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穿越重生>明宫小食光> 明宫小食光 第36节

明宫小食光 第36节

  稚嫩的声音仍回荡在耳边,一晃眼,岁月忽已暮。
  这一朵旧绢花被放进了紫檀雕花漆盒之中,数一数,一共有六十一朵绢花。
  漆盒底端,放着一张字条,是李商隐的名句。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
  收到怀恩的消息时,朱祐樘正在乾清宫看奏章。
  近侍进殿来,沉默着将东西奉上。
  朱佑樘第一眼看到的,是一篮子晒干的香椿。这倒是好东西,笑笑见了一定喜欢,怀恩有心了。
  朱佑樘心里这样想,剑眉微舒。可当他打开信笺,却又沉默下来,久久的沉默。
  良久,他放下信笺,茫然地坐了一会儿。
  回家去,我该回家去,他心想,于是站起来,径直往坤宁宫的方向走,脚步很急。
  坤宁宫里,张羡龄正在与尚宫议事。忙忙碌碌一个月,后宫大扫除终于接近尾声。
  为了提高宫人的积极性,确保搞卫生的效率,张羡龄将宫女内侍按照居住区域与人数划分,分为东一组、东二组、西一组、西二组……每一组都有负责的区域。
  等到了检查之日,女官会按照卫生标准,一组一组的检查,并给予评价。特别好的,是甲等。合格的,是乙等。没达标的,则是丙等。
  甲等的有赏,年底赏银会多些。若是丙等,那对不起,年底赏银会少一些。
  “讲卫生这事,不是检查过就算了。”张羡龄交代许尚宫,“以后每一旬,都会有一次检查,依然是按咱们商量的规矩来。”
  “臣记下了。”
  “还有这次大扫除,一定会有特别突出、搞卫生非常仔细的宫人。让大家选出一个,作为卫生模范,给发一支金簪。最突出的小组也要选一个,给发一面锦旗,集体加餐。”张羡龄补充道。
  正说着话,忽然听见通传,说万岁爷来了。
  张羡龄站起来,道:“就这样吧,你回去和其他掌印女官再商量商量,完善一下,先回去吧。”
  她从帘下走出去,到殿门边去迎接万岁爷。
  还没来得及请安,朱祐樘已经轻轻抱住她,将脑袋搁在她肩膀上。
  张羡龄一愣,反手拥住他:“怎么了?”
  朱祐樘没抬头,声音有些闷闷的。
  “怀恩没了。”
  第47章
  怀恩葬在了故乡。
  山高路远, 凭吊无门,朱祐樘下了一道圣旨,为怀恩修一座祠, 名曰“显忠祠”。
  为内臣修祠, 在本朝历史上着实罕见。上一个成例,还是英庙老爷时的故事,夺门之变, 英庙老爷重登大宝,下诏为太监王振建旌忠祠。对此,朝廷内外颇有微词。
  这一回给怀恩修显忠祠, 一贯长于忠言逆耳的大臣们竟然没说什么闲话,沉默了下来。
  显忠祠就这样建起来了, 择址、立碑、挂匾。
  匾额是朱祐樘御笔, 木胎金字, 格外显眼。
  张羡龄也想为怀恩做点什么, 可一时之间又想不到。
  周姑姑给她出主意:“要不, 娘娘让御用的扎彩匠扎一些亭台楼阁、家人肥马, 让人焚烧了,也算是尽心了。”
  说着, 她又叹息了一声:“到了怀恩公公这个岁数, 又能叶落归根, 其实也是喜丧了。”
  周姑姑也有六十来岁, 半截身子埋在黄土里,因此格外感同身受。
  张羡龄听周姑姑言语里大有自怜的意思,便轻轻牵住她的手,略微起皱的暗黄皮肤,散布着斑斑点点, 是岁月上的妆。
  她有些心酸,握了握她的手道:“老太要长命百岁的。”
  周姑姑笑起来:“好好好,都听娘娘的。”
  张羡龄又问:“老太家里可还有什么人,想不想出宫去见一见?”
  “倒没什么了。”周姑姑摇摇头,“何况,咱们做宫女的,和他们内臣与女官不同,哪里能随意出宫探亲呢?”
  “这话怎么说?”
  张羡龄追问起宫人的归宿,周姑姑便一五一十的答了。
  说起来,女官的境遇比起普通宫女要好上许多。洪武年间的规定,若外有家室者,在宫女服劳五六载,或走或留,悉听尊便。不过永乐之时,规矩又改了,唯有年近五十愿还乡者,方准其出宫。久而久而,只有年老有功之人乞归,方能离宫。
  至于宫女,出宫之事难于登天,许多宫女五六岁入宫,老了病了,就挪到安乐堂。倘若不幸死了,就往净乐堂的火塔一推,化作一丝丝黑烟,这一生也就完了。
  “那年老的内侍们呢?不是太监这样的,就是普通内侍。”张羡龄又问。
  “寻常内侍的话,有一部分和宫女差不多。还有的会积攒一笔钱,在年老的时候出宫。有家人的就投奔家人,他们内侍最爱认干儿子干孙子之类的。若是没家人,他们大约会寻一个寺庙,交了钱,在庙里住下。”
  张羡龄听完,眉头紧锁,眼瞳往下看,似乎在想些什么。
  周姑姑观张羡龄这幅神情,不经有些担心,依她说,中宫娘娘什么都好,唯有一点,未免太心慈了些。自己方才就不该说这些话的,免得又惹出什么事来。
  “都是这么过来的,其实也没什么。”周姑姑将话题带开,“娘娘中午可有什么特别想吃的?”
  “嗯?”张羡龄回过神来。
  她这几天都没什么心思点膳,周姑姑忽然问她吃什么,张羡龄一时答不上来。
  她思考了一下,想起上回去廊下家时的所见,有个宫女将炉子摆在屋门口,在做一种食物,很香。张羡龄不知道那东西叫什么,只向周姑姑描述着那食物大致的模样:“宫人是不是有一种吃法,把黍面枣糕用油煎?”
  周姑姑点点头:“有的,我这就吩咐膳房,让他们试着做一份。”
  坤宁膳房得了吩咐,立刻动起来。
  午膳的点心,便多了一道黍子面年糕。
  也许是用油煎过的缘故,黍子面年糕表层鼓着大大小小的泡儿,色泽焦黄,还浇了些红糖。咬一口尝尝,年糕劲道,红糖沁甜,里边还有烂烂的枣泥,很美味。
  她吃了一块黍子面年糕,暂时放下筷子,要宫女给乾清宫也送上一份。
  这几天无论是坤宁宫还是乾清宫,一律吃斋。昨夜的膳食,朱祐樘只略动了动筷子,没吃什么,张羡龄看着有些心疼,但愿这一碟儿黍子面年糕能让他多吃一些。
  虽说朱祐樘从不特意说自己喜欢吃什么,但与朱祐樘同吃同住这么久,张羡龄也大致察觉到了他的口味。就点心而言,他喜欢吃甜的,尤其是糯米做的黏糊糊的点心,像桂花糕、山药糯米饼、麻薯团之类的,只要有,他总会吃上一块。
  这倒是和张羡龄的口味很接近,她也喜欢吃软软糯糯的点心,因此如今当她吃到合心意的食物,总会留一份,或者给乾清宫送一份。
  ***
  乾清宫的御桌上,摆满了各色素菜。
  素鸭、素什锦、素酱肉、酥疙炸合、素羊肉……全是乾清宫膳房精心烹制的。
  万岁爷的饮食起居全在坤宁宫,只在乾清宫用午膳、小憩片刻。
  乾清宫膳房的内侍便使出浑身解数,想要将午膳办得漂漂亮亮的。
  只可惜这几日,万岁爷无心用膳,所进之膳,有大半都原封不动的撤了下去,赏给近侍。
  近侍李广站在一边侍奉,见万岁爷只用了一点燕窝粥,不禁有些着急,但依着规矩,他又不能劝着万岁爷进膳,只在心里盘算,等会儿一定要去,同乾清宫膳房的内侍说一说办膳的事。
  眼看万岁爷放下筷子,打算说“撤膳”,忽然听见坤宁宫来人了,还带了一品点心。
  “这是黍子面年糕,娘娘吃着好,便命奴婢送一份过来。”
  中宫娘娘的面子,万岁爷一定会给。李广来了精神,期待的望了眼万岁爷,只见万岁爷点了点头,他便忙将黍子面年糕放到最前头。
  朱祐樘其实没多大胃口,但想着是笑笑的一番心意,还是重新拿起筷子,吃了一块黍子面年糕。
  用完膳,他并未像往常一样小憩,而是重新翻起了奏章。
  一本奏章被特意挑出来,单独摆在案上。
  朱祐樘翻开奏章,将里边的文字又看了一遍,“预选女子于宫中或诸王馆读书习礼,以待服阕之日册封二妃、广衍储嗣……”
  简而言之,这本奏章是请求选秀封妃的。
  明宫旧制,一后以二贵人陪升,除了中宫娘娘,还有东宫娘娘和西宫娘娘。例如如今的太后王老娘娘,当年入宫之时就是东宫娘娘,后来才成了继后。
  像笑笑这样的情况,才是罕见的。
  乾清宫里静悄悄的,帷幕低垂,扫在金砖上。
  朱祐樘盯着那一本奏章,思虑良久。这样的奏本,他不能留中不发,倘若闹到太皇太后都知晓,那就越发难办,一定要速战速决才好。
  他心里拿定了注意,吩咐左右近侍:“传翰林院侍读谢迁来见,要悄悄地。”
  ***
  翰林院里,一众学士正在午休。
  谢迁见其他人都眯着眼,便轻轻打开抽屉,取出一个葫芦,悄无声息的喝了口小酒。
  酒入喉,真舒坦,谢迁正回味呢,忽然身后有人拍了一下他的肩膀。谢迁心下一惊,差点没呛着。
  回头一看,是个穿红的近侍。
  近侍轻声道:“谢学士,万岁爷有旨,要你悄悄地去觐见。”
  谢迁抚着胸口,松了口气,他还以为是王恕老大人跑来抓人呢,幸好幸好,是万岁爷传召。
  他轻手起脚起身,跟着那近侍进宫去。
  虽说如今谢迁已经快四十岁,但每次从宫门底下过,他都会想起头一回进宫的场景。那时他才二十五岁,被点为状元郎,乌纱帽上戴着花从宫门走出去,骑御马游街,那是何等的意气风发。
  进了翰林院,状元郎谢迁得意洋洋的自我介绍:“吾乃谢迁,是万岁爷钦点的状元。”
  静了一瞬。
  在场众人全都哄笑起来,翰林院里充满了快活的氛围。
  能进翰林院当差的,谁还不是个状元了?
  直到今日,还有人拿这件事打趣,叫谢迁“谢状元”。
  见识过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谢迁完全沉潜下来,将傲气尽收,但直来直去与爱侃大山的性子却依旧未改。
  昔日万岁爷在东宫之时,只要轮到谢迁讲课,谢迁总爱聊起野史故事,引以为例。或许是因为这个,万岁爷倒还喜欢听他说话。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