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综合其它>养生小餐厅> 第702章 这药方?!

第702章 这药方?!

  “等一等!”
  张青叫住了杜清和,“你这是什么药方?!”
  “你不是叫我治病吗,你爱要不要。”杜清和随手把药方丢给他,好像丢垃圾一样。事实上,这张药方确实没啥稀奇的,就是一些普通的草药。虽然还算对症下药,可要说治愈,那是天方夜谭。没人敢说治愈心脏病,敢说这话的人不是骗子就是疯子。能缓解一二吗?从表面看,药效还行,应该有用。可这种药方,能有多大价值呢?
  张青突然觉得自己是在浪费时间。
  哪怕陈淑芬在生态农业园这里,觉得心情愉悦了,也没那么胸闷心悸气短了,可张青还是觉得不太值得。他觉得自己都快屈尊纡贵了,可换来的,只是一张简简单单的药方,这让张青觉得受到了侮辱。
  实在受不了的张青捞住了这张药方,右手倏地伸出,想要拉住杜清和。可惜,在他看来十拿九稳的一招,又落空了!
  咦,为什么是又?
  反正不管那么多,张青也是头脑转得快,立即明白了杜清和可不是普通人,说不定这药方真的有独到之处。“我怎么能因为经验问题,就拒绝了一个可能治愈淑芬的医生?”想到这,张青露出笑容:“杜道友,别生气,我就是下意识的判断了一下……”
  其实杜清和自己也知道,这药方确实没啥稀奇的,甚至可以说是稀松平常。
  任何一个中医调理心脏病,都会开出类似的方子,用药也是大同小异的。最多,是根据病人的情况,增减药物罢了。中医就是辩证,不可能像西医一样,只要是同一种病症,就用一样的药。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吃了西医,见效很快,有些人吃了西药,却反反复复,怎么都不见好。
  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病情深重也不一样,治疗效果自然千差万别。
  反倒是中医,虽然是治疗的大多是感冒之类的小病小痛,可治疗效果却惊人的一致。这不仅仅是医生的功劳,而且是中药对病情的对症,这才是关键。
  可问题就在这里了,有些病,不是中药不对症,而是药量不足达不到效果。有道是“是药三分毒”,很多药物是有副作用的,有可能病没治好,副作用倒要了命了。中药有着无穷的潜力,如果能把丹参里面对冠心病有用的成分提炼出来,再合成现代药,绝对是冠心病治疗历史上的一个丰碑。
  可惜的是,不知道多少科研人员折戟沉沙了。
  没办法,不是每个人都是屠呦呦的,也不是每个科研项目都有产出的。科研界每天都有项目被砍掉,因为科研,跟资金脱离不开干系。很多盈利性的科研,你没创造价值,那对不起,削减经费那是一定的。要是长时期没创收,那砍掉是必须的了。
  而科研呢,是在一个深山老林里面找宝藏的游戏,你可能进去了,就找到了宝藏,也有可能碰到毒蛇、老虎、野猪……一无所获不单止,但赔上了性命。对于科研来说,资金就是性命,没有资金的科研,是什么都搞不起来的。
  就拿一款药物来说,现在的药物要上市,你没个几十上百亿,能行吗?
  肯定不行的,因为现在药物上市太严苛了,一般人根本玩不转。别的不说,临床一期,临床二期,临床三期,那需要的资金是海量的,研发工作反而只是小头了。
  这么说吧,研发一般只是两到三年之内,从发现靶点,到化合物的筛选与合成,再到活性化合物的验证与优化,这是每一款药物上市所必须经过的过程。如果这中间动物实验没有确凿的数据,那根本达不到临床应用,更别提大规模上市了。
  实验室里面的研发,就是初步筛选出活性高、毒性低的化合物,并根据构效关系进行结构优化,这些化合物称为药物候选物。然后,把这些药物用在动物身上,测试反应。动物实验太重要了,一是评估药物的药理和毒理作用,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情况。二是进行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稳定性等研究。这个过程,要是快的话一年就行了,要是慢的话,动物实验做个三年很正常。
  熬过了动物实验,这才是最艰难的一步。
  因为,终于到临床实验了。
  临床实验就是人体实验,分三期。第一期是20到100例,正常人,主要进行安全性评价。第二期是100到300例,病人,主要进行有效性评价。第三期是300到5000例,病人,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评价。
  这一步,需要多少钱呢?
  看不同的病情,要是大病的药物,非得要个几十亿不可。
  所以你能理解,为什么一些大病的药都那么贵了。不卖那么贵,人家药品商人收不回成本啊!要是收不回成本,谁继续研发药物?
  人血馒头,你可以这么理解。但是,药品开发就算这么一个过程,你只能遵守,或者退场。玩不起就只能退出了,药物开发,真的不是普通人的游戏,而是资本的游戏。没有资本,根本玩不转。
  所以可以看到,很多中药都还是“藏在深山无人知”,就是这个原因了。没人去研究啊!或者说,研究了,却得不到什么东西,就放弃了。在科研界,这个事情再正常不过了。大海捞针,能捞到那是上辈子拯救了银河系的运气。
  张青对中药有了解,却对科研没了解,所以他知道这药方大概的药效,却一时间没看出来这里面的奥妙。
  事实上,也没什么奥妙。
  真正的奥妙,在杜清和手中。
  确切的说,是杜清和的灵气在起作用。
  来到镇上,杜清和找到了中药房,把药方递过去。
  “哟,这不是小杜吗?”
  抓药的大姐,是认识杜清和的。怎么认识的?小时候,杜清和的爷爷就带着他到镇上了,这大姐还是抱过他的。这么说吧,杜清和就差在她身上撒尿了。
  “韩姐,这不是给这位阿伯看病嘛!我爷爷留下了一张偏方,给他试试看。”杜清和半真半假的说道。
  这个韩姐也不虞有他,因为杜清和的爷爷算是村里的赤脚医生,也是有两把刷子的。长久以往的,大家都信得过了。杜清和说有偏方,韩姐也就没追究什么了。药剂师其实也懂药方的,什么药不能多,她们很清楚。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