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江山如画(四)
自打朱允炆的行在落到成都之后,耿炳文总算是睡上了安稳觉。
安南那边的战况暂时还没有准确的消息传来,耿炳文也只是让前军先拔营南下昆明,然后视情况而动。
成都周遭,仍然保持着近二十万的主力不动。
好在熬到四月底,总算是接到了第一份朱棣的军情奏报,称大军打算绕道,现已拔营离开野蒲蛮。
军报上的时间是四月初八。
“一个月了,谁知道现在战况如何?今天的军情,岂不是要等到六月份才能看得见?”
交通不便,又没有即时通讯,这两点实在是让朱允炆无法接受。
“等西南战事平定之后,朕一定要拨人手,拓宽广西与安南那条谅山小道!”
修一条西南通途出来,才能加强大明对西南的统治力度。
至于花销,这不是有现成的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呢嘛。
胡季犁在位执政的时候,前后侵吞了三个国家和十几个勐,中南半岛这地界又临海,安南的家底子不可能比朝鲜薄,至于人工,正好拿这笔钱招募一批贵州、广西的土民过来,还得多抓些战俘。
可不能拿交趾的百姓当劳工用,不然到时候又要生乱子。
一想起正事,朱允炆就闲不住,又开始在空白题本上开始玩起小本本治国的套路来。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个皇帝想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全记在脑子里,难免会有疏忽大意,所以这几年朱允炆一直秉承着前世的习惯,记下来!
只不过前世是替领导记,现在是替自己记。
看到朱允炆又开始忙了起来,双喜就洗了些水果放到一旁:“难得离了京城,少了国事缠身,陛下莫要过于劳心,还是应该多休息为好,奴婢听蜀王说,前些日子这成都来了个杂戏团,不如唤过来给陛下展演一下。”
杂戏班?
朱允炆的笔锋顿了一下,他这几年一直深居南京,除了每逢年节的时候看上几出歌舞,还真没有看过杂技之类的东西。
人在成都,事情也确实不多,闲着也是闲着,倒是可以一观。
“嗯。”
继续闷头完善自己的修路大业,朱允炆轻轻嗯了一声,其他的事情自然有双喜去跟朱椿两人安排。
待写完了,朱允炆便放下笔,晃了两下略有些发酸的手腕,拿起一片冰镇的西瓜吃了起来。
四月底,可就距离仲夏不远了,成都这地界,比记忆中还要热的早了些。
“来来来,一起吃。”
瞥见不远处耿瑄在那吞咽口水,朱允炆就乐了起来,出言招呼道。
“末将不敢。”
耿瑄抱拳,面带为难:“要是让我爹知道了,怕是一顿好打。”
这小子,不老实啊。
朱允炆心里顿时暗乐,一本脸:“朕说的算,老将军那里若是怪罪,你就说这是朕允许的。”
耿瑄这才屁颠屁颠的跑不过,谢恩后忙抄起一块,闷头狂啃,只啃得汁水四溅,朱允炆躲闪不及,连衣服上都迸染了不少。
一旁有随侍的小宦官看到,欲打算站出来诘责,却看到朱允炆嘴角挂笑,恍如未觉,心里便知皇帝并无责怪之意,这才退步装瞎。
“唔,好吃,甜。”
连啃了四五块,耿瑄这才停住嘴,他负责朱允炆的御前护卫,自离京至今两个月寸步不敢离,一直兢兢业业提心吊胆的,平素里渴了也不敢离开喝水,今日要不是朱允炆特批,又哪里能松懈下来。
擦擦嘴,耿瑄正打算谢恩,就看到朱允炆似笑非笑的看着自己,怔住了。
“额?陛下有何谕示?”
这耿瑄,到底是心大啊。
耿瑄虽是耿炳文幼子,今年倒也有二十多岁了,在这个年代,三十岁的人都可以自称老夫,但这耿瑄,明显跟朱高煦是一路的货色,没有一点眉眼高低。
“没什么,只是朕这衣服,倒是要你晚上给朕洗出来了。”
耿瑄这才注意到朱允炆的便服上,不知道什么时候迸染了些许的汁液,显得甚是邋遢,当下吓的面色苍白,屈膝就打算跪下身子,被朱允炆一把搀住。
“干什么?又不是杀头的罪过。”
看到耿瑄吓的厉害,朱允炆有心调笑了一句:“可别让你爹知道,要不然怕是要把你打的抬回南京了。”
耿瑄更是胆裂,面如苦瓜,五官都挤作了一团,惹得朱允炆哈哈大笑起来。
“何事让陛下龙颜大悦啊。”
正当口,双喜已是走了回来,看到朱允炆乐他也跟着乐。
“朕的护军将军正愁着怎么给朕洗衣服呢。”
朱允炆一指耿瑄,双喜便看到耿瑄和朱允炆身上溅染的汁液,当下也乐了。
“这洗衣服都是奴婢们要做的事,待晚些时候,自然有人来办,耿将军就不要发愁了。”
“双喜说的对,朕哪里还能真的让咱大明比武的元魁来做这种事,好了,洗衣服的事也不用你了。”
若说这天底下谁最了解朱允炆的心思,双喜绝对是唯一一个。
轻飘飘一句打岔玩笑,便是淡化了耿瑄御前失仪的责任,顺带着连洗衣服这件差事也替耿瑄接了过去。
主仆两人一唱一和,倒也就把这事码了过去,只听得耿瑄感恩戴德,心头一片火热。
“四川这地界,人杰地灵啊。”
看着大案上几碟瓜果,朱允炆由衷赞叹一句:“天府之国,名不虚传,倒是不缺吃的东西。”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嘛。”
双喜挑了个芒果,细细剥弄起来,末了递给朱允炆:“沿边几个府,有些不适合耕种的地方就种了果园,老百姓,总有个谋生的活计。”
朱允炆吃的开心,点头表示认可,他这一个月看了四川的很多风土人情、官文奏本。四川这地界有田有山,有汉民有土民,民族杂居而处但也其乐和睦。
想要民族与民族之间友好相处,其实就是双方可以互相融入对方的民俗文明之中,并且做到高度的接受度,自然随着时间的衍变就成了一家人。
汉民族的同化力之所以高,就是因为这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川民土户有以山中捕猎为生、或以山中采药为生的,这些汉人也可以做得到。
耕地种粮,四川的布政使司也会给土民土地,让他们在寒冬时节也不用担心口粮为生,如此一来,自然是日常生活中彼此帮助,久而久之就亲密了许多。
“贵州、广西那边就是应该好好抄一下四川的功课。”
朱允炆砸吧砸吧嘴,没有吃过瘾,那边双喜已是又剥好了一个。
“别整天闷头拉车,也向兄弟省份学习交流一下,你就说贵州的山户,咱们的山地军哪里来的,不就是这么招募来的吗?多宣传宣传,守着那贫瘠的山田、靠着攀岩上树的采药,哪里能养得活胃口,要多出来见见世面。
还有广西那边临海,既然人家不愿意种田,就不要硬着头皮逼人家嘛,捕鱼哪点差了,起码顿顿有肉吃,他们捕咱们的汉人也可以去捕,多通力合作,这隔阂不就慢慢消融了吗?”
后世为什么民族之间的差异只剩下风俗这些旁枝细节,不就是因为大家的生活习性、谋生方式大多都融聚在一起了吗?
少民也要参加工作、上学、旅游,跟汉民日夜相容,自然时间长了就看不出什么不同来。
朱允炆是个很大度的人,只要是能够接受汉文化的人,他都愿意一视同仁,都是大明的子民,也永远是大明的子民,大明会保护他们的安全,闹了灾朝廷一样开官仓赈粮。
只要大方向上只要遵从朝廷的政策,细节上的习俗风土允许保留下来,朝廷也会去尊重。
对于辽东那地界,李芳远犯下的累累罪行,朱允炆对此也很是心痛。
要让那群朝鲜劳工好好的赎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