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综合其它>锦衣> 第764章 敌袭

第764章 敌袭

  黄立极站在原地,竟是一言不发。
  大有一副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的心态。
  天启皇帝见他像木桩子一样,于是道:“黄卿家,为何不言?”
  黄立极心里已经大倒苦水。
  又来了。
  其实他也清楚,这事儿很不好表态。
  事实上,他对王文君素来也没有什么好感。
  毕竟他黄立极也是清流的受害者,可他毕竟是文臣之首,百官都认为王文君气度非凡。倘若他跟着张静一狠狠踩上王文君一脚,势必要被人扣一个逢迎谄媚天子,与张静一沆瀣一气的罪名。
  可若是他站在这杨景辰的一边……又难免和张静一站到了对立面。
  他没事去招惹张静一做什么?
  陛下问他怎么看待此事,其实就是陛下心里已有了成见,十有八九,这陛下和张静一是一伙的,就等着他表态呢。
  这个时候,少不得就要展现出厮混了这么多年的首辅本领了。
  所谓既要……又要……还要……
  深吸一口气,黄立极稳了稳心态,便道:“王文君在镇江的种种事迹,臣也略有耳闻,只是镇江距离京城毕竟千里迢迢,王文君举止,到底出于什么本意,臣却无法猜度。不过……臣倒以为,是非曲直,现在难有公论,只是陛下已敕他为督师,倘若轻易更替,一方面……臣怕百官见疑,军民士气大泄。这其二,便是临阵换将,实为不详。所以,臣的意思是……此事……且先观望,再做定论。”
  这番话,居然很有效果。
  天启皇帝心里想,这黄公看来也是不喜王文君的,不过是担心朕换将,引发种种风波,只是细细思来,这督师已去了数月,若是临时换将,确实不妥。
  至于那杨景辰,心里却只认为,朝中有人看王文君不自在,想要整他,老夫在此据理力争,而黄公显然也在为之抗争,力保王文君不失督师之位。
  于是天启皇帝道:“朕只恐这样的人贻误军机。”
  “陛下。”杨景辰还是忍不住道:“王公行事缜密,办事滴水不漏,他在都察院时,纠劾不法,大快人心,天下士民,无不敬仰,这样有德之人,实乃顺应军心民意,有他坐镇,海贼必溃。陛下用人,理当不疑。”
  “何况,王公授诸官文集,讨教学问,这学问,难道不都是四书五经之理,所倡导的,恰恰是仁义,所谓仁至义尽,人心所向也。”
  天启皇帝只听的头大,不喜道:“好了,好了,不过朕还是要下一道旨,申饬他一番,黄卿亲自来拟写旨意,教他安心用命,不可惰怠。”
  这算是找回了一点面子,不过此时确实不宜换将。
  只是这种申饬,某种程度却是风向,难免让人心寒。
  杨景辰不禁道:“陛下,臣……以为如此也不可。若是下旨申饬,不免寒了将士们的心,何况臣这里,也看过从镇江往来的奏报,王公既有雅兴,却并没有荒废军务,六省诸官,都是对他心服口服的,大家尽心竭力,加固海防,筹措钱粮,资助军务。而各处备海卫,也都用纪效新书之法,勤加操练,这一个个的,枕戈待旦,六省文武上下,都无怨言,而朝廷却何以这般无端加罪呢?”
  天启皇帝却是不想继续为这个问题纠缠下去了,便板着脸道:“卿等告退吧。”
  直接将这众臣都打发走后,天启皇帝不禁恼火,便对特意留下来的张静一道:“张卿,早就和你说,这个督师你来做的,不然又哪里有这么多的麻烦?那王文君在朝中的声誉这么高,他做什么,都无人弹劾他,都只叫好!”
  天启皇帝此时说有多气闷就有多气闷。
  张静一微微一笑,则是泰然自若地道:“陛下,臣倒不是想要拆台,只是觉得有些事,他做的不妥当,海防的事,臣老实说,臣确实没有总揽六省,让六省上下文武对臣诚服的本领,所以才辞让了督师之位。”
  对于这件事,张静一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
  海防涉及到了太多的事,从练兵到粮草,再到各地的工事,还有人力的调度,以及数不清的公文,六个省、三十七个府、二百三十二个州县啊,单单文山会海,都要将张静一淹没了,还能办什么事?
  何况,这六省都是旧有的体系,那些文臣武将,都有自己的一套价值观,绝大多数人,都不认同他,指望让他们死心塌地为他办事,真靠一个督师之位,就能让他们每一个人尽心竭力吗?
  权力既是自上而下,可同时也是自下而上的,只有下头的人与你的价值观相同,目标也是相同,你的命令才能准确的执行下去,如若不然,则就变成了相互推诿,变成阳奉阴违,你没办法时时刻刻盯着他们每一个人。
  这也是为何,自古以来,不知多少聪明绝顶之人,一旦入朝,可绝大多数人,都被绑缚了手脚,难有作为。
  除非像诸葛亮一般,事必躬亲,可问题是,那也是诸葛亮这样的人才事必躬亲才有用。
  自己脑子有诸葛亮强?
  天启皇帝却也没有多说什么,吐出了一口闷气,只是感慨地道:“且看此人如何吧,锦衣卫这边,若还有什么奏报,都一并陈上。”
  张静一自是应下。
  京城这边刚刚议定。
  却在此时……
  太仓州镇海卫,却突然之间,有人哭爹叫娘的冲进了卫中的指挥衙堂。
  “报,报……有贼情,有贼情……”
  这镇海卫从前乃是一个卫所,不过现在……却为了备海,直接抽调了精壮在此操练军马,足足有四千人之多。
  带队的人,乃是王文君提拔的游击将军刘明武,这刘明武从前乃是千户,却被王文君看重,令他在这镇海卫练兵。
  刘明武立即意识到,自己的发迹的机会来了,抵达镇海卫之后,开始募兵,所谓的募兵,一方面是从原有的卫所里抽调精壮,另一方面,则是招募壮丁。
  太仓乃是长江口的门户,而镇海卫则是此处门户的大门,关系重大,为了征兵,他和太仓州的知州,以及松江府的知府,可谓是费尽了心机。
  甚至在此,刘明武还效仿戚家军一般,称这镇海卫军马乃是刘家军,以示自己完全遵照督师之意,全力效仿戚继光。
  可就在此时,在这连绵的水寨之中,先是有人嚎叫:“贼来了,贼来了。”
  紧接着,便是一声炮响。
  当然,这炮倒不是杀敌的,而是放出警讯。
  这一下子,惊得刘明武匆忙的从自己带来随军的女婢房里疾步出来,边走边狼狈地穿着衣衫,脸上焦急,口里大呼着:“贼在何处,贼在何处?”
  “报……”那亲兵跌跌撞撞地一下子扑倒在了刘明武的脚下,歇斯底里地道:“江口……就在江口……许多的船,有许多的船……”
  刘明武挑眉,深吸一口气,才道:“不必怕,他们在水中,我等在岸上,他们奈何不得我们,召集弟兄,且等我披挂。”
  这时候,他倒是陡然想到,好像太仓州的通判胡叶生还在这卫里。
  此番请他来,是因为胡叶生押送了一批粮草,所以留在这营里住了一日,昨夜喝酒喝到了夜深,却也不知他醒了没有。
  定了定神。
  刘明武便快步去了廨舍的另一处厢房,不过却不敢贸然进去,而是小心翼翼地通报胡叶生身边的文吏。
  这文吏进去通报后,没多久,那胡叶生便戴着乌纱帽威严地走了出来。
  刘明武便笑呵呵地朝胡叶生行了一个礼,很是恭谨地作揖道:“胡公昨夜休息的如何?”
  胡叶生淡淡一笑,生生受了他的礼,才道:“尚好,听闻有贼情,是吗?”
  这刘明武理论上,其实已经是三品的武官了。
  而胡叶生,算来算去,其实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从六品通判而已。
  照理来说,刘明武的官职比胡叶生要大的多。
  不过刘明武却一丁点也不敢怠慢他,不只是先行礼,甚至还很是客客气气。
  要知道,大明以文制武,即便是地方的文官,刘明武有时也不敢轻易得罪。
  毕竟,胡叶生乃是科举出身,三甲进士,而他的大宗师,也就是当初考试的主考官之一,如今却在都察院做左都御史。
  那左都御史,又和现在的督师王文君乃是同僚。
  科举出身的文官,身份十分复杂,师生、宗师、同窗、同年的关系理都理不清,哪怕只是胡叶生,谁也不能保证他背后,到底牵连着什么人。
  而且一般情况之下,在地方上若是文官和武将发生了矛盾,上头几乎都是不分青红皂白,先收拾了武将再说,这几乎已经是定制,丝毫没有道理可讲。
  毕竟,你现在就敢和地方文官作对了,将来还敢做什么,想都不敢想。
  若是扣你一个骄兵悍将的帽子,那你可就完了。
  刘明武小心应答道:“是,刚刚传报,说是有贼来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