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都市言情>我为国家修文物>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223节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223节

  四号修复室里。
  其他人心里面在想什么,向南不知道,也不在意。
  此刻,他看着放在工作台桌面上,已经粘接完毕的南宋龙泉窑蟠龙瓶身上,那条只剩下头尾的堆塑飞龙。
  中间缺掉的那段龙身,实际上就是蟠龙瓶残缺的部位,如今已经被向南用复合材料配补上了。
  没有上色,也没有仿釉,就如同一块龙眼大小的疤痕,留在那儿。
  丑陋不堪。
  向南就看着这块疤痕,定定出神,脑子里却是急速运转着。
  龙的形象,从陶瓷器物诞生,就出现在了它们的身上,一直到现在,从未间断。
  华夏古代陶瓷器物上出现龙纹,据考古证实,是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那个时候的龙是粗长的蛇身,爪为三趾,头圆。
  西山省襄汾陶寺墓地上,出土的一个属于龙山文化早期的泥质褐陶盘,上面的龙就是这种形象。
  盘内的龙纹,蛇身、有麟、头小,目微张,上下颚长,舌细长向外伸,舌端呈禾穗状。
  这是华夏目前为止,发现最早的龙纹。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此时龙的形象是:头似牛首,有须,大耳,细长角对称,蛇形体,有翼,脚有爪,身附壁。
  所以,秦汉时期的龙纹又有“珠联壁合”之说。
  而到了唐代,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都非常发达,此时龙的特征是:身体是胖美健壮的蛇体;身上以斜方格组成网状纹鳞片,代替了鱼鳞片纹;前腿与身关节处长出细长翼。
  整条龙的背脊带鳍,龙尾像蛇尾,卷曲成s形;龙爪从过去的兽爪变为鸟形,爪甲绘成略弯的三角形,显得锋利有力;龙首的双角多分叉,口角比前期明显加深,上颚较长,特别是上唇,长而往上翘起;眼睛从过去的圆眼、三角眼变为凤眼。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唐朝时期,龙纹少见,多为堆塑,捏塑,范印以及龙首壶等,而且此时的龙纹常常和人物,走兽,花鸟,花纹等堆塑组合使用,与道教,佛教相关联,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到宋辽朝时期,则基本上以堆贴、捏塑、模印为主,龙纹经常会出现在定窑,耀州窑,吉州窑,龙泉窑等窑口。
  宋代龙纹的特点继承了唐代的一些特点,纹饰趋于纤秀,写实性较强,题材范围更为广泛,构图上也逐渐脱离了对称的形式,呈现出格调高雅、灵活生动的装饰风格。
  这时候的龙纹,矫健雄奇,看似异常迅猛,龙犄角分叉较早,龙角曲度大,多云纹环绕,龙嘴大张,露齿,吐舌,眼睛不明显,龙发龙须均为几缕,飘向脑后。【1】
  实际上,到了宋代时期,陶瓷器物上的龙纹已经开始走向了成熟,宫廷用的龙纹吐出龙的威严,金碧辉煌、精巧繁缛;民间用的龙纹,则寓意吉祥、素雅秀美。
  “这件蟠龙瓶,不用想就知道,肯定是民间瓷器了。”
  向南一边想着历代陶瓷器物上的龙纹演变,一边在心里暗自琢磨着。
  之所以说蟠龙瓶是民间瓷器,很简单的原因,它是从“南海一号”古沉船里发掘出来的。
  “南海一号”古沉船是干什么的?
  是出海的商船,专门运送华夏瓷器、丝绸等各种货物,贩卖到海外各国去的,被当作商品的陶瓷器物,自然不会是宫廷用器。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向南曾在魔都博物馆展厅里,曾看到过一件南宋龙泉窑堆塑蟠龙莲瓣纹盖罐,上面的堆塑龙,对他修复这件蟠龙瓶的龙身,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想到这里,向南对这堆塑飞龙,已经有了大致的概念了。
  实际上,在此之前,向南也曾接触过不少带龙纹的陶瓷器物,对每个朝代的龙纹,不说了如指掌,那至少也有个清晰的形象。
  只是在动手修复之前,他还是习惯了多方考证一下,将失误降低到最小的概率。
  当然,要想不出错,自然还是用“回溯时光之眼”看一看这件真器的原貌最为稳当。
  想了一阵,向南看了看这件蟠龙瓶碎片粘接处,也许是时间太短暂的缘故,到现在还没有完全干燥。
  “还是再等一等,我先将这龙身堆塑出来再说。”
  向南想了想,从工具箱里拿来材料,又开始低头忙碌了起来。
  之前看到向南对着这件南宋龙泉窑蟠龙瓶发呆,在另一边坐着的尤金鸣也是一颗心提到了嗓子眼里:
  “嗯?这是被难住了吗?”
  “那缺掉一大块的龙身,可是难点啊,要不然的话,我也不会说将蟠龙瓶先放一放了,是真的没有把握。”
  尤金鸣看到向南又开始低头忙碌起来,他停下手里的工作,一只手摸着圆鼓鼓的肚皮,皱着眉头想道,
  “他不会抹不开面子,胡乱搞一个龙身粘接上去吧?这可是要出大问题的,看他的脾气,应该不是那种人……”
  “呆住了?不会修复了?”
  石强一直都在偷偷关注着向南,看到他盯着粘接好的蟠龙瓶半天没动静,忍不住冷笑起来,
  “早就知道你是银样蜡枪头——中看不中用了,还专家,还大比一等奖,要不是有那么多好老师,你什么都不是!”
  这一刻,石强看向向南的眼神越发鄙视起来。
  “咦?向老师怎么不动了?”
  覃小天也发现了向南的异常,不过他倒是不认为向南会修复不了这件南宋龙泉窑蟠龙瓶,这才多大点事儿,比起国宝《千里江山图》来说,要容易修复得多了。
  “向老师肯定是在考虑,怎么修复才能修复得更完美,他可跟别人不一样,容错率为零。”
  覃小天对向南有一种蜜汁信任,坚决不相信,向南会被这样一件蟠龙瓶给难倒。
  他转头看了看石强,正好瞥见了石强脸上一闪而过的冷笑,心里顿时有些愤愤起来,暗想道:
  “什么人啊这是!一会儿等向老师修复了蟠龙瓶,就看你怎么跪舔!”
  注【1】:参考资料来源于【华夏第一收藏】微信公众平台
  第284章 简直不是人
  “这宋代定窑白釉孩儿枕,可是国宝级文物啊!”
  五号修复室里。
  老戴坐在工作台前,看着面前这一堆白晃晃的陶瓷残片,有些愁眉苦脸。
  他不是不能修,比定窑白釉孩儿枕还要复杂的陶瓷器物,他都修复过,关键的问题在于,老戴到“南海一号”博物馆这边来,可没做好修复国宝的心理准备!
  宋代定窑孩儿枕,京城故宫博物院就藏有一件,高18.3厘米。
  定窑孩儿枕的形象,是一个素面光洁的小孩,小孩的背部则被用作了枕面。
  小孩伏卧在床榻上,两臂环抱垫起头部,右手持一绣球,两足交叉上翘,似乎在床上撒娇蹬腿。
  他身穿长衣坎肩,长衣下部印着团花纹,床榻边压印花纹。
  枕身釉则为牙黄色,底为素胎,有两个孔。
  这件孩儿枕塑制精美,人物形态活泼、悠然,是华夏古代瓷器中的珍品。
  2013年1月1日,《国家人文历史》将藏于京城故宫博物院的定窑孩儿枕,评为九大镇国之宝之一。
  由此可知,定窑孩儿枕的价值究竟有多高。
  存世的宋代定窑孩儿枕,并非只有一件。
  在2018年宝岛春季大型展拍会上,曾出现了一件高约13厘米的宋代定窑孩儿枕,估价高达近百万元,实际成交价或许更高。
  老戴手上的这件宋代定窑白釉孩儿枕虽然残损不堪,可如果修复好了,被定为国宝级文物,那是毫无疑问的。
  不说别的,光看这瓷器残片的釉色,以及孩儿栩栩如生的形象,便可知道,这件宋代定窑白釉孩儿枕的工艺有多精妙。
  “唉,一群戏精啊!”
  老戴坐在那里唉声叹气,恨不得打自己两个嘴巴清醒清醒,
  “戴老和老戴有区别吗?不都是老!人家喊我一声戴老,我怎么就晕头转向,稀里糊涂地答应接下这活了呢?”
  “真是……越活越回去了啊!”
  可没办法呀,自己挖的坑,哭着也得把它给填完呀!
  还是赶紧干活吧,咱慢慢来,不着急,争取一个月内把它修复完,修复完之后,就可以回魔都了。
  唉,好想念小乔啊!
  那一声清脆的“老戴”,就跟黄鹂鸟唱歌似的,婉转悦耳。
  ……
  向南沉浸在对蟠龙瓶的修复之中,对外界的一切都毫无所觉,更别说是隔了一堵墙的五号修复室了。
  他并没有一上手就直接制作堆塑龙,而是先用塑形泥捏出了一条龙,头部和尾部与蟠龙瓶上残存的龙头龙尾一样。
  龙身则是根据宋代瓷器上龙纹的特征,尤其是魔都博物馆馆藏的南宋龙泉窑堆塑蟠龙莲瓣纹盖罐上蟠龙的形态,以及残存龙头龙尾的走势,综合捏制而成。
  第一遍做出来后,向南上上下下看了几遍,双手一用力,又将这泥塑龙重新变成了一团塑形泥,然后又揉把揉把,继续开始制作起来。
  几次三番之后,向南总算是捏出了自己还算满意的龙身来。
  这龙身,蜿蜒曲折,身上片片鳞甲分明,给人一种强劲有力的感觉。
  与龙头龙尾十分契合,丝毫看不出不和谐之处来。
  向南看了几遍之后,脸上也看不出什么表情,他想了想,便转头看了一眼尤金鸣,见他正盯着自己看,便笑了起来,对他招了招手,道:
  “尤老哥,你过来帮忙看看,这龙行不行?”
  “哎,哎!我这就来!”
  尤金鸣实际上一直都在关注着向南,见他拿着一团塑形泥折腾来折腾去,也不知道在干什么,心里早就痒痒得很了。
  要不是自己贸然跑过去,怕影响了向南工作,惹他不高兴的话,他早就过去了。
  此刻,向南一招呼,他立刻就站了起来,一把拉开椅子,快步来到了向南的身边。
  “尤老哥,因为没有参照,所以我不敢直接上手修复,就先用塑形泥捏了一条龙,龙头龙尾是跟瓶子上一样的,龙身是根据魔都博物馆里的南宋龙泉窑堆塑蟠龙莲瓣纹盖罐上的堆塑龙,再结合这龙头龙尾的形态,捏制出来的。”
  尤金鸣一到,向南就先介绍了一番自己捏制的这条龙的“背景”,以示他并不是胡乱捏出来凑数的。
  “老哥你先看看,这样行不行,给我拍拍砖!”
  尤金鸣还没看到那条龙,可光听向南说的那些话,尤其是听到他说,这是参考了南宋龙泉窑堆塑蟠龙莲瓣纹盖罐上堆塑龙的形态,心里面就笃定了七八分。
  对于没有参照物的残缺纹饰,参考同一时期同一窑口的同类型器物上的纹饰,这已经是最好的选择了,哪怕是有偏差,那也差不到哪里去。
  尤其是像印花、堆塑等工艺,大多都是通过模具塑模制作而成,同一时期同一窑口的同一类型器物,基本上没什么差别——
  除非原先的模具坏了,新换的模具又是另一个工匠制作的——但即便如此,这纹饰的样式和风格却是不会变的,只是细节上有些偏差而已。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