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综合其它>摄政王令朕宠罢不能[穿书]> 摄政王令朕宠罢不能[穿书] 第32节

摄政王令朕宠罢不能[穿书] 第32节

  他才没那么愚蠢。
  见皇帝不肯说,顾悯也识趣地不再追问。
  若是放在今天以前,顾悯可能也会觉得皇帝是在口出狂言,但自从知道了今天皇帝在早朝上说的那些话后,顾悯却觉得,能说出那样一番豪言壮语的皇帝,应当不会是只为了逞一时意气。
  他相信沈映是真的有应对之策。
  顾悯不动声色地多看了沈映两眼,难道皇帝以前的昏庸无道,都只是他伪装出来的,用来麻痹太后他们的?
  —
  寿安宫中,太后将郭九尘传来议事。
  太后每日都会在戌时礼佛,郭九尘恭敬地等候在佛堂外面,目光透过珠帘,凝视着跪在地上念佛经的太后的侧影。
  半个时辰后,太后念完了佛经,在婢女的搀扶下起身,走出佛堂,来到内殿坐下,宫女们有序地进来端茶倒水,捶腿的捶腿,捏肩的捏肩。
  太后抬手示意郭九尘坐下,端坐在椅子上,双目微阖,“你知道哀家每日拜佛是在求什么吗?”
  郭九尘陪笑道:“老奴不知。”
  太后怅然地勾了下唇:“哀家不是为自己求的,是在求菩萨不要将我所犯的罪孽牵连到我儿子身上,保佑我的儿子下辈子千万不要再投身帝王家,最是无情帝王家,哀家宁愿他来世做个山野樵夫,也总好过活在这不见天日的皇城里,每天一睁开眼想的就是和人斗,和命争。”
  刘太后之子建明帝早夭是她心里一辈子抹不去的伤痛,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刘太后费尽心机为儿子铺路,最终将儿子推上了皇帝的宝座,可建明帝登基还不到一年就暴毙而亡,刘太后本来也不信神佛,后来却不得不怀疑是不是因为她造的孽,报应在了她儿子身上,所以原本身体强健的建明帝才会英年早逝。
  郭九尘低叹一声,安慰太后道:“菩萨定然会感念太后的一片慈母之心,保佑太后心想事成。”
  刘太后闭着眼睛,一张脸看似和蔼慈善,嘴角却挂着微微冷笑,“可若要问哀家后悔曾经做过的事吗?哀家绝不后悔。若哀家不替自己争,那哀家现在就是冷宫里的一缕鬼魂野鬼,又怎么可能有机会坐在这凤座之上。这条路,是哀家赤脚踩在刀尖上,一步一个血脚印走出来的,谁若想阻碍,就必须要付出代价。”
  郭九尘肃然道:“老奴愿为太后效犬马之劳,但凭太后吩咐!”
  刘太后慢悠悠睁开了眼,“皇帝如今的性子与以往大为不同,最近更是多次顶撞于哀家,这事你怎么看?”
  郭九尘沉思片刻道:“想必是皇上年纪渐长,有了亲政的念头,又或者,是背后有人教唆煽动皇上与太后您对立,他们好以此向皇上邀功。”
  刘太后不屑一笑,“一群企图靠取悦皇帝来媚宠的乌合之众,可他们别忘了,这个皇帝是哀家立的,若是不听话,哀家既能立他,也能废了他。”
  郭九尘:“不知太后有何打算?”
  刘太后抬起手,示意宫里的宫女太监都退下,等到殿里只剩她和郭九尘,刘太后才道:“这次皇帝拒绝与鞑靼和亲,倒是一个我们可以利用的好机会。皇帝在哀家面前夸下海口,说他一人即可筹齐军饷,哀家便给了他三日时间。这三日里,哀家要你监视百官,警告他们,任何人不得帮皇帝出谋划策,不得提供钱财给皇帝,否则,就是与哀家作对。哀家倒要看看,他在孤立无援之下,如何能拿得出数百万两银子的军饷!”
  郭九尘:“老奴谨遵懿旨!”
  “另外,再派人在京中把皇帝要打鞑靼的消息传播出去,让老百姓们都知道皇帝是个嗜杀好战的人,等三日一到,若是皇帝拿不出钱来,届时皇帝不仅在文武百官心中的威信荡然无存,老百姓们也会知道他们的皇上是个狂妄自大,言而无信的人,一个失去民心的皇帝,哀家要废了他,看谁还敢说什么。”
  郭九尘一脸敬佩,“太后英明!老奴回去就命人照办,只是老奴想再斗胆问一句,不知太后心中可有了新帝的人选?”
  刘太后端起手旁的茶盏,掀开杯盖撇了撇茶叶,“你觉得,岐王如何?”
  “岐王?”郭九尘愣了下,“岐王年幼,是容易掌控,但岐王若登基,岂不是涨了冯太妃与冯家的势?”
  刘太后嗤笑道:“冯氏贱婢,高宗在世时,她就仗着年轻貌美迷惑高宗,从不把哀家这个贵妃放在眼里,就算哀家册立她的儿子当皇帝,但她想做太后,也是妄想!去母留子就是了,至于冯家,自从冯老太傅死后,冯家子孙不肖,在朝中势力早就大不如前了,不足为惧。”
  自从冯太妃在春猎时,想让侄女当皇后给皇帝下药的阴谋败露后,岐王就被领到太后宫里照顾。
  岐王还不到十岁,从小被冯太妃娇生惯养长大,来了寿安宫,每日都哭闹不止,一见到太后就跟小鸡仔见到老鹰似的,惶惶不可终日。
  方才晚间岐王来给太后请安时,郭九尘正好遇上,发现岐王的样子与他数日之前见到的变了许多,原本养得白白胖胖的孩子瘦了不少,看人的眼神也是呆呆傻傻,像失了魂一样,看起来不像是长寿有福之相。
  不过,一个小孩子的确比现在的皇上更容易让他听话,更好掌控。
  —
  答应太后三天时间筹集军饷,可前两天永乐宫里一点儿动静都没有。
  皇帝不急郡王急,安郡王每天都进宫来给沈映请安,除了跟沈映汇报宫外的那些传得沸沸扬扬流言,就是长吁短叹沈映这次惹大祸了。
  到了第三天,沈映突然吩咐太监们把永乐宫里所有的东西都清点一遍,只要是能拿的,全都给他放进箱子里装好,然后又把皇帝私库里的东西也都清点好搬了出来,所有东西都放在永乐宫的院子里,满满当当放了二三十个大木头箱子,顾悯过来请安的时候,差点没地方下脚。
  顾悯好不容易从箱子的缝隙间挤到了殿里,看着已经变得空空荡荡的永乐宫,有些莫名其妙,看见沈映正好从寝宫里出来,连忙走上前问:“皇上,您这是在做什么?”
  沈映怀里抱着一个他平时睡觉用的玉枕,吩咐朔玉也给他装进箱子里,看见顾悯来了,随意地招呼了声,轻描淡写地道:“没什么,朕就是闲着没事,想清点一下自己的家当。”
  顾悯指着外面“浩浩荡荡”的箱子:“……那为何要把东西都装进箱子里?”
  沈映理直气壮地道:“方便保管啊。”
  顾悯从朔玉手里抢回了玉枕,“连枕头也要放进箱子里保管?那您今晚怎么睡觉?”
  朔玉瞟了皇帝一眼,忍不住插嘴,“顾少君您有所不知,不仅是玉枕,皇上让奴婢们把所有的锦被也都装进箱子里了。”
  沈映不以为意地摆摆手,看着顾悯无所谓地笑道:“说起睡觉,你倒提醒朕了,君恕,你的揽月斋,今晚能不能让朕借宿一宿?”
  顾悯:“这……自然可以,整个皇宫都是皇上您的,只是皇上,您为何要把永乐宫清空?”
  沈映耸了耸肩,“朕要打蒙古,户部说国库空虚跟朕哭穷,那朕就只能把自己的私房钱全拿出来充公,让所有人知道朕要打蒙古的决心咯。”
  顾悯一时无言以对,他原本以为皇帝应该会有什么妙计,结果就是想出来这样的昏招?堂堂皇帝,连寝宫都搬空了,才凑出这点钱,这不是让大臣们看笑话吗?
  “皇上,还请三思,此事不太妥当,恐难以向太后交代……”
  沈映打断顾悯,“诶,你别说了,朕意已决!”
  很快,皇帝搬空自己的寝宫凑军饷的奇闻就传到了寿安宫,刘太后知道后,一时都没顾得上体统,坐在椅子上笑得前仰后合。
  “哈哈哈!哀家还以为皇帝有什么本事能把几百万两银子的军饷凑齐呢,结果他就搞成这样?”刘太后用手扶着额头,边笑边摇头,“哀家说什么来着?只要皇帝身边没了那些帮他出谋划策的人,就凭他自己,能想出来什么好办法?皇家的颜面真是都让他给丢尽了!这样的人,怎配当大应的一国之君?怎配当万民之主?”
  郭九尘也笑道:“还是太后神机妙算,等到明日早朝,皇上给不了众臣交代,定然下不来台,太后便可趁机提起废帝一事。”
  刘太后微笑道:“唉真是太好笑了,哀家都不记得自己有多少久没像今天这样开怀大笑过了,哀家还是第一次见到有人是这么自掘坟墓的,哀家当时立他的时候就知道他是扶不上墙的烂泥,果然,他真没叫哀家失望。”
  —
  寿安宫里欢声笑语,揽月斋里却愁云惨淡。
  万忠全站在揽月斋的廊檐下面,抱着拂尘,惆怅地望着外面发呆,皇帝的寝宫都没了,他这个总管太监也不知道还能当几天。
  沈映沐浴完出来,便看到顾悯也从房里拖了个大木头箱子出来,他奇怪地问:“这是什么?”
  顾悯直起身道:“这是自臣进宫之后,皇上赏给臣的东西,所有的都在这儿了,皇上既然决心要打蒙古,臣自当与皇上共进退,这些身外之物臣留着也没什么用,现在全交还给皇上吧。”
  沈映挑了挑眉,撸起袖子,俯下身把箱子打开,里面装得满满当当的全是宝贝,下面是数不清的金银,上面则是玉器古玩字画。
  沈映笑了,“朕竟然自己都不清楚赏了你这么多东西。”
  顾悯淡淡道:“还有宫外的临阳侯府宅子,皇上若是需要,也可以拿去抵押。”
  沈映抬起头,脸上的笑意消失,神色忽然变得冷峻起来,“这些都是朕赏给你的东西,你现在把它们都还给朕,是觉得朕可怜吗?”
  顾悯低头垂眸,恭敬地道:“臣没有这个意思,臣只是觉得,皇上现在可能比臣更需要这些东西。”
  “君恕,”沈映伸手过去挑起顾悯的下巴,直视顾悯的眼睛,沉声问,“若是朕有一天不再是皇帝了,你还会对朕好吗?”
  顾悯喉结利落地上下一滚,“会。”
  沈映审视着顾悯的表情,好像在思考他话里的真假,少顷,他收回了手,淡然一笑道:“行了,东西都收起来吧,朕既然把东西赏了给你,就没有再收回来的道理。再说了,朕这个皇帝能不能做得下去尚未可知,说不定以后,还要靠你来养我呢。”
  顾悯闻言眼里蓦地亮了一下,皇上刚才说什么?以后要靠自己来养他?
  不知为何,顾悯脑中突然浮现出一副寻常人家夫妻的生活,丈夫外出挣钱养家,妻子在家相夫教子……好像这样的生活,也不错。
  顾悯低头扫了眼箱子里的金银财宝,估算了一下价值,皇上一向金尊玉贵,养起来自然不同于普通老百姓,吃的用的什么都要最好的,就这么一箱东西,恐怕都用不了两三年。
  顾悯立刻弯腰把箱子关上落锁,往回拖,“既然皇上这么说了,那臣就先帮皇上保管这箱东西,等到皇上什么时候想要了,再来臣这里取。”
  沈映听到身后的动静,不由得回头看了顾悯一眼,竟被他在顾悯脸上看出来了一丝笑意。
  不是,这家伙为什么突然看起来这么开心?
  怕不是有毛病。
  —
  翌日早朝。
  等到文武百官都列队站在了金銮殿里,沈映这个皇帝才姗姗来迟。
  等到百官向皇帝行完礼,沈映大手一挥,便有小太监们两人一组抬着木头箱子从金銮殿外依次进来。
  百官们看到箱子后也不惊讶,自觉地分散两边,将中间的位置空出来让小太监们放箱子。
  早在昨晚,太后就把皇帝清空了永乐宫,要拿自己的私库补贴北征蒙古军饷的消息放出了宫,到今天早上上朝的时候,百官们差不多就全都知道了这件事。
  一些原本还对皇帝抱有期望的大臣,见此情形不由得偷偷摇头叹气,征讨蒙古如此严肃的事,竟被皇帝当做儿戏,大应何时才能再出一位明君?
  沈映等到小太监们把东西都抬进来了,从龙椅上起身走到台下,展开双臂对着文武百官扬声道:“诸位爱卿,这些东西,都是朕的体己,朕今日拿出来全都充入国库,作为征讨蒙古的军饷,以示朕要收服蒙古诸部的决心!”
  郭九尘咳嗽了声,拖长了语调阴阳怪气地道:“皇上,恕老臣说句冒犯的话,就您这点体己,恐怕还支撑不了大军走到山海关的。”
  那些依附郭九尘的大臣们等郭九尘说完,故意在人堆里发出声声窃笑,来应和郭九尘,给沈映难堪。
  “郭大伴说的不错,朕这点银子,用来打蒙古,的确不够。”沈映对下面的讥笑声置若罔闻,淡定地说,“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打仗也讲究同心协力不是?诸位爱卿,有没有谁愿意捐点银子出来的?”
  百官们谁也不傻,就算愿意捐银子,但这时候站出来就是摆明了支持皇帝,和太后作对,谁也不想当这个出头鸟?
  沈映等了一会儿,看到没一个人站出来,惋惜地抿了抿嘴角,“没有人吗?”
  “皇上,是您说要靠自己解决军饷问题的,怎么到头来,还是让众臣们捐银子?”郭九尘轻笑一声,“若是没有良策,当初又何必夸下海口,若是让鞑靼人知道了,还以为咱们大应都是喜好夸夸其谈之辈。”
  沈映嗤了声:“郭大伴,你这话从哪里说起?捐不捐全凭自愿,朕又没逼你们,不捐就不捐呗,你从哪里来的牢骚,端的像个喜欢搬弄是非的长舌妇人。”
  郭九尘脸色一沉,正要发作,突然有太监进殿禀报,说是昌平长公主在殿外求见。
  众臣暗暗纳罕,这个时候,一个公主上朝来作甚?
  沈映转过身走上台,嘴角勾出个讥讽的弧度,长袖一甩,“宣!”
  无数双眼睛齐刷刷地看向殿外,不一会儿,一身素衣的昌平长公主带着侍女从殿外走进来,二女手里都捧着一个小木盒。
  等到昌平和侍女跪下行完礼,沈映看着台下沉吟着问道:“昌平,你此时求见朕,所为何事啊?”
  昌平双手捧着木盒举高,高声道:“臣妹听闻皇兄要征讨蒙古,昌平身为公主,无法替皇兄率兵出征,愿将多年来攒下的积蓄悉数捐出,为大应尽一份心力。”
  昌平说完,将手里的木盒打开,有官员好奇凑上去看了眼,只见盒子里装的,不过是几张薄薄的银票和十几锭金银元宝,还有一些简单朴素的珠钗首饰,一看就知道值不了几个钱。
  看完后不免感觉奇怪,好歹也是公主,怎么积蓄如此微薄?
  沈映这时候故作叹息道:“昌平,朕自问平时对你重视也不够,你的钱,朕受之有愧,况且就这点钱,对于数额巨大军饷来说,也只是九牛一毛,你还是留着自己傍身吧。”
  百官们听了皇帝的话,稍一细想,便明白了大概,昌平长公主的生母是高宗不受宠的嫔妃,大应朝又有规矩,公主不得与身份地位较高的世家之子婚配,防止外戚弄权,因此谁会重视一个又不受宠,也没有利用价值的公主呢?
  宫里人又惯会捧高踩低,什么事都要银子开路,昌平一个和皇帝感情不深的庶妹,在宫里的处境可想而知有多尴尬。
  昌平年纪虽小,但也有身为公主的气度,说话吐字清晰,语气不卑不亢。
  “皇上,昌平身为公主,的确该为大应百姓的安定承担起责任,昌平并非不愿意去蒙古和亲,若以昌平一人之身,可换边境数十年太平,昌平定然义不容辞!可鞑靼狼子野心,贪得无厌,求娶大应公主,只不过是想以此来试探大应对其的底线,若我朝同意和亲,等于间接向鞑靼示弱,只会令他们往后更得寸进尺,试问是可忍,孰不可忍?昌平就算是死也绝不愿让鞑靼人的诡计得趁!”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