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穿越重生>明末之力挽狂澜> 第九十三章奖赏

第九十三章奖赏

  听了温体仁的话,崇祯心中高兴,笑而不语,户部尚书候恂说道:“温首辅所言极是,且看他安置难民之事,便可看出此人颇具才干,且又有报国之心。”
  崇祯说道:“魏国公等人保举赵无忌为官,这个事情,你们怎么看?”
  兵部尚书张凤翼说道:“这个全凭皇上圣心独断,不过……”
  崇祯眉毛一挑,看了他一眼:“张尚书,不过什么?”
  张凤翼字斟句酌地说道:“老臣听闻,最近京城之中有人传言,说道赵无忌假造祥瑞,企图骗取官职,又有人认为赵无忌没有参加科举,如果给他授官,会让参加科举的士人们不服。”
  崇祯哼了一声:“总有人想搞一些见不得人的动作,这地瓜和土豆的产量可是实实在在的,并有魏国公等人当场所见,何来假造?难道魏国公,李诚德他们也和赵无忌一起造假吗?”
  张凤翼说道:“这都是一些市井愚民的胡乱传言,不足为惧,老臣以为,赵无忌虽然立下大功,又有魏国公等人保举,但是若是给他的官职过高,恐怕参加科举的士人们不服啊。”
  崇祯说道:“赵无忌才华惊人,朕打算让他进翰林院,历练几年,未必不是又一个我朝的张居正。”
  张居正乃是万历年间的重臣,勇于任事,才干过人,他担任首辅时,大明海晏河清,朝廷富裕,百姓安乐,边境和平,可惜他大权独揽,最终为明神宗所猜疑,他死后,明神宗听信谗言,公布张居正四大罪状,下令抄家,家属或饿死或流放,直到天启皇帝时,才为他平反。
  崇祯自登基以来,常常感到身边都是无能之辈,他对张居正的印象非常好,曾说过:“得庸相百,不若得救时之相一也。”的话,意思就是对身边辅政大臣的不满,期待能有一个像张居正这样的良相,挽救大明如今的危局。
  温体仁听了崇祯的话,不由得心中有些嫉妒,他略一沉吟,心里便有了主意,急忙说道:“陛下,万万不可如此。”
  崇祯嗯了一声,讶异地望向温体仁,温体仁说道:“皇上,翰林院向来是由一甲进士才能进入,赵无忌未参加科举,皇上授官于他已属破格,若再让赵无忌入翰林院,只怕天下士子不服,若是生出事端,反为不美。”
  张凤翼也说道:“温首辅言之有理,若是被有心人煽动,极易生出事端,士子闹事,非同小可,陛下要慎重考虑啊。”
  崇祯皇帝一想,两人说的也有道理,一时便踌躇起来。
  温体仁说道:“皇上,赵无忌如今宛如一块璞玉,还需要反复打磨,他才能真正成为一块珍贵的玉器,皇上大可外放赵无忌,使其主政一方,先培养他的经验,让他真正地熟悉政务,几年之后,他若做出了成绩,皇上再召回他,重用于他。”
  吏部尚书李长庚也说道:“臣附议温首辅,赵无忌如今虽有才华,却缺了历练,若是能去外地增长一些经验,想必对于他的成长,也是有利的。”
  崇祯问道:“那温首辅有什么好主意呢?”
  温体仁说道:“臣以为,赵无忌乃是最熟悉这高产作物之人,不如使他主管一方,在其管辖的所在,大力种植这两种高产作物,以为试验。”
  “老臣刚才询问赵无忌,如此高产作物,只种植了四亩,数量未免过少,难以服众,若是能在更大范围内证明高产,那时才是向我大明推广种植的时机。”
  崇祯看向吏部尚书李长庚:“李尚书,你是主管吏部的,你看外放赵无忌到哪里比较好?”
  温体仁偷偷给李长庚使个眼色,李长庚会意,他佯做想了一会,说道:“延安府葭州道下,神木县知县空缺,不如令他知县神木吧。”
  崇祯皱了皱眉:“没有其他地方了吗?知县之位有点低了,况且陕西那边,天灾不断,兵荒马乱,李尚书给他换个地方吧。”
  温体仁说道:“俗话说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正因西北那边困难,才正需要赵无忌这样有才华的人前去治理,这才说明皇上对他重视啊。”
  “赵无忌这样的贤才,若是年纪轻轻,骤然身居高位,容易招来别人嫉妒,对他也不好,他先做几年知县,若是有了成绩,皇上再提拔他,别人也无话可说。”
  崇祯想了一会,叹了口气,说道:“诸位爱卿,你们想法如何?”礼部尚书王应熊深知温体仁心狠手辣,睚眦必报,不敢得罪温体仁,便说道:“臣赞同温首辅的意见。”
  崇祯看向张凤翼:“张爱卿有何看法?”
  张凤翼心中暗想,李长庚向来唯温体仁马首是瞻,这赵无忌什么时候得罪了温体仁?让他去西北,这不明摆着坑他吗?也只有皇上不晓得其中的厉害。
  张凤翼也不敢得罪温体仁,温体仁如今圣眷正隆,得罪他的人,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张凤翼虽然不惧怕他,但是也没有与他作对的理由。
  想到这里,张凤翼叹了口气,说道:“臣也附议温首辅,不过……皇上任命赵无忌的时候,是否也可以听听他的意见?万一赵无忌若是不愿意去的话,强行使他去,落得功臣寒心,这可不好。”
  崇祯皇帝想了想,说道:“张尚书心思慎密,所言极是,那诸位爱卿先退下吧,朕唤来赵无忌,问问他的想法。”于是几位尚书便纷纷离去,崇祯又叫人把赵无忌唤了回来。
  赵无忌此时正在殿外等候,听得皇上再次相召,心中暗忖,看来对自己的任命是要落下来了,于是便随着前来传话的太监,再次进入了御书房,与刚才不同的是,方才还在室内的几位大臣,已经纷纷离去了,只有崇祯皇帝和一个老太监还在这里。
  崇祯皇帝看着赵无忌,温言问道:“你献上红薯和土豆,立下大功,你想要什么奖赏?”
  赵无忌说道:“皇上乃是有德之君,故上天降下如此祥瑞,臣不过恰逢其会而已,不敢奢望奖赏。”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