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穿越重生>凤行> 第150节

第150节

  “既然知道不该来,以后就别来了。”
  她嗯了一声,想起方才他又咳了,道:“太医开的药,你也该让福禄盯着你吃了,别总是不吃,咳久了也不好。”
  “朕知道了。”
  第159章
  建平三十七年十一月, 凤笙诞下了魏王府唯一的小郡主。
  当时正值隆冬,外面大雪纷飞,凤笙为其取乳名瑞雪。
  这是凤笙和魏王第一个女儿,也是两人期盼已久的女儿, 更是珒哥儿和玹哥儿早就念叨的妹妹,所以从生下来就注定受万千宠爱。
  与生珒哥儿和玹哥儿时完全不同, 随着小瑞雪一天一个样, 凤笙怎么看女儿怎么觉得像自己, 可魏王却持反对态度, 他觉得女儿像自己。
  可惜就这个话题来和凤笙说, 是注定说不下去的,因为两人总会为此争起来。
  谁知等过年时抱进宫,皇贵妃却说瑞雪像自己, 这下凤笙和魏王也不争了, 婆婆(娘)最大。
  这个年紫禁城比往年都冷清, 随着吴王出京就藩后, 赵王、襄王、齐王、安王等人都一一被赐了封地,出京就藩。如今魏王虽没被封为太子,但京中就留了他一个皇子, 已经是板上钉钉的无冕之王。
  朝堂上迎来了空前的平静,等进入二月后,魏王再度离京前往福建,去完成他未完成的事。
  这次不光他一人去,还带了妻女, 珒哥儿和玹哥儿则被留在京里。
  会留下两个儿子,一是考虑到珒哥儿还要念书,玹哥儿也到了启蒙的年纪,二也是怕皇贵妃在宫里孤单,没有儿子儿媳,孙儿总是要留在身边。
  其实皇贵妃还想把瑞雪留下来,觉得小孙女还太小,跟着爹娘出去受罪,可已经留下了两个,再把小孙女留下,魏王大抵要不愿意了。
  凤笙和魏王就这样来到了福建,这个临着海的地方。
  这个曾经因为临着海,遭受过无数的苦难,却又是因为临着海,格外繁荣富裕的地方。
  在前朝时,因为朝廷屡屡禁海,福建也是几经大起大落。到了大周,朝廷虽没下明文禁海,但因为倭寇及一些其他问题,朝廷对于海的态度还是谨慎占多。
  这趟魏王来到福建,明面上是打着户部通海清吏司的名头,为了主持从海外购粮一事而来,实际上就是为了肃清几处市舶司,整顿朝廷对海外通商事宜。
  这事乍一听去似乎并不难,但若是考虑到当地盘根错节的大海商,以及那些官商勾结的状况,就知道没那么容易。
  以前朝廷也不是没想过整顿过,但都因为这样那样的情况无疾而终,这次建平帝既然下了决心要改变,自然要先从最根本的做起。
  可什么才是最根本?
  对此,魏王并没有着急,而是一边将通海清吏司的架子搭起来,一边放出朝廷有意长期从海外购粮,并打算将这件差事安排给一些有实力的大商人来做的消息放了出去。
  消息放出去后,一些洞悉的商机的商人无不是纷沓而至,但这也仅仅是一小部分,大部分有资本的商人还是持观望的态度。
  谁知中途京中发生吴王谋逆之事,魏王受诏回京,等于是把这摊子事扔了下来。本来开始的势头还算不错,因为这场事冷了下来,众商皆以为朝廷是故意戏耍他们,几个特别积极的商人为此还遭受了同伴的耻笑,笑话他们是热脸贴冷屁股。
  也因此等魏王再度从京中回到福建时,刚一开始进展并不理想。
  本来对于朝廷乃至朝廷命官,当地商人们都是一种既巴结又暗中唾弃的态度。巴结讨好是不得已而为之,毕竟他们要想把生意做好,离不开这些官员的提携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而唾弃就是他们的朝令夕改以及翻脸如翻书,至于这些官员为何会如此,大多数商人的答案都是一样的。
  为了讨要好处。
  所以朝廷在商人们眼里是没有信誉的,甚至会压榨他们的生存空间,又因为市舶司高昂的关税和尸位素餐的态度,他们很多宁愿走黑路子进行走私,也不愿和市舶司的官员打交道。
  最终,魏王还是借由陈浩等一批小商人,把通海清吏司的第一炮打响了。
  只要从通海清吏司拿到资格,就能自由地通过市舶司门下进出海关,虽然也是要交税,但不用交两茬税。
  所谓两茬税,就是指市舶司官员巧立名目收取关税来填补个人腰包,出海时收一茬,美曰其名为人头税和舶船税,等商人从海外归来,又是一茬税。
  这茬税就重了,按带回的货物来算,又分粗色与细色两种。
  细色是指较为贵重的货物,粗色则是指一般的货物,分别是十抽三或者四(没有一定,视情况而定),以及十抽二。
  仅从粗色来看,从海外千辛万苦运回货物,还没上岸售卖就必须得上供至少两成。这两成是不论你亏损与否,也不怪那些商人宁愿走私,也不愿经过市舶司。即使经过市舶司,也是走暗路子,也就是收买市舶司官员,拿出一定好处给官员个人,让对方开后门通关。
  这种情况是最多的,肥了彼此,损的却是朝廷的利益。
  这些内情也是魏王来到福建后,经过一些明里暗里的了解才知道的。这次借由购粮一事,他修改了通海清吏司的税法。
  两茬税改为一茬,不看人头只看货物,货物到港后,不管是进还是出,都需由清吏司官员进行抽检。
  抽检不光抽检货物,也抽检是否有夹带兵器、铜、人口等朝廷明令禁止出海的东西。货物抽检完毕,按照抽检的数量进行收税,细色十抽一,粗色十五抽一。
  且对粗细两色进行了很分明的确定,并给予公示张贴在通海清吏司衙门外。
  这一行举,迎来许多商人的好评。
  无他,因为粗细两色从没有很明确的确定,所以抽检时,都是随当时负责抽检的官吏的心情而定。也就是说,他今天心情不好了,说你这粗色就是细色,因此而多收税,你也得认了。
  一般商人都不愿得罪这些人,毕竟这一船的货物可能就是自己的整个身家,耽误不得,也轻忽不得,哪怕含冤受辱也得忍着。
  通海清吏司这一行举,等于杜绝了以后的这种事发生。
  这个主意还是凤笙给魏王出的,也是她当初在泰州当师爷时有感。
  很多百姓不是真的愚昧无知,而是许多底层官吏尸位素餐,对朝廷政令颁布的不够清楚,执行的不够彻底,以至于中间总会出现很多误差,造成老百姓怕官不敢进衙门,而那些贪官蠹役为了方便行事,索性就含糊不清敷衍了事。
  如今拿着白纸黑字写出来,能出海经商的没几个不识字的,胆子也够大,就不信还能出现政令执行错层之情况。
  魏王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才把通海清吏司的名头打响了。
  现如今出海不用经过市舶司,只要手里有通海清吏司发下的通行证,就可通行无阻。不过货物在入港时,需押送至通海清吏司指定的地方,进行抽检并缴税。
  这等于是通海清吏司直接绕过了当地市舶司,市舶司的一众官员当即就慌了。当初魏王初来乍到,他们仗着魏王不熟悉当地情况,对其阳奉阴违,再三敷衍,就想浑水摸鱼过去。
  谁曾想魏王当面没说什么,扭头该怎么办就怎么办,甚至硬生生就在他们眼皮子底下把通海清吏司的招牌打响了,期间无数次斗智斗勇,他们硬生生吞下了无数个哑巴亏。
  如今通海清吏司办得风风火火有声有色,魏王已经向朝廷上折子有意打算停闭市舶司,改为建立通海清吏司。
  这一下子等于把所有人的饭碗都砸了,实在容不得他们不慌。
  其实魏王打的主意也很明白,既然市舶司已经腐朽、老化、不听使唤,不如打碎了重建。就好像奴才不听话了,直接换一个就好,实在不用那么多废话。
  魏王用绝对压倒性的强势,教会了市舶司一众官员做人的道理。这一切自然离不开朝廷,正确的应该是说建平帝的支持。
  自打去年朝廷经过了一次大清洗,建平帝的手段就变了许多,变得比以往更雷厉风行,更铁血强势,告诉了朝野内外,他想做什么就一定要做什么,就一定要成功。
  一个有想法有手段有抱负的君王,自然比一个浑浑噩噩度日不理朝政的君王更不好侍候,可不得不说这样的君王,对于这样一个看似繁华盛世,实则内里千疮百孔的江山更有益处。
  有了建平帝的支持,魏王更是势不可挡,在肃清了福建市舶司后,就奔赴杭州、泉州、广州等地。
  即是如此,他也花了整整五年的时间。
  几乎是马不停蹄,没有一刻空闲的时间,这期间凤笙也带着小瑞雪跟着魏王奔赴南北,中间他们只回了一趟京城,并没有停留太长时间,就再度出京了。
  自然是辛苦的,甚至期间少不了面对一些危机,但夫妻二人携手共度,自然化险为夷。而凤笙空闲之余,也没少充当魏王的左右手,替其出谋划策拾遗补缺,堪称真正的贤内助。
  当终于把广州这个难啃的大骨头啃下后,包括魏王都不禁松了口气。
  他看了看陪着他经历了诸多风雨的妻子,才发现不经意间彼此都老了许多。一时间爱怜心顿起,对凤笙许诺待这边事一罢,就带她和瑞雪去游山玩水。
  可偏偏就在这个时候,一封密诏不期而至,带来了一个噩耗。
  建平帝龙体垂危,召魏王速速回京。
  夫妻二人诧异惊讶自是不必说,连行囊都顾不得收拾,就连夜往京城赶去。
  *
  等魏王和凤笙回到京城,整个紫禁城都陷入一片低迷的氛围之中。
  其实建平帝的龙体早就不好了,多年的积劳成疾早就给他的龙体带来了巨大的隐患,只是他一直在强撑。
  “……他的龙体早就出问题了,所以当年他才会施展雷霆手段肃清了惠王一党……这件事他早就想做了,一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拖着,如今好不容易抛掉一切累赘,他的性格也不允许他自己半途而废。”皇贵妃紧抿着嘴唇道,脸上分不清喜与悲。
  凤笙这才想起那次回京见皇贵妃有些憔悴,她作为儿媳不免关心几句,皇贵妃却说人上了年纪,夜里总是睡不太好,让她不要担心,她也就没放在心上。
  可能那时候皇贵妃就心知肚明了,却一直瞒着他们。
  至于为何会瞒着?
  显而易见,建平帝并不想魏王分心,不想他因为顾忌他龙体而动摇士气,想让他一鼓作气把这件事办成了。
  “行了,你们也别太担心,太医院有一大半人都在这儿守着,你们长途跋涉,还是去歇息休整一下再来。就算你们父皇真的不好了,也不会这么快,我还在这里守着。”说着,皇贵妃回头看了看龙榻上陷入昏迷中的建平帝。
  自打建平帝陷入昏迷多清醒的时候少时,皇贵妃就一直待在乾清宫没出去过,寸步不离地守在这儿。
  “母妃……”凤笙有些犹豫。
  “快去吧,别担心我。”皇贵妃说。
  凤笙只能跟魏王走了,两人也没出宫,而是去了皇贵妃所住的咸福宫。
  在这里,两人见到了快两年没见到的儿子们,宗珒如今已经成了一个小少年,而宗玹也已经长大了。
  六年多的时光荏苒而过,回头看去才发现时间过得如此快。
  一家人简单地说了些话,也没功夫更没心思去庆贺一家人的久别重逢,建平帝的倒下,就像一个秤砣重重的压在所有人的心上。
  他是建平帝,他勤政爱民,他雄才大略,他无坚不摧,他也许帝王心难测,却给人一种稳如泰山之感,似乎不管发生了什么事,只要你回头去看,他都在哪儿。
  可现在这座山却要倒了。
  直至此时,魏王依旧有种做梦的感觉。
  “你也别想太多,父皇到底上了年纪。”凤笙劝道。
  魏王默了默,有些恍然道:“这几年是我这几十年来最安心的几年,什么都不用想,只用埋着头把差事办成了就行,不用害怕被人从背后捅刀,不用瞻前顾后,因为我知道父皇会支持我,这同样也是他想做成的事。
  “从当年我领差下江南,这些年来经历了太多,也看见了太多,江山于我们这样的龙子凤孙来说,似乎天经地义就该存在在那里,我们不需要对它费太多的心思,因为我们天然凌驾于众人之上,只要能坐上储君的位置,这个天下就将会是我们的。
  “可这个天下它到底是怎样的,该如何去掌管它,我们却从不知道。我们不知道百姓种一亩田会有多少收成,又会有多少能交给朝廷,我们不知道米盐作价几何,不知道看似貌不其扬人人都会吃到的盐,竟然暗藏着如此大的弊政。
  “不知道在海外,我们大周早已不是令万邦来朝的泱泱上国,还有别的国家已经远超了我们,我以为还会有充足的时间,让我们出去游山玩水一段时间,再回来进行接下来的其他事,却突然发现原来早就没时间了。”
  凤笙沉默。
  她与魏王夫妻几十年,可这样的魏王却是她第一次见到。也许这就是心灵支柱轰然崩塌,必然会面临的张皇失措?
  这种事是没办法劝的,她只能静静地陪着他坐在那儿,任他去慢慢沉淀,并接受这个现实。
  德旺的声音打破了沉寂,他的声音里带着惊惶,似乎就昭示着不祥。
  “殿下,皇贵妃召您速速前去乾清宫,陛下不好了……”
  等两人带着孩子匆匆赶到乾清宫,还没走进乾清门,就听见里面传来阵阵哭声。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