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综合其它>御前总管升职手札> 御前总管升职手札 第205节

御前总管升职手札 第205节

  半晌之后,平安叹了一口气,“这个赵端……”
  “如何?现在还觉得朕挑了他不太合适么?”赵璨含笑问。
  “就知道瞒不过你。”平安无奈的摇头,“不过这次就算是你赢了。他的确很合适。”
  平安也没有想到,赵端的思路居然会这么开阔,根本没有停留在眼前的机器研究上,反而发散开来,颇有预见性的开始设想未来的事。这固然是小孩子的灵光未灭,大概也跟他的本性有些关系。
  但不管怎么说,他没有囿于一点,不会被眼前的东西局限住,这就很好。现在哪怕他真的是个研究型的人才,只要能够把得稳方向,平安也没什么意见了。
  再说,这个世界上的总不缺少在多个领域都能发展的人才,或许赵端就是这样呢?
  或者说,阴谋算计的手段,都可以通过培养和经验来增强,但是个人的眼界和思路,却是很难去改变的。
  第二天赵璨单独召见了赵端,平安列席。
  这一次赵端的表现,才真正让平安大开眼界。事实证明,他根本不是什么沉迷研究的科研型人才,而是个有野心有能力而且思维清晰触觉敏锐的人。
  实际上,他虽然喜欢研究这些东西,但之所以投入那么多的精力,甚至不惜逃课也要过来,是因为他已经察觉到这东西的好处,所以打算提前准备,好分一杯羹。
  毕竟要推广这东西,总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还需要有人去负责。如果陈国公府能够在其中占据一席之地,那么百年之内,子孙无忧了。
  身为长子,赵端年纪虽然才十岁,但是已经开始接受父亲的教育。陈国公会将朝堂上发生的一些事情告诉他,让他分析学习。他本人又聪慧,很多事情上一点就透,再加上刻意培养,虽然还有些稚嫩,但表现却已经相当不错。
  倒是对于赵璨的青睐,赵端显得有些惊讶。
  因为他是长子,所以根本没想过赵璨会选择他。理论上来说,赵璨本来也应该更多的考虑哪些非嫡长的孩子,但谁叫最后表现得最好的就是赵端了呢?
  所以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他的第一反应不是欢喜激动,而是问了个意料之外的问题,“陛下为何会选中臣?”
  赵璨将他的那份游记拿出来,“因为这个。”
  赵端面上露出几分赧然,“我写的都是些毫无根据、胡思乱想的东西……”
  “你觉得这些事情做不到吗?”赵璨问他。
  赵端又不笨,自然立刻听出了赵璨的言外之意。赵璨分明是说这些东西都有可能会变成真的!这样一来,赵端也就明白对方为什么选择自己了,他的胡思乱想却是歪打正着。
  赵端很激动,赵端很兴奋,“真的可以做到吗?太不可思议了!”他想起自家父亲看到这篇文章之后说的话:“倒是有趣。若真的可以做到,有生之年能得见这样的场景,足可瞑目了。”
  “如果你愿意的话,你不但能够看见那一天,还能够亲自参与它的设计和创造,让它变成你希望看到的样子。”赵璨道。
  这句话彻底的折服了赵端。
  说起来平安觉得古代人就这一点最有趣,为了一个崇高的理想,他们可以奉献自己的一切。真的是一切,包括性命在内。这可能跟这个时代的人不太崇尚自由,不讲究什么精神独立有关吧。他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将他们的一切都跟这个国家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自然而然的就会生出愿意为它奉献一切的决心来。
  平安自己小时候最伟大的梦想就是做个科学家,哪像赵端这样,眼看着就要成为帝国储君,将来掌控这万里江山的人。他毕竟还只是个孩子,又怎么可能不激动呢?
  接下来就是向陈国公和宗室通报这件事,既然双方都愿意,别人自然也不能说什么。
  很快赵端就搬进了宫里,除了在上书房上课之外,还要额外接受赵璨和平安的教导,有时候得空也会跟着听政,正式开始了储君的生活。
  不过他现在还没有得到册封,只能算是有实无名。
  至于为什么还没有册封,倒不是赵璨还想继续考验他,实际上考察已经结束,赵璨也没有吊着人的意思,自然是尽快确立他的地位,免得再出别的幺蛾子。
  不过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
  原本赵端要继承皇位,自然应该要过继给赵璨,在宗室玉碟上,将他的名字改到赵璨的名下,从此称呼赵璨为父皇,跟陈国公一家再无关系。
  只是赵璨不太愿意这样做。
  一部分的原因是觉得赵端都已经那么大了,此前陈国公又对他寄予厚望,全力栽培,父子之间自然感情深厚,不是随便改个玉碟就能够改变的。而这种做法说不定反而会让赵端的心里有个疙瘩。
  当然,这个原因只占很小的比重,真正的理由是,赵璨并不想胡乱认个儿子,哪怕只是寄名也不行。
  对于赵璨来说,他并不希望自己跟平安之间,再插进别的什么人来,现在这样就很好。
  在这一点上,虽然平安并没有要求,但赵璨自己却很坚持。
  赵端那边不希望原本的身份消失,他也不愿意看到一个名义上的儿子夹在自己跟平安中间,可谓是一拍即合。可惜,大臣们却不同意这种荒谬的做法。
  名分这两个字,贯穿整个封建王朝时代,究竟有多重要就不赘述了。
  总之夫妻、君臣、父子,这些统统都是名分,有了名分之后才好办事,是一定不能含糊其辞的。
  而在皇家,这个东西就更加敏感了。因为在这里名分不光只是名分,还包含着更多的东西。——权势,荣耀,甚至死后尊荣。
  历史上藩王入继,最后尊崇自己的父母,反而把传位给自己的皇帝挤到一边的情况也不是没有过。有名分的人尚且这么干,何况没有名分的?
  就说赵端这件事,假如他没有改到赵璨的名下,仍旧是陈国公的儿子。那么当储君的时候也就罢了,等将来如果他继位了,陈国公却还没死,到时候该怎么处理?
  按照规矩,皇帝的父亲,该成太上皇。可是如果陈国公成了太上皇,那赵璨这个先帝又算什么?
  就算赵璨自己不在意,可陈国公当上了太上皇,就有资格对政事指手画脚了,到时候忠孝两个字压下来,赵端听不听?朝臣听不听?
  涉及到自身利益时,大臣们可是一步都不会让的。当然,这也是因为这件事不会触碰到赵璨的禁区,让他使出雷霆手段。只要还有转圜的余地,朝臣们就有本事把它转过来。
  所以事情一时间便僵持住了。朝臣们坚持要让赵端过继过来,才能行册封,定名分。
  在这件事情上,其实平安很想问问赵端的意见。可惜的是,事情发展到了现在,赵端已经不方便开口了。他不管说什么都不对。
  如果他说希望能过继,岂不是抛弃亲生父母?如果说不想过继,那便是白眼狼,受了赵璨的好处却不思回报。反正不管怎么做都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赵端也很谨慎,对此事只是闭口不言。
  最后还是陈国公主动站了出来,表示应该要让赵端过继。他是生父,由他来开这个口,自然再合适不过。而且赵璨和赵端都没有了反对的理由。
  然而真正让平安吃惊的是,在陈国公主动在朝堂上表达了自己的意思之后,还要求留下来单独奏对,之后他对赵璨说的话。
  之前赵玠出海之后,一路上圈了不少地盘,正需要人前往开垦和管理。所以国内一直都在招募宗室前往。只要他们愿意去,朝廷会给拨一部分的钱粮人口,作为最开始的基础投资。
  虽说对于宗室来说,有一片自己的地方,以后不需要再受到朝廷的挟制是好事,但实际上,报名的人却并不算多。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这么多年来宗室早就习惯了让皇帝养着,失去了自立根深的能力和心气。所以最后除了寥寥数人之外,没有别人报名。
  而陈国公这一次留下来单独奏对,就是希望自己能够加入其中,带着一部分人马前往海外。
  不得不承认,这的确是个比较好的解决办法。
  远走海外之后,陈国公对于国内的影响,就会大大减小了。也不需要再有人担心赵端将来因为这个生父做出什么事情来。
  而且假如他将来真的在海外开创了什么事业,也算是个独立的小君主了,不算给赵端这个儿子丢脸,朝臣们也不需要担心赵端给他加封追封——反正他本来就已经是别国的君王了,没什么好追封的。哪怕那个国家职能算是大楚的属国也一样。
  平安越想越觉得这个主意真是能够解决掉一切的隐患,对于能想出这一点的陈国公,倒是大为改观。
  不过也难怪,能够教导处赵端那样的孩子,本人自然只会更有能力。虽然有些可惜不能在大楚发挥,不过如果走出过门,去守另一片土地,也算是好事。
  赵璨让人将赵端叫了过来,把这件事告诉了他,并道,“去给你父亲磕个头吧。往后恐怕要很长时间不得见了。”至少在赵璨活着的时候,陈国公应当不会回来了。
  赵端扑通一声跪下去,磕了三个响头,“父亲保重!”
  于是这就是平安所知道的这对父子之间,最后的一次见面了。他也不知道这样的做法究竟好不好。其实归根结底,如果不是赵璨要挑个继承人,根本不会有这样的事。虽说这也是因为赵端自己有心,但实际上,赵璨如果要求,难道有人能够拒绝吗?
  但不管好不好,这都是各自做出的选择,如今也只能够希望,一切都好了。
  既然陈国公表了态,礼部自然就开始准备起册封典礼。
  出于某种不好明说的心思,这一次的典礼办得很盛大。很显然,虽然赵璨没有孩子,但是朝廷希望能够向天下百姓宣布,皇帝已经有了继承人了。
  有了继承人,就意味着将来皇权的更迭会少些波折,这不管是对大楚,对朝廷,还是对百姓都是已经好事。
  即便是对于平安来说,这也是解决了他一大心病。
  赵璨有了继承人,再加上他对朝臣们的震慑,想来以后除了不长眼的,应该不会再有人提什么皇帝的婚事了。他跟赵璨,到这个时候才总算是看见了些安稳日子的影子。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平安对赵端倒是越来越喜欢看重了。
  因为他的确是在这方面十分聪明。就像是在自然科学体系还根本没有出现的古代社会,也涌现出了一大批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一样。有些人天生就有这种能力。如果没有平安,说不准赵端将来也能够成为某个方面的启蒙人物也说不定。
  而现在,有了系统性的教育,赵端吸收新知识的速度快得让平安和赵璨都是又惊又喜。
  除此之外,更让他们感觉高兴的,自然是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之中,赵端屡次表现出来的对未来的预见性,始终跟平安的设想保持一直。
  可以想见,将来就算他们不在了,赵端也还是能够将这些政策继续贯彻实施下去,直到他们所期待的那一天来临。
  而对于平安跟赵璨来说,他们能够做的,也就只到这里了,至于剩下的,则要靠后来的人们一起努力。
  不过,也正是因为有了继承人,朝堂上下一片和乐,才让赵璨觉得,他们的步子可以适当的迈得更大一些了。反正现在一切都在掌控之中,一些早就已经决定要做的变革,自然是到了提上日程的时候。
  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对于朝堂的改革,平安打算从军队开始。
  文官集团既敏感又强大,硬碰硬不会有什么好处。毕竟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最后遭殃的还是老百姓。所以平安决定,要先给自己拉拢个帮手。
  后世有句话说,当你拥有力量时,力量就是外交。当你没有力量时,外交就是力量。
  充分说明了武力值的重要性。
  第202章
  其实纵观历史,意识到武力的强大和重要性的人并不少。
  甚至就连整个中国历史有一大半的时间会形成“重文轻武”的风俗,都于此有关。
  正是因为武力强大难以辖制,所以为了限制住他们,历代统治者才会放任文臣对武将进行打压。其中很多事情在后世人听来简直咬牙切齿,自毁长城。然而对当时身处那个位置的人来说,却已经是最好的选择了。
  皇帝毕竟也是人,也会自私,也只想选择对自己有好处的做法。
  所以在感觉到武将们对自己的威胁之后,自然要采取“制衡”的手段,让文臣设法削弱他们的重要性。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打压最终形成了一种稳定而畸形的制度,那就是武将天生低文官三等。
  在情况最严重的时候,一个三品武将,甚至要主动向一个五品官员低头行礼。如果文官有心羞辱,甚至可以命令他下跪,在平安看来是很难以想象的事。
  大楚的武将地位没有低到那种程度,但也的确是隐隐遭受打压的。
  但平安知道,这种情况其实对大楚并没有什么好事。历史上重文轻武,武将被打压的朝代,恰好就是国力薄弱,频频被周边少数民族入侵的朝代。这种情况,总不可能全部归结于是巧合。
  这种情况迟早都要改善,而平安选择在这个时候,同时也能够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帮手,站在自己这一边。
  当然,之所以这个时候行动,也是因为平安觉得时机已经成熟。
  这几年来他一直都利用武学对军队进行渗透。经过这七八年的发展,原本的中层将领们都已经彻底在自己的队伍之中站稳脚跟。他们有些已经因功而被擢拔,另一些还在原来的岗位。但不论如何,身为从武学出去的军官,天然之间便拥有一层联系,自然就容易抱团。
  军中等级森严,命令都是逐级下达。对于下面的将士们而言,高级将领太过遥不可及,直属上司才是他们要听命的对象。所以掌控住了这些中层将领,也就等于是掌控住了这个部队。
  上面的高级将领,除了后来晋升的之外,其实等于是变相的被架空了。就算他们心里有别的想法,也没有用。
  不过实际上,平安也并不太担心这些高级将领会反对自己的政策。
  因为他本身就是要大幅度的提升他们的待遇,这些享受了好处的人,没道理会反对。反倒是文臣那边很可能会有些问题。——高高在上惯了,总是不愿意看到形势改变,原本低自己一等的人突然跟自己平起平坐,甚至隐隐更胜一筹的。
  平安将这当成是一场演练。因为实际上,以文官集团为首的统治阶级对下层民众,又何尝不是这样的思想?
  所以他们面对反抗的时候会是什么思路,会用什么手段,现在也能从军队改制这件事里窥见一些端倪,为将来做准备。
  对平安来说,第一个要改的,就是军队番号的问题。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