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方靖远走进至公堂,环视四周,看到有几个考官站在各自的房间门口聊着天,意态闲适,颇有几分倨傲之色,他遥遥听得几句,像是在点评本届的考生,回想当年自己赴考时的情形,有唏嘘,亦有庆幸。
  能留在此处的考官,都是当年科考的胜利者,三年一试,从万万人中最后考出的二三百人,论起才华前途,丝毫不亚于后世的高考状元的含金量。
  看他们的神色,显然并不知晓前院出的事,李知府拖他下水,怕也是看在他跟皇帝的关系上,想拉个保险,可他没想到的是,就这一转眼的功夫,他换了个芯子,别说出了事去找皇上求情,就算不出事,以后他也得想办法有多远躲多远,尽可能避免跟那些与原身熟悉的人碰面。
  毕竟,就算有了这里的记忆,他眼下占据主导地位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还是21世纪的那个理工男,拽不来古文写不出诗词华章,拉出去丢人甚至被发现“换人”就麻烦大了。
  此刻的他,还没升官发财的念头,只有活下去,摸清当下的环境,才能谈及将来。
  “方大人请止步。”
  两个差役伸手拦住了他,方靖远当即止步,并不以为忤,“请代为通传主考及副主考大人,方某有要事急禀。”
  中考官入帘之时,方靖远就排在主副两位考官之后,与知府并肩,这些差役早就看在眼里,得了提点,绝不会在这档口闹出认错人的岔子,见他这般郑重其事,自是唱了个喏,留着一人守帘,一人急急入内通禀。
  这次的主考官是礼部王尚书,二十年的老翰林,副主考则是集英殿修撰兼户部侍郎张玉湖,此人和王尚书的际遇恰恰相反,二十二岁就高中状元,拒婚当朝秦相,仍得官家喜爱,深为秦相一党忌惮,刻意构陷,若不是次年秦桧就病死,只怕张家满门都要冤死狱中。而他如今不过三十出头,就已当上乡试副考,相比之下,诸多与他年纪相仿的考生还在考场苦苦煎熬,其人才智,可见一二。
  方靖远要找的,就是这位张大人。
  哪怕他再相信王尚书,这题目是王尚书在两个时辰之前当着众考官拟定交付刊印,可如今龙门搜捡就已搜出答卷,若说没泄题纯属巧合,鬼都不信。
  可在这监守严密的考场之中,如何泄题?还是王尚书早已“卖”出考题,只是入帘后在考官选题时走了个过场?
  王尚书要有这心思这胆量,也不至于在翰林院坐足二十年冷板凳,到今上继位才得以重用,上任的第一件大事,就出了这等要命的案子,这不单是自毁清誉,还是自毁前程,自掘坟墓。
  本来,下令严明考纪,加强搜捡验身,就是王尚书的意思,若非如此,也不会这么快就搜出夹带之人,其中疑点矛盾重重,方靖远甚至怀疑是有人故意给王尚书下的绊子栽赃与他,可这桶污水泼下来,就算能查明真相,泄题之事与他无关,也是他治下不严,仕途就到此为止了。
  李知府还在前院继续盯着考生搜捡,方靖远以最简洁的方式三言两语说明了情况,两位主考的脸色都跟着变了。
  王尚书揪断了几根花白的胡须,已是气得面白唇抖,“老夫一生清白,岂会做出此等龌龊之事?定是有人陷害老夫……”
  张玉湖眸色晦暗,显然已想到关节之处,先问方靖远,“已查出几人夹带?答卷可否相同?”
  “及至下官求见二位大人时,已搜出四人夹带,皆为答卷,内容不一,李大人尚在龙门搜捡,余者未知。”
  方靖远从袖中抽出一张不过寸许宽,五尺长的布条,双手呈上,“这是李大人从一名考生头上摘下的发带,内文正是第一场策论答卷,请二位大人过目。”
  王尚书刚伸出手想要抢过去,在半空里顿住,叹息一声,“老夫老矣,耳目不明,还请张大人查验。”
  张玉湖接过布条,草草扫了一眼,他自幼便有过目不忘下笔千言之能,先前选题之时王尚书和众考官议题言犹在耳,只需一看便知这答卷切题中肯,辞章华彩,正是王尚书平日喜好的风格,若非在搜捡中被人查出,而是堂堂正正出现在试卷之中,十之八九得中前茅。
  他略念了几句承题之句,王尚书一双老眼已瞪得溜圆,又扯下一缕胡须都不知痛楚,失声叫道:“这……这是老夫之语,怎会……怎会传了出去?”
  你问我,我问谁?方靖远垂下眼帘,默然不语,权当没看到没听到。
  张玉湖却哂笑一声,问道:“王大人在知贡之前,可曾与人论及此题?”
  “这……”王尚书一怔,在知贡之前?那时他才刚从翰林院出任礼部尚书,意气纷发之际,有不少人上门拜访投卷,他也曾指点一二,跟同僚之间,亦曾讨论过今科时政议题,这些都是历年翰林们做惯了的事儿,只是那时候他不是考官,随口议论,顶多算是押题,可如今他出任主考知贡举,出题之时,下意识地选择自己最得意的题目,既贴合时政,又契合经义,入帘后众考官议题高票当选,还让他得意了一番。
  没想到,才不过两个时辰,他挖空心思出的题就被人破了不说,还早早备好答卷卖与考生,啪啪啪打得他老脸无光。
  年年押题不得中,如今出题反被押,王尚书面如死灰,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张玉湖见他这般模样,倒开始安慰他了,“王大人这是着了人算计,并非有意泄题,好在如今还有时间,另出考题便可。想当初,甲戌科有人连中三元,若非官家明察,下官也难得出头。”
  他这么一说,王尚书总算缓了口气,方靖远倒是好奇地打听了一番,方才知道,这位张状元当年科考正好碰上秦桧为相,其孙秦埙同科入场,险些连中三元,直到殿试之时,高宗看出秦埙卷面文章与秦桧手笔一般无二,当下不喜,从三甲之中选出了张玉湖的卷子,反将秦埙和他的名次颠倒,生生断了秦埙“三元及第”的美梦,也将张玉湖竖起来当了秦党的靶子。
  秦桧当时的手段,比押题狠多了,他先做好文章,再请了主考看卷,生生将人关了三日,逼得主考低头,这才放人。
  适时秦桧权倾朝野,连名震天下的岳飞都能以“莫须有”之罪冤杀,区区一届考官,哪里敢得罪他。他根本无须押题,而是做好了答卷让考官照着出题,答卷都是他亲自替秦埙执笔,单论策论文笔内容,着实不凡,可他的文笔高宗见得多了,这会儿正好君臣相左,便找了个理由压下了秦埙,倒给张玉湖结下个仇家。
  方靖远听得咋舌不已,先前只知道张状元才华出众,想不到这运势也够强劲,顶下了当场宰相亲孙子的状元之名,刚被人构陷下狱,对头大佬就暴病身亡,放在后世小说之中,就是绝对的气运之子,男主光环。
  有他在此坐镇,想必这桩科场弊案查明有望,不至于牵连到他身上。
  他这边正庆幸不已,却听张玉湖忽地说道:“既然那人能押中王大人所思所想之题,想必也少不了研究本官心思……”
  说话间,李知府满头大汗地进来,身边的随从手里捧着个箩筐,筐中有腰带、发带还有鞋垫,零零碎碎不下十余种随身衣饰,都是被拆开缝线后,里面密密麻麻地写满小字。
  筐中这些“小抄”形形色色,都被拆得七零八落,带着股臭气不说,有的上面还沾染了血渍,显然这些东西被搜出之时的情况不怎么好,它们的主人现下只怕已被枷号在门前示众,想走捷径结果走进了死路,彻底没了前途。
  李知府面露绝望之色,“大人,这些小抄之中,竟有数种答卷,切中今日考题备案……”
  张玉湖挑眉一笑,“果然,既然要搅浑这池水,岂能只看王尚书一人。”
  方靖远明了,科举出题有矩可循,重在首场,题目不出四书五经,又要切合时政,全看主考心思,自然就有人专门研究迎合考官之道。
  只是一般人研究的是考官的喜好和文风,这人却不光是押题,只怕还跟主考等人有过接触,在旁敲侧击的“请教”和“议题”之时,有意无意地引导王尚书的思路,让他在入帘后出题之时,下意识地就拿出了最近“思考”的最为成熟的议题。
  可那人明明可以让一人高中,却偏偏卖出考题答卷,甚至广为传播,撞上王尚书此番严查考场,才有这般大面积夹带被抓,曝光于前。否则就算考前没查出来,考后有这么多相似的答卷出现,一样会被查出考场弊案,到时候全场考生成绩作废不说,所有考官都要跟着受罚。
  他的目的,根本不在一人,而在全场,所有的考生,所有的考官。
  一个不落。
  张玉湖翻看了一遍那些臭烘烘的小抄,不禁长叹一声,“有如此本事,能将本场考官可出之题猜中十之八九,可见才华不凡,奈何为贼?”
  李知府擦了把汗,“还有半个时辰就要发卷了,这试题……”
  明题暗题备用题,都被那人押中了不少,搜捡出来的就这么多,没搜出来的还不知有没有,但凡有一个漏网,只怕本场一过,就会有人举告弊案,到时候满场考官,都要跟着受罚。
  可出题,有那么简单吗?
  王尚书已是两眼翻白,别说出题,能出气就不错了。
  张玉湖倒是神色自如,却也不曾开口。
  方靖远没办法,只得叹了口气,说道:“下官倒有一题,保证无人可押得中。”
  第三章 何日相逢
  这一年,参加临安府乡试的秀才们,都有些怀疑人生。
  江南科举素来人才辈出,加上书院林立,学术氛围浓厚,尤其是真宗的《励学篇》一出,“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宣扬天子于士大夫共治天下,文官地位之高,科举制度再三改革完善,从糊名到誊录,尽可能给予公平的条件下,越来越多的人以科举为晋升青云路,自然就少不了专门研究举试的人。
  从主考官的文风喜好,到手稿诗词,策论表疏时文,甚至书法字体等等,不一而足。
  研究透彻了考官,再结合当下的时政,能“通关节”者,上至考官家人门子,下至考场巡检士兵,处处都有人打点,致使这科场舞弊之事,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屡禁不止,随着纠察和防范措施愈来愈严格,这作弊的手段也愈来愈高明。
  可这么高明的手段,却如此粗暴的铺开,撞上王尚书的“严查”,倒不像是有心助人高中,而像是玉石俱焚,要毁了这届的考生和考官。
  其他人都被研究透了,能出的考题也差不多都想遍了,结果就逼得方靖远挺身而出,出了一道题。
  “昔有良马与驽马发长安,至齐。齐去长安三千里。良马初日行一百九十三里,日增一十三里,驽马初日行九十七里,日减半里。良马先至齐,复还迎驽马。问:几何日相逢及各行几何?(注:出自《九章算术卷七》)再问:昔有伯乐相马,今欲得良马,当何如哉?”
  此题一出,别说考生,众考官看方靖远的眼神都跟着变了。
  且不说算术本就是文科生的弱项,这题里的坑上加坑,除了要算术之外,还要涉及相马之术,又谈及伯乐与千里马的辩证关系,由马及人,要是一不小心,别说对策答题,只怕连题目都看不明白,纵使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也逃不了一个落榜之局。
  张玉湖看看题目,又看看方靖远,若有所思,“方大人出得妙题,不知王尚书以为如何?”
  王尚书这会儿已揪掉了小半把胡子,头疼得气若游丝,哪里还想得出什么办法,当即挥挥手,有气无力地说道:“既然诸位都无异议,即刻发卷,开考!”
  鼓声响起,眼下已来不及刊印试卷,只能依照前朝之例,给考生们发的都是空白答卷,然后将试题抄于题版之上,命人举牌巡场,让考生们抄下题目后开始作答。
  考生们抄题的时候瞪着双眼,抄完基本上就傻眼了。
  这时候还不得开始答题,要先在答卷的糊名线外填好各自的姓名籍贯,待到三声锣响正式开考后,才能落笔作答。
  在此期间,王尚书的请罪书和张玉湖的急奏都密封好了,交给监察的都御史一路不停地送入宫中,务必要在这封场考试的三日之内,先查出外面那些枷号的考生来历和赶考行迹,找出那个操控这次弊案的黑手来。
  对此,方靖远没有发表意见。
  他抓紧时间去睡觉了。
  考官们的房间比考生的号房大的多,有足够的灯火照明,有专人派送饮食,还有张可供休息的床榻。但能让人休息的时间并不多,正式开考之后,就要轮班巡场,等考生交卷之后,就是封帘阅卷时间,先由誊录官朱笔誊录,再交十八房考官阅卷,要在一天一夜之内看完两三千份试卷,工作量之大,也不是一般人能干得动的。
  各房考官初审之后,选出合格的试卷,交由主副考官复审,这一场下来,差不多能卡掉一半的人,剩下的人才有机会进入第二场考试,如此三场过后,根据总成绩选录百人左右,便是此次乡试中举的考生。
  从秀才到举人,是一个身份门第的飞跃,成为秀才只是具备人才选拔的初步条件,而中举,才真正是有了做官的资格,哪怕以后参加省试落第,考不上进士,也可以向吏部报备,以举人之身为官。
  可举国之才,三年才不过擢选百余进士,大多数人,还是止步于举人。
  穷秀才,富举人,成败便在今日之试。
  龙门搜捡都能搜出读心猜题的霸王,方靖远并不觉得这次考试就此能一帆风顺地过去,所以在开考之前,抓紧时间睡了个小觉,其间隐约感觉到有人来过,似乎还推门看了眼,他连眼都懒得睁,就那么迷迷糊糊地,直到三声锣响,才彻底清醒。
  东方既白,天色渐明,空气中弥漫着古怪的气味,混杂着烧糊的米粥,发酸的烧饼,和着身上的汗臭,酝酿成让人窒息的味道。
  饶是如此,想想号巷尽头的便房屎号,还是让人庆幸自己逃过一劫。
  小厮端来铜盆,里面盛着清水,小臂上搭着面巾,“大人,请……”
  方靖远试了试水,利落地洗了把脸,刚擦干净,就有人送了早餐过来,一碗粥,一叠小菜和两个包子,算不上好,也算不上差,至少热腾腾的入腹就让人感觉很好。大宋朝的官家食堂和文官待遇是历朝历代最好的一届,他的运气还不错。
  用过朝食,就轮到他和隔壁考房的冯翰林巡场,他们负责的是东三巷的号房,约有八百余考生,转一圈下来,也差不多得一两个时辰。
  所有的号舍一律朝南,三面砖墙,朝南面巷,宽不过三尺,深不过四尺,高不过六尺,人坐其间连手脚都难以舒展开来,只能以两块号板为桌椅,蜷坐其中,苦捱这三日三夜。
  时值八月,正是暑气旺盛之际,哪怕清晨时分,也能感觉到江南的热度扑面而来。
  尤其是方靖远还穿着官服,里里外外裹得严严实实,一溜号舍还没巡完,已然汗流浃背,还不得不端着步子慢慢巡视。
  一边走,一边看号舍里的众生百态,他还是有些暗自庆幸,就算流点汗,也好过在号舍里的煎熬啊!
  君不见,那些考生热得解开衣襟,敞胸露怀不说,还得用块布巾包在头上,免得额上汗珠落下,污了卷面,就算热得口干舌燥,也不敢多喝口水。
  不到万不得已,谁也不想去巷底的屎号报到,沾染上污浊之气不说,万一不小心弄脏了试卷,这三年一轮的罪就白遭了。
  空气中的臭味越来越浓,方靖远都忍不住屏住呼吸,正好看到有个考生用布条塞住鼻孔,脱了上衣,打着赤膊在号房中挥汗如雨地答卷,走到近前看了一眼,只见草纸上写着“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路虽千里,相逢有时,但求伯乐……”
  见他写得兴起,方靖远悄悄地退后离开,以手掩鼻,小小地打了两个喷嚏。
  想必……有不少考生在腹诽于他吧!
  “阿嚏!——”
  旁边的一间号舍里传出个惊天动地的喷嚏声,接着便是乒乒乓乓的碰撞声和重物坠地声,乱做一团。
  方靖远循声望去,只见个考生先是打喷嚏碰翻了砚台,为护着考卷一起身又掀翻了号板,手忙脚乱之下,考卷被他抓得皱成一团,号板上的笔墨纸砚都跟着翻落在地。
  那人万万没想到会成这样,先是愣了一愣,接着就“嗷”的一声哭了起来。
  十年寒窗苦读,为得就是这一朝高中,可他这一失手,连考试的机会都没了。
  方靖远心生同情,正准备唤人再拿套笔墨纸砚来让他继续答题,却见他猛然抬起头来,正好看到方靖远和冯翰林,顿时双目赤红,怒吼一声,抓起号板就朝着两人冲了过来。
  虽说他距离两位考官也不过几步之遥,可就他那文弱瘦削的身板,举着几乎跟他身材差不多宽的木板,一鼓作气还成,再向前两步就踉跄着快要扑街。紧随考官身后的士兵也并非陈设,当即就冲上前三两下将他扑倒在地,压得他动弹不得。
  “大胆狂徒,胆敢袭击考官,失心疯了吗?”
  那考生哭喊道:“寒窗苦读十年,你问我何日相逢?你让我答不出来,考不上我还怎么活?呜呜,你不如杀了我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