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1章 竖锯的争论
首映结束了,影迷们似乎意犹未尽,不少人出了剧院,站在门口不想走,特别是那些一起来看电影的人,还喜欢趁着人多凑在一起讨论。
胖子站在台阶上,喝着新买的肥宅快乐水,不停擦着额头上的冷汗,似乎还没有从影片结尾的震撼加惊吓中摆脱出来:“这片子拍的太厉害了,把所有人都骗了啊!”
罗西基冷不丁接话:“骗的漂亮!我喜欢被这样精彩的片子骗!一年能骗上十几二十次,那才叫爽。”
本特纳说道:“这片子,估计再过二十年我也不会忘,特别是结局。”
黑瘦黑瘦的拉丁小子没有说话,只是翘起了一根大拇指。
牛比的导演,牛比的编剧,牛比的电影公司,绝对是神转折的结尾。
这部恐怖片确实出人预料的精彩,看那些离开的观众脸上的表情也能知道这点。
时间不早,几个人结伴离开,一直到午夜十二点,罗西基才回到位于帕萨迪纳的家中。
但他没有立即睡觉,反而兴致勃勃的登陆奈飞分享。
“刚看了《电锯惊魂》首映,这片子太吓人了,影院里不少人吓得浑身发抖,我看到有人吓哭了。片子非常精彩,结局很惊人,看完这样一部片没,美美的睡一觉,再做几个噩梦,快乐!幸福!完美!”
发出微信息,稍微等了一会,罗西基刷新一下网页,发现下面竟然有不少好友点赞,还有人在问影片的事。
这带给他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感。
以前看过电影,只能跟三五个好友说说,顶多上网站上发一点评论,现在呢?不但能及时发出信息,还能亲眼见到无数围观群众。
太爽了!
爽到罗西基每隔几分钟就过来刷新一下,想看看朋友圈内是不是又有新的评论,一会不看心就痒痒,就像使用这种能够快速分享的互联网社交工具能叫人上瘾一般。
罗西基也有这种感觉,现实中的朋友和同事,网络上认识的网友,全都在他的好友名单上面,每天不上来看看,总是觉得少了点什么。
好像生活已经离不开奈飞分享了。
再刷新一次,发现朋友圈里面有一位今晚没在一起的好友也发了与《电锯惊魂》相关的信息。
“《电锯惊魂》,如果你喜欢恐怖片的话,强烈建议你去看看这部电影,那感觉实在是太美妙了……”
罗西基立即给他点了赞。
社交媒体的自发性宣传,虽然远远比不上传统的媒体,但也开始发挥作用了。
周五,《电锯惊魂》在北美2620家影院中全面上映,但排片率不算高,只有不到3200块银幕,绝大多数连锁影厅都是单影厅放映。
一百五十万美元制片成本的b级恐怖片,院线方有疑虑很正常,能投入这么多资源,使馆影业的发行工作非常到位,沙海娱乐的品牌效应也不无作用。
当然,最重要的因素,使馆影业在宣传上面的投入较高。
没有宣传,哪里来的电影大卖,院线方看得很清楚。
北美上映的第一天,罗南就收到了捷报,《电锯惊魂》在2620家影院拿下了795万美元!
与之相对应的,《电锯惊魂》的口碑迅速扩散。
虽然不像主流商业大片那样能人尽皆知,口口相传的效应却是最能带动其他人购票的方式,很多恐怖片爱好者或从朋友、或从同事、或从亲人口中得知这部影片的信息,然后走入影院,绝大部分都会得到满足,再次向自己周边扩散……
这种从相对信任的人口里得知的消息,流传速度确实比较慢,对人的实际购票刺激,却远远超过媒体上面的炒作。
一部不错的影片,即便是有适当的宣传,观众口碑往往也需要时间来发酵,像《电锯惊魂》这种宣发规模有限的电影更是如此,经过周五一天的上映,以及口口相传的传播之后,再加上周末休假必然带来的连锁效应,从第二天点映的周六开始,这部影片在全美院线的上座率有明显提升。
由于影片在市场方面非常有针对性,《电锯惊魂》周六上午的上座率,已经堪比周五晚上的黄金时段,到了周六下午,坐在放映《电锯惊魂》影厅里的观众继续增加。
这显著提高了《电锯惊魂》的上座率,而且能被其他人口中的话吸引,走进来观影的人,绝大多数也都是恐怖片爱好者,他们看过影片往往感觉极其满意,然后再向周围的人推荐,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自发式的口碑效应,正是在这种循环中体现出来的。
况且,使馆影业还有口碑营销,一点好消息恨不得炒到全世界都知道。
有一个略显夸张的消息被媒体曝出,有人在观看《电锯惊魂》时被吓昏了!
这对于恐怖片不是坏事,使馆影业宣传部门立即跟进这一新闻,特别是迅捷的互联网宣传部,立即让人推动网络宣传,这一消息很快在互联网上散播的到处都是。
一部能吓昏人的恐怖片,对于恐怖片爱好者们可谓魅力无穷!
与此同时,使馆影业的宣传部门在互联网上精心策划了另一场攻势,关于“竖锯”正义与邪恶的争论。
有人喜欢竖锯,认为竖锯给人的是一场考验,通过人性与心灵的拷问,就能获得新生。
更多人认为竖锯是举起正义大牌行邪恶之事的恶徒,他没有任何权力去拷问他人。
两派通过互联网特别是奈飞的社交网站,不断发表各自的看法,形成了巨大的争议,吸引人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一时间在互联网上成为了个不大不小的热点。
这可以说是詹姆斯-温在设定竖锯这个角色上面做的最出色的地方,用残酷至极的人性拷问给竖锯找到了所谓的使命,让他的形象看上去有种奇特的神圣感。
“面对生死,你的选择是什么?生还是死?”
乍一看问得很多余,但如果附加额外的条件呢?如果是你死我活呢?
用逼格比较高的话来说,詹姆斯-温用内心的恐惧加人性的无情嘲讽揭示,故意引导观众自己内心的拷问,从而激发他们发自心底的寒意!
这绝对是是精妙绝伦的叙事和制造恐怖氛围的手法。
或许一位奈飞的用户发表的朋友圈信息,最能恰如其分的反应出“竖锯”老头的心理。
“也许《电锯惊魂》里边最恐怖最血腥的并不是一个个设计精巧的杀人游戏,而是这个变态老头冷酷无比、丧失人性的内心世界,一个人的心理扭曲到了极致,要么毁灭自己,要么毁灭世界,总之是要毁灭的,而且在毁灭的同时,还能找一个扯淡的理由催眠自己,告诉自己这份邪恶事业是正义的,自己是在帮助其他人懂得生命的真谛。”
这人的朋友圈评论上面,遭受到了无数“竖锯”党的疯狂洗礼。
“胡说八道,竖锯设立的游戏都留有生路,只是大多数人都活着不知道心存感激!”
“如果有一天你被竖锯杀了,那一定是你的错!”
如今这个年代,信息无限开放,导致什么奇葩人都有,认同竖锯理论的,在互联网上不计其数。
比如有影迷就通过互联网说出了未来“竖锯”党们最经典的理论——“竖锯”设置的关卡给每个玩家都留了余地,只要受害者肯悔改、肯牺牲,就一定有活路。他所做的,只是要他的受害者证明给他看,自己值得活下去,并保证摒弃之前错误的生活方式。
同样面对死有余辜的人,“竖锯”选择了游戏的方式,给对方改邪归正和获得新生的机会。
这样一说的话,“竖锯”真的好伟大。
有影迷说的话也很有代表性——看电影就看电影,千万别评价竖锯这个人,这种人在现实中死一万次也不为过,看看电影带来的刺激就行了。
如果现实中真有竖锯这种人,社会秩序就全乱套了。
互联网上的争论,以奈飞分享为主要基地,随着影片的放映越来越激烈,甚至引起了媒体的讨论。
这也让更多人注意到了《电锯惊魂》,注意到了奈飞分享。
争论带动了话题讨论的热度。
而且无论是“竖锯”党,还是坚定的反“竖锯”党,基本都给予影片较高的评价。
特别是影片结尾,竖锯从地上爬起来那一幕,极大的升华了整部电影,甚至在很多影迷的评论中,《电锯惊魂》都被列入了高智商电影的行列之中,惊悚和血腥也成为了最好的标签。
“这种电影看着刺激,而且又烧脑。总之任何一个细节不能放过,每次血腥的场面都让人感觉特别兴奋。”
罗南的目标,就是让“竖锯”这一形象,更从此成为恐怖片爱好者心目中的图腾,举凡提及这一领域,就不能规避他。
虽然这种血腥残酷类型的恐怖片,在北美受众不算特别广,但《电锯惊魂》在九月份这个相对比较冷的电影档期,仍然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热门恐怖片,北美上映首个首周,不仅成功问鼎票房榜,还拿下了2320万美元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