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科幻异能>纳米崛起> 第313章 难度与方案

第313章 难度与方案

  这个小插曲,并没有影响到黄修远这边,听到张雷的汇报,他也是摇了摇头,西方人很多时候,就喜欢走极端。
  两个刚刚毕业的女孩,不远万里过来华国,就为了探究东方世界的真面目,他只能说勇气可嘉。
  幸好他们不是去天竺,那地方的底线就是没有底线,就算是白人过去,也非常危险,特别是女人去,那危险程度会直线上升。
  刘欣这边,思考了一会,还是没有下定决心去哪个新项目,或者自己再申请一个新项目。
  黄修远拍了拍他肩膀:“不急,煤层自燃治理技术,还需要收尾,你一边做收尾工作,一边思考接下来的路。”
  “好的,董事长。”
  黄修远看完了煤层自燃治理的情况,做了一些安排,告别了刘欣一行人,返回银川的酒店休息。
  这一次过来银川这边,考察刘欣的煤层自燃治理项目,不过是顺路过来看看,他真正的目的,去贺兰山的西侧。
  贺兰山的西侧,就是阿拉善左旗的腾格里沙漠,那边沙漠腹地里面,有一个燧人系和官方合作的机密项目。
  两天后。
  黄修远的车队,绕过贺兰山南部,前往风沙之中的城市——阿拉善左旗。
  与此同时。
  粤西的湛江徐闻县。
  刚刚从江城赶过来的林百杰、蒋海霖,和琼州分公司负责人、当地的官方容易,在徐闻县的海安镇会面。
  工程院的王梦恕院士,和之前在修文县搞超级公路的李奋院士,还有燧人系的十几个名研究员,都在海边的临时会议室内。
  研发超级公路复合材料的燧人系研究员张天望,看完了王院士的琼州海峡海底隧道方案,在笔记本电脑上,不时的计算着一些数据。
  不是专业人员的蒋海霖,虚心请教起来:“张博士、王院士、李院士,目前修建海底隧道,有什么难以解决的难题吗?”
  白发苍苍的王梦恕院士,指着琼州海峡的勘探地图,表情慎重地解释道:
  “其实修建琼州海峡的跨海大桥或者海底隧道,清末的洋务大臣张之洞就提出过,我本人也一直从事这项工作,98和99年就递交了研究报告,只是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安全的可行性方案。”
  接下来,王院士解释了一些原因:“琼州海峡的地质条件复杂,同时有三条地震带穿过,如果建设海底隧道,必须考虑地震的影响。”
  “如果选择建设跨海大桥,不仅仅要考虑地震的影响,还有东南沿海频发的台风天气,以及水深问题,因此跨海大桥难度最大。”
  蒋海霖看了王院士的研究报告,地震带、台风频发、水深45~100米左右,这些影响因素,都是非常致命。
  另外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那就是琼州海峡的海底地层,上层是超过300米厚度的泥沙层,300米以下的才是比较坚硬的粘土层。
  松散的泥沙层,不能作为地基使用,必须打深桩到粘土层。
  想一下,海水加上泥沙层的厚度近400米,加上琼州海峡复杂又激烈的海流,设计跨海大桥的设计师是嗨了,负责建造的工程师,估计要骂娘。
  因此跨海大桥直接出局,现在就剩下海底隧道的方案。
  林百杰也在翻看这些勘探资料和可行性研究,一直以来外界很多人,都以为琼州海峡的跨海大桥或者海底隧道不修建,是经济原因。
  其实这个想法大错特错,如果真的因为经济原因,那青藏铁路就不会修建了。
  根本原因,是因为琼州海峡的地质、海流、气候太恶劣,跨海大桥或者海底隧道修建起来,一个地质变动位移几米,那简直是灾难性的结果,整座大桥或者隧道,可能直接废掉。
  再有钱,也不是这样花的。
  此时埋头计算了二十多分钟的张天望,终于停下了计算,开口说道:
  “如果采用超级公路的复合材料,管壁厚度需要0.6~0.7米左右,另外考虑到琼州海峡的三条地震带,我的方案是套管分离。”
  “套管分离?这是什么方案?”王院士不解的问道。
  张天望站起来,在一旁的小黑板上,画了一副草图。
  所谓的套管分离,是因为海底高低不平,琼州海峡的海底又一部分区域水深上百米,也有一部分区域,却只有45米左右。
  如果采用沉管法,海底隧道的管直径为22米,与超级公路相同。
  22米的管道直径,加上管壁厚度,在45米深度的区域,都占据了一大半水深了,琼州海峡这边还有不少潜艇在活动,因此隧道的深度,至少要距离海面70米左右。
  如此一来,只能一部分区域挖掘隧道,一部分区域采用沉管法。
  但是张天望却明白,挖掘隧道的危险性非常大,隧道本身会和海底岩层连接,一旦那几条地震带出现地震,可能直接震裂隧道。
  虽然超级公路的复合材料,可以硬抗8~9级的强震,当那是在陆地上的设计标准,在海底还有非常强的水压,可能会削弱管道的抗震性能。
  因此张天望的方案,是挖掘一条隧道,然后超级公路的管道,穿过隧道的内部,让管道本身不和海底岩层直接接触,减少地震波通过固体传播,作用在管道本身。
  王院士看着小黑板上的草图,评估着这个方案的可行性:“工程量会不会太大?毕竟直径要25米,这恐怕是全球最巨大的地下隧道了。”
  “这方面,老王你不用担心,我们工程院和燧人系合作的五丁计划,目前正在测试中,新挖掘技术配合复合材料,加上琼州海峡的地层是泥沙层,工程难度没有问题。”李奋院士笑着说道。
  听完这个消息,王院士心里有底了:“这样的话,问题应该不大,两层管道的双重保险,就算是遇到了强震,也可以硬抗下来。”
  看到大家意见近乎一致,张天望又说了另一个问题:“就是成本会高一些,可能每公里造价要超过3亿,这还是托新材料的福,不然每公里没有10亿拿不下来。”
  对此王院士直接笑道:“每公里3亿?这已经便宜得不能再便宜了,琼州海峡平均宽度才29.5公里,投资90亿可以修建成功,带动的经济都不止这个数了。”
  其他人也知道这个价格非常便宜,当年东瀛人修建的青函隧道,工程和设计难度,和琼州海峡海底隧道不相伯仲,青函隧道全长54公里,投资了567亿华元左右,平均每公里10亿出头。
  因此大家才说每公3亿多的造价非常便宜。
  确定了方案,众人开始讨论具体的海底隧道路线。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