上司孙权。虽然孙权使用主帅很放手,不干涉具体指挥,这在讲吕蒙时已经说过。但是,此战非同小可,加之众将官又向孙权打小报告发泄不满,孙权不得不问陆逊,大半年来战况如何。孙权一询问,陆逊当然有压力,也不得不对战况做出如实报告和详细解释。其中的关键文字,《陆逊传》也有记录:“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伏愿至尊高枕,不以为念也。”当初微臣还担心刘备水陆并进的阵势,现今逼得他舍弃舟船上岸作战,又处处建立连片的营寨。希望您高枕无忧,不要挂念了。言外之意,就是保证给您完成战胜刘备的任务。
  陆逊不愧是孙吴主帅级名将的季军,他顶住难以想象的多方面压力,坚持既定战略方针毫不动摇。那么他能够等来击败对手的机会吗?他又会用什么样的绝招,去制服刘备这个强劲的对手呢?
  绝招是两个字:火攻。在冷兵器时代,火攻是极具威力的进攻战术。三国的火攻战术,与此前的东汉相比,不仅出现更频繁,而且花样更翻新,堪称克敌制胜的法宝。奠定三国鼎立的三大战役,官渡之战,是焚烧对方的粮草;赤壁之战,是焚烧对方的战船;眼下的猇亭之战,陆逊要用火攻去焚烧对方的连片军营,可以说是三把火烧出来一个三国。
  你会问了,刘备不是战场上的老江湖吗?陆逊在他面前玩火攻,他怎么就没有防备呢?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六十二岁的他,大大低估了陆逊这个四十岁后生晚辈的用兵本事,过于轻敌了。曹操轻敌,都败在周瑜手下,何况刘备?二是他的大脑,经过整整一年的超负荷使用,从上一年出兵的七月,到现今僵持的闰六月,出现空白了。年轻人这样玩命也伤不起,甚至要猝死在工作室里的电脑前面,何况年过花甲的他?太轻视对手,超负荷玩命,任何一条都会坏事,何况两条加在一起?教训,实在深刻得很啊!
  这一年的闰六月,骄阳似火,热气蒸腾。风餐露宿整整一年的蜀军将士,早已疲惫懈怠,士气低落。陆逊见火候已到,命令全军每人带上干燥茅草一把,冲到敌营后,先放火烧营,再交手杀人。结果一举成功,当场烧毁敌军大营四十多座,斩杀对方前线总指挥冯习、先锋官张南、少数族首领沙摩柯等。刘备趁天黑杀出重围,狼狈向西不停奔逃五百多里,一直到达自己地盘内的鱼复县白帝城(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白帝山),才算侥幸逃脱性命。这一战,刘备的人马几乎损失得干干净净,无数的舟船、兵器、粮食、物资,全部丢弃无余,《三国志》卷五八《陆逊传》形容是“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
  猇亭之战,对刘备是致命的打击,他十个月后就病死了;但是对孙权,却是天大的好事,西面的威胁从此彻底消失,四个月后他就建立“黄武”年号,完全独立自主称王。至此,三分鼎立的局面最后形成,此后战争虽然依旧不断,但是版图格局就没有太大的变化了。
  整整一年,陆逊用坚强的精神,非凡的才能,辉煌的战果,证明自己无愧于孙吴主帅级名将季军的荣誉。从用兵上看,他在充分利用地理条件和熟练运用火攻战术两方面,都与周瑜的赤壁之战,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战果也有惊人的三点相似:一是兵力对比上,弱者战胜了强者;二是态势对比上,应战者打败了挑战者;三是年龄对比上,后生制服了前辈——四十岁的陆逊战胜了六十二岁的刘备,而三十四岁的周瑜战胜了五十四岁的曹操。他用自己的辉煌胜利告诉我们:任何表面上看起来实力非常强劲的对手,都会有他致命的软肋;冷静观察,找到对手的致命软肋;周密思考,细致策划,制定出应对方案;然后顶住各种压力,排除一切干扰,坚定地加以实施,就完全有可能以弱胜强,获得最后的胜利。到了这时,“姜还是老的辣”这句话就不对了,应当是“自古英雄出少年”!这正是:
  且看书生高品质,赢来三国大奇功。
  要想知道陆逊在淮南石亭建立的另一件辉煌战功,请看下节。
  二 石亭凯歌
  陆逊一生有两场关键大战,战场都带“亭”字,即猇亭和石亭。上一节介绍他在猇亭之战中,以弱胜强击败刘备。今天讲讲他在石亭之战中,如何激战曹魏大将曹休。孙权黄武七年(228),曹休率领十万兵马,从淮南进攻孙吴。陆逊指挥六万精兵,前往迎战强敌。这场大战役的起因,竟然是一个诈降之计,而且这个诈降计,还是《三国演义》中,黄盖用苦肉计诈降曹操这个著名故事的原版和原创。那么这个诈降计是怎么一回事?陆逊能不能在石亭之战中,继续谱写他以弱胜强的用兵传奇?这场大战又对当时的局势有何重要影响呢?
  孙权黄武元年(222)十月,猇亭之战四个月后,孙权因为西面的威胁彻底解除,于是与北面的曹魏公开决裂,建立“黄武”年号,完全独立,自称吴王。
  被孙权为缓解北面压力而假装俯首称臣,忽悠了两年多的魏文帝曹丕,恼怒之极,从此不断出动十万以上的大军进攻孙吴,甚至御驾亲征。四年之后的黄武五年(226),曹丕病死,魏明帝曹叡登基,继续对孙吴保持高压态势。黄武七年(228)春天,蜀汉丞相诸葛亮初出祁山北伐中原,声势浩大,震动曹魏。魏明帝亲赴关中,督促诸军抵抗。从此,曹魏的用兵重点转到西面的关中,在东南改取守势。已经与蜀汉重新结成战略伙伴关系的孙权,在压力大为减轻之后,就想还以颜色,发泄这几年一直被动防守的恶气。这口恶气怎么出呢?想来想去,想出一个诈降的诡异招数来。
  当时孙吴的鄱阳郡(治所在今江西省鄱阳县),北临长江,对岸就是曹魏设置的扬州。这年五月,太守王靖因平叛不力,屡受谴责,准备投奔曹魏。事情败露,王靖全家被杀,孙权改派亲信将领周鲂为太守。周鲂字子鱼,吴郡阳羡县(今江苏省宜兴市)人氏,机智干练。那位杀虎斩蛟除三害留名青史的勇士周处,就是他的公子。孙权从王靖投敌得到启发,于是选定周鲂来扮演诈降好戏的主角。
  不久,孙权派出的多批特使,从京城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接连来到鄱阳,对该郡的公务不断指责。太守周鲂只好赶往京城建业,脱去官帽剃光头发,以罪人的模样,步行到城内孙吴扬州州政府的纪检部门,谢罪道歉,交代问题。老百姓难得见到当大官的如此狼狈,纷纷围在州政府门口看热闹,发议论。混在人群中的间谍,很快就把这一重要情况,密报给对岸曹魏淮南战区司令官曹休,《三国志》卷六十《周鲂传》对此记载说:“鲂初建密计时,频有郎官奉诏诘问诸事。鲂乃诣部郡门下,因下发谢;故休闻之,不复疑虑。”所谓“郎官”,即孙权身边的侍从官员,被派到鄱阳郡指责周鲂的特使;而“部郡”,即“部郡国从事史”的简称,是当时州政府的纪检官员,每郡设置一人,专门监察该郡的不法官员。此处的“部”,是监察的意思。司马光《资治通鉴》把“诣部郡门下”,改写成“诣郡门下”,漏掉关键性的“部”字,变成周鲂前往自己主政的鄱阳郡政府门前谢罪,意思就完全不对了。
  接下来,曹休就接连收到周鲂送来的密信,说自己横遭吴王的指责和审查,处境极其危险,决心仿效前任太守王靖,率部投奔,希望曹休的大军,到长江北岸的皖县(今安徽省潜山县)来接应,并且趁机打过长江,进攻孙吴。
  孙权黄武七年(228)八月,曹休果然统领十万大军,奔赴皖县,前去接应周鲂,同时准备借机进攻江东。身为曹魏淮南战区司令官的曹休,按说智商不会很低,为何几封轻飘飘的信件,就使他这条大鱼乖乖上了钩呢?玄机在何处?“三国探客”告诉你。
  曹休之所以上钩,除了周鲂与孙权配合的双簧戏演得很到位,周鲂的几封投敌信件也写得很煽情,而且还透露了不少虚假的军事情报,更为关键的原因,还在于曹魏当时微妙的政治格局,使曹休滋生了急于建立大功勋的焦急心理。
  前年曹丕病重时,选定了四位辅政大臣,即曹真、陈群、曹休和司马懿。但是曹丕咽气之时,四大臣中唯有曹休,留在淮南战区没有到场,加之他又看不起首席辅政大臣曹真,所以心中非常不满。但是,令他更加不满的事还在后面。曹叡登基后,不久就打破辅政体制,以便君权独揽。他把曹真派到西面的关中战区,把司马懿派到南面的荆州战区,只留下一个性格温顺的文臣陈群,在京城辅佐自己协助打理政务。曹真一到关中,就在街亭一战,把诸葛亮的大军打得退了回去;司马懿一到荆州,上庸一战,也擒杀了密谋叛乱的将领孟达。在外镇守的三位军界大腕,有两位都建立了大功,唯独自视甚高的曹休,却还是两手空空。心情极度失落的他,恨不得马上打个大胜仗来挽回脸面,所以很快就上了钩。《周鲂传》还记载,周鲂本来的指望并不大,说是“若以万兵,从皖南首江渚,鲂便以为内应”。曹休能够带领一万兵马,从皖县向南到达长江边,周鲂就满意了。却没有想到对方出动的兵马,根本不是一万,而是整整十万,曹休急于立功的心理,由此可见一斑。
  那边曹休取道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直扑皖县而来。这边孙权看到上钩的鱼如此巨大,不敢怠慢,便委派军界头号精英陆逊为大都督,也就是前线各军的主帅,指挥六万雄兵,前去捕捉这条大鱼。至此,我们的主人公陆逊,正式披挂登场。
  当时的陆逊,驻守在上游荆州的军事重镇武昌,即现今湖北省的鄂州市。他从武昌扬帆东下,奔赴皖县,一路都在思考迎战曹休的用兵方略。陆逊用兵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作战之前深思熟虑,所以孙吴前一任主帅吕蒙,对他有高度评价:“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这一评语见于《三国志》卷五十八《陆逊传》。此处的“意思”,即预料和思考,是动词而非名词。在上一节《猇亭奇功》中,我们已经领略到他的这种用兵特点。此番迎战强敌曹休,他又会有什么样的深思熟虑呢?他能够唱好这出大戏,捍卫他主帅型名将季军的荣誉吗?
  陆逊一接到命令,就知道这出大戏不好唱。为什么不好唱?因为优势明显在对手那边。
  对手的优势在哪里?一是在数量上。足足十万人马,几乎是自己兵力的两倍。二是在地理上。皖县虽然属于我方控制,却位于长江北岸。而对手的大后方就在长江北岸,到皖县的直线距离并不远。对方既容易进攻皖县,又容易保障后勤支援。三是在战果期望值上。对方的期望值非常灵活,战果大一点固然更好,小一点也能将就。
  自己的劣势,也在上面三点上。一是兵力只有六万人马,几乎只有对手的一半。二是自己的大后方,是在长江的南岸,对前线的支援,明显要比对手吃力。三是自己的战果期望值,只能大,不能小,缺乏灵活性。为什么只能大而不能小?这留到下面再说。
  大戏确实不好唱。但是,不好唱也要唱,而且还要唱好,这才是孙吴主帅级名将季军的英雄本色。放在现在,叫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其实,唱好这出戏,陆逊还是有底气的。底气在何处?就在于他用兵的拿手本领上,具体说来是两个能够和充分:一是能够在动手之前,充分做到深思远虑,绝不盲目轻率。二是能够在作战中,充分利用地理条件。《孙子·地形篇》中早就说过:“夫地形者,兵之助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地形是用兵的辅助条件,懂得这一点并且用在战争当中的,必定胜利,否则必然失败。上一节讲他鏖战刘备,我们已经充分领略到他这两方面的用兵本领。那么此番他激战曹休,又会怎样来展现自己的特色呢?
  首先,经过对战场一带地理状况的充分研判,陆逊终于找到了对方身上的一道软肋,从而也就找到了将对方优势有效化解的可能。
  软肋在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讲述战争,必须紧扣地理,否则就说不到点子上。皖县,即今安徽省潜山县。长江下游的北岸,有一条支流叫做皖水。从长江进入皖水,逆流而上一百多里,即可抵达皖县城下。十四年前,孙权从曹操手中攻占皖县,将其打造为北岸的重点军事要塞。此处的地形,以山地为主,人称“七山一水二分田”。最关键的是,如果曹休要从大本营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领兵杀往皖县,中间要横穿一段大别山的余脉。当时这条山路,从北到南约一百七十里左右,极其险峻狭窄,通行非常困难。北端叫无强口,在今安徽省舒城县南;南端叫石亭,在今安徽省潜山县北。而皖县的城池,还在石亭以南约二十里左右。这样的地形,对曹休而言,那是来也不容易,退就更困难。因此,如果能把这一地形特点用好用活的话,就完全能将对手兵力上的优势,变成实战当中的劣势。于是陆逊打定主意,要把这条一百七十里的崎岖山路,以及山路南端的皖县,变成自己钓鱼竿上的丝线和鱼钩,让曹休这条大鱼在这里陷入一场大劫。
  找到对方的软肋,只解决了战略设计的一半,即客观条件问题。陆逊还必须解决战略设计的另一半,即主观目标问题。做好一件事,特别是大事,必须先确定合理的期望值,这属于现今常说的顶层设计。顶层的战略设计做好了,下层的战术设计才容易执行。具体来说,就是将战果的期望值,确定在怎样的等级之上。那么陆逊会定出怎样的战果期望值呢?
  前面说了,孙权想出这样的怪招,是要好好出一口被曹魏长期攻打的恶气。既然如此,那么此战就绝对不能打成一比一的平手,最后各自退兵了事。前面说他的战果期望只能大,不能小,就是这个意思。不能打成平手,那么据守皖县城池的被动防守战就不能采用。因为对方攻不下城池,自然就会撤军,这就打成平手了。弄不好,还有被对方攻克城池招来失败的可能,十四年前孙吴攻占皖县,就是以大军围城之后强攻得手的,前车之鉴不远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