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节

  罗家和琢磨了一下,温向平的几部作品说到底都类属小说,尤其是通俗小说的范畴,最终取得的成绩也都颇为可喜。
  诚然,突然离开顺手的体裁转入新领域有一定的风险,可是对于作家自身却是十分有利,涉及过的领域越多,路自然越走越宽。
  不见散文大家贾平仄同时还擅写诗歌小说,且都写出了造诣,遣词造句间,不经意就比单一类型的作家要更有深度和灵气。
  思及此,罗家和便颔首道,
  “你有这个想法我是很支持的,你是现在有手稿,还是只是一个初步的计划?”
  温向平自然早就有了预谋。散文也好,诗歌也罢,他都能写,也都擅写。然而这些都不是现在的温向平想写的。
  在经历杨贺一事之后,温向平着实想了良久。今日能有一个杨贺瞧他不顺眼便对他的家人下狠手,明天就能有个王贺李贺在报纸上抨击。人心莫测,温向平亦不愿意再让这种事情出现。
  然而一味的退却避让更是无用,只会把自己如羔羊一般陷入虎口。
  “我打算写札记。”
  温向平笑道。
  此札记并非温向平和孩子们平时写的那种,但也算是换汤不换药。只是温向平刊登出去的,要更显稚子娇憨天真,从而笼络读者的人心。届时倘若有心怀不轨之徒意图借助言语攻讦温家人,只怕都不用温向平和新周刊出手,光舆论就足以回击。
  这个想法并非一朝就有,上次杨贺污蔑他算是个引子,这次袭击又算是个引子,两相夹击,再加上和妻子单独出行的这几个月着实写了不少札记诗歌,这才正儿八经的提出这个想法。
  当然,除此之外,温向平也是有着一点自己的小心思的。别看他离开沽市这么久,还收到的消息可一点没漏,【温知秋罹患脚疾】这则消息早就印了出来,还正好趁了他被刺伤的热度。
  一时之间,同情温知秋的读者不胜枚举。可温向平从来都不需要别人的同情,他家庭和乐,与妻子相濡以沫恩恩爱爱,孩子乖巧可爱父子情深,和苏承祖二老也宛如亲生。
  事业上,先不说温知秋一口气完成“进入华国作协”到“成为作协理事”的二进阶,远远将华国绝大多数的作家甩在身后,就是他的三部著作也都是口碑销量双高峰,还在交流会中为国争光,前阵子受伤主席团也没少了他的慰问。除了比之贾平仄和查世良几位大家还欠些火候,温知秋完全有资格和实力步入华国顶级作家的行列。
  只凭着一条与常人不甚相同的腿,就要抹杀掉他全部的实力和优势,温向平是不服的。让这样一群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予以他同情怜悯,温向平更是不屑。
  在温知秋半隐退的这半年中,嘲讽温知秋江郎才尽,新周刊的数十万“挖角费”打了水漂云云的消息多如过江之鲫,也是罗家和和许城阳手段了得,对此类一应漠视。偶有几个闹得大的,新周刊一概公开回复对于温知秋的信任和支持,温知秋才能无忧无虑的在外头浪荡这么几个月,无需面对外界的滔滔巨浪。
  温向平顿了顿,又道,
  “我手头还没有稿子,不过具体怎么写怎么做我心中已经有个谱了。到时写好了就给你送来。先把这几份游记出了吧,也能顶一段时日了。”
  罗家和知道温知秋心里有底也就有了盘算,闻言道,
  “足足够了,你且慢慢写着。只这几份就能打一个漂亮的仗,让那些嘴碎的都哑口无言!”
  “对了,”
  罗家和叫住起身要走的温向平,
  “《蜀山》开播你知道了么?”
  温向平自然是知道的。早在他和苏玉秀还在鲁省转悠时就从瞧见了,只不过酒店里没有配备电视,还是回了家以后苏承祖老俩每天带上温朝阳兄妹追他才看了几眼。
  罗家和笑道,
  “那你可是该好好看看,我觉着拍的可是不错,现在沽市二台每晚黄金时段首播三集,白日里重播的电视台也多的很。出了咱们市,听说播出后也是大热,比起当初的《大惠山》还要更胜一筹,不瞒你说,你嫂子和瑜新每天都要追着看,里头剑光此起彼伏的,看起来着实是玄幻又惊心动魄。”
  温向平笑着应是。这会儿的特效,饶是从香港学来的,在他眼里看来也略输一筹,尤其是各色各样的法决光条……但其细节的刻画程度和对原著的尊重程度都要远胜后世,演员们的实力也都配得上导演当时声称的“绝不叫人失望”。总体来说,饭后一起看这部剧,还是很好的。
  而先一步传入的《古墓传奇》也比《蜀山》先一步拍成电视剧放映,从导演到插曲的歌手莫不是港省人,剪辑和演技都没的说,两相促进也取得了极为可喜的结果。
  然而随着其渐渐进入尾声之时,《蜀山》横空而出,不仅接了《古墓》的尾,一举将最高收视率囊入怀中,更是向观众和制片方证明,大陆的演员导演也是不输港省,很是扬眉吐气了一番。
  导演如今不仅整日春风得意,更是因着收视率节节攀高而多次召开庆功会,只是几次三番来邀请温知秋前去都没撞上温知秋归途。在得知温知秋受伤时更是亲自前来表达关切,还送来了各式补品,早就全进了温家人的肚。
  “你要是有兴趣,去看看也未尝不可。《蜀山》剧组定然对你客客气气,不会给你整那些有的没的。要是没兴趣,不去也没什么。”
  罗家和尽职尽责的将导演的意思传达给温向平,同时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温向平了然,无可无不可的点点头。
  演艺圈不怎么太平,他倒是没有什么插一脚进去的意思,但导演这份敬意他总是要记在心上的。
  ……
  当从沉睡中醒来的人们买到最新一期新周刊还在好奇封面上的山水小镇画的是何处时,一开页就见“温知秋”三个大字龙飞凤舞的占据了三分之一的首页,宛若游龙,清清楚楚的告诉每一个读者,温知秋,回来了!
  以养伤名义阔别半年的温知秋发表作品的消息像插了翅膀一样席卷了整座城市,连带着各省份温知秋的忠实读者也都喧然起来。
  温知秋实在是隐匿的太久了。这期间多少竞争对手称他江郎才尽只能借养伤的借口逃避大众,也有小道消息说温知秋当时被刺中要害,没多久就去了,新周刊为了不使读者流失才紧紧捂着消息。
  新周刊倒是手段果决,直接回复大众“温知秋出行调养,调整心情”,给大部分的读者都吃了颗定心丸,再加上《蜀山》同名电视剧的热播,倒也转移了一部分人的视线,更是又为温知秋吸引来一波慕名而来的观众。
  无论哪个时代,总归是电视剧电影这种消遣娱乐之物的受众要更广些。
  然而,无论是心中不安怀疑的读者,还是别有用心的竞争杂志,都被温知秋新出的《杭市多情》乱了心神。
  仅从题目中就能知道温知秋这次写了篇游记,和之前所有的小说都是不同的体裁。然而这次却没能有人揪着“心急”、“根基不稳”的把柄斥责温知秋。
  一来,《杭市多情》算是变相证实了温知秋这半年外出散心的事实,一举推翻之前所有针对温知秋的不实猜测。
  二来,游记并不算难写,毕竟其中的陌生的风俗景象已经足够弥补太多笔力上的不足,何况以温知秋的水平来说还有几分杀鸡用牛刀的感觉。
  杂志们早就通过自家作者和各种渠道的消息得知温知秋在交流会上力压外国作家的消息。虽然来者水平在国际上也称不上顶级,可和华国同年龄段的作家相比已经胜出不少,这可是四十年来都没人能做到的事情!仅凭着这点,谁要是还没眼色的去呛温知秋水平不行的声,真就是个傻子了!
  而事实证明,以温知秋的深厚笔力写一篇游记,的的确确比之读者从前看过的要强的多。不似通常平铺直叙的套路,温知秋开篇便借着白娘子和雷峰塔展开叙述。
  此时离电影《青蛇》播出还有近十年的时间,出了浙省杭市知道这神话的人也称不上多。而自古以来又以书生和精怪的情情爱爱最吸引目光,一篇游记读下来,读者们已经清清楚楚的记得西湖断桥在杭市,雷峰塔下传说曾经压过善良多情的白娘子,还有个每逢农历八月十八就要大涨的钱塘江,说不得那翻涌不断的潮水正是当年白娘子为救夫施展法力的余波。
  回首再一瞧,就发现连题目都取得令人会心一笑,杭市有了白娘子和许仙的传说,还有西湖断桥雷峰塔佐证,可不是情意多的很?
  更不用说其间提到的什么定胜糕糖桂花,温知秋几乎详详细细的把其口感味道描述了一遍。或许是担心读者们想象的不够准确,温知秋用的语言少有“香气十足”这种空泛的话,都是诸如“像高温油炸过的花生一瞬间在口中爆开,里面裹着清甜软糯、和糯米口感颇为相似”的细致,饶是刚刚饱腹的读者看见这段也忍不住又口中生涎。
  至于温知秋半年之后第一份文章就挤掉杂志内一众老牌作家占据首页,连带着原来一些排版在温知秋前头的作家也被迫后退,自然有些作家心里不舒服。可一来强势崛起的温知秋不仅收拢了一众读者的心,连新进杂志的新作者和一部分资历作家的心也偏向他。
  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向来占据首页的余老和张老也对此事毫无异议,甚至就是这二人主动提出要把《杭市多情》印在首页,而其作品屈居第二也心甘情愿。
  事实如此,有些人就算心底再怎么不舒服也不能表现出来。毕竟杂志里最资深、最德高望重的两位老作家都让了位,说明其对于温知秋的实力也是相当认可,甚至在某些方面自愧不如的!
  想到前些日子温知秋以三十几岁的年龄和余老等人一众成为华国作协正式理事,又在交流会中出乎众人意料的大煞外国作家威风。
  要知道,被温知秋羞走的哈更斯可不是籍籍无名之辈。国内近来颇为流行的一本《金发少年漂流记》就是出自他手,仅在沽市就卖出了近万本,听说在本土的销量也很是不错。虽然不比获得哈维奖的大家,这些心里有些小心思的人也没有自信能赢过哈更斯。更不要提赢得如此干脆利落,让对方心服口服了。
  无论是急才还是细心雕琢,都远胜华国的大部分作家,他们再不平又能怎样,实力不如人,闹出来也不过自取其辱罢了。
  于是一个个都把心中的躁动因子强自按捺下去。再加上许城阳又开诚布公的在杂志里召开了一次小型会议,阐明了温知秋于情于理都能得到一次首页机会的理由。并发言只有《杭市多情》一刊能在首页出刊,剩余几篇都将放回温知秋专属的位置去,众作家心里也就更舒坦几分。
  哪怕许城阳又趁热打铁将温知秋的排版向前挪了两版也没有人提出异议,毕竟比起温知秋长期占据首页将他们的光芒压制的一点不剩,这结果已经算得上好的。何况温知秋也确实有这份实力,向前排几版实属正常。
  新周刊一如既往的沿用了当初罗家和在红星使用刊登评论的法子,虽然红星如今已经没落,但并不意味着这招就不管用。相反,因着温知秋的高口碑和高质量,无论是行内行外的评论都多极,也能吸引来足够的目光和关注。
  甚至在此基础上,罗家和又提出了2.0版。凡是评论有理有据且获得温知秋认同者,都能免费得到当篇文章的特定版。而倘若是精版长评,其收到的特定版上还会有温知秋手写版的签名。时间仅限于五篇游记全部刊印完当周,而在紧接着的一周,新周刊就会在杂志上公布读者名单。
  其实这个版本在之前红星时有过一个类似版本,当时因为种种事端最终没能实现温知秋和读者的评论互动。然而这次有新周刊这个强有力的后台,温向平也全程在线,总算是叫2.0版本能顺利进行。
  这个消息一放出,原本为温知秋出新作品而欢呼的读者们都转而埋头苦写,绞尽脑汁想着让自己的评论更出彩些。
  且不说先是有多少人慕着《蜀山》原著作者温知秋的名前来,又因为一篇游记彻底折服在温知秋的文章下。就是对温知秋略知其名的人也在看了这么一篇与众不同的游记后对温知秋多了几分好奇和好感。
  翻出温知秋曾经的作品来看,无论是《纽扣》还是《大惠山》都颇为有趣吸引人,甚至《格林童话》的译本也比后来再译的几本更见功力。行外人倒说不出什么来,只是觉着温知秋的译本看起来要更舒服更有意思,而看过其译本再去翻看其他的版本时,总是感觉这里或是那里少了些什么。
  对于自己搅起的风波很是满意,温向平打算着趁几篇游记都发出后一鼓作气发表札记,眼下这些还只能算是预热,定一下读者们的心而已。
  温向平将自己从前写的札记,乃至在鲁省时曾经写给苏玉秀的情书都翻了出来。因着主人的爱护,纸张都保存的极好,其上的笔迹都清晰整齐,一丝皱褶也无,整整齐齐的被小夹子夹在一处,右上角的时间则表明着每一张纸的诞生日期。
  温向平一一翻看过去,时不时在手边的白纸上写下什么。
  苏玉秀刚从温苏记回来,换下鞋便直直朝着她和温向平的屋子走去。一开门,果然温知秋正看着纸张入迷,全然没有意识到天色已暗,光线不足。
  苏玉秀没好气的打开灯,
  “你这做爸爸的老是给孩子们不做好榜样,到时候带起了眼镜,看你还有什么底气教训蜜果儿少看电视。”
  温向平再一次被妻子抓包,尴尬的挠了挠头发,转而站起身来惊讶道,
  “都这么晚了,我去接蜜果儿放学。”
  乌飞兔走,如今进入了又一个深秋早冬,天黑的早,此时不过才五点左右,天色已经肉眼可见的暗沉了。
  苏玉秀哪里还将希望寄于温向平身上。这人有什么毛病她还不清楚么。就是个一写起来就不管不顾的,有时候苏玉秀当真是要以为自己生了四个孩子,除了温朝阳和甜宝两个大些懂事些,蜜果儿跟温向平简直就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那装傻转移话题的模样像了个十成十!
  苏玉秀嗔他一眼,将手上的包挂好在墙上,转身就要去操持晚饭,
  “爸妈早就去接了,哪里还等的着你。”
  温向平悻悻的套上外套,在门口换好鞋子,
  “那我去接甜宝和朝阳。”
  纵使两个孩子都已经是半大的孩子了,上的学校离家里也并不远,到底天色暗了不安全,再加上上次杨贺的事情温向平仍旧心有余悸,每天都要亲自去接孩子们回来。
  等父子仨冒着冷风到家时,蜜果儿已经坐在凳子上抱着自己专属的小碗小勺眼巴巴的看着苏玉秀和李红枝来来回回的端着香喷喷的晚饭了。
  为了弥补自己今天再一次被妻子抓见工作不开灯,温向平深深嗅了一口空气中弥漫着的饭香,夸赞道,
  “好香啊,玉秀今天又做了什么好吃的。”
  端着碗筷出来的苏玉秀没好气的扫了一眼讨好笑着的温向平,旁边的三个孩子瞧见了偷偷摸摸小动作不断,你拽拽我的袖子,我戳戳你的手,总归都是暗着为又被母亲逮到错处的温向平默哀。
  蜜果儿年龄小,不像哥哥姐姐已经绷得住表情,肉乎乎的小手捂着嘴巴,露在外头的眼睛却弯成了月牙,小肩膀还一颤一颤,显然是偷乐的不行。
  温向平对苏玉秀笑得越发讨好。为了温向平一家之主的威严,苏玉秀不爱在孩子们面前和温向平耍脾气,当下也没有再难为丈夫,接话道,
  “是咱们上次在杭市吃的片儿川面,尝尝看正宗不正宗。”
  温向平闻言立马夹了一筷子呼呼吹了两下就塞进口中,嚼吧两下伸出一个大拇指,
  “好吃,正宗的很,我媳妇儿真厉害。”
  苏玉秀这下也绷不住脸了,噗嗤一笑道,
  “就你嘴甜。”
  “咳咳――”
  被当了背景墙的苏承祖咳嗽两声,暗地里瞪了温向平和苏玉秀一眼。这小夫妻俩真是的,恩恩爱爱回屋里去不行?偏在饭桌上孩子们都在的地方,不臊的慌?
  温向平连忙坐正,口观鼻鼻观心的吃面。苏玉秀也正了脸色,正好捉住一个偷偷摸摸打算去吃今天第三块甜糕的小馋鬼。
  蜜果儿可怜巴巴的看向苏玉秀却没有得到任何的松口,只能故作深沉的叹一口气,抱着自己的小碗吃饭。
  玩笑是玩笑,温向平的评价却没有半点糊弄。
  别说这道杭市的片儿川面,就是麻球定胜糕梅子酒,鲁省的大馅饺子梅菜扣肉,苏玉秀尝过之后,回来狠劲儿琢磨了几天,又试了几天就能做的有八分味道,剩下两分则受到了不同地域食材的影响。可以说是相当有天赋了。
  原本蜜果儿还愁着回了沽市没有杭市点心吃,结果转头苏玉秀就给鼓捣了出来。可以说,家里最欢喜苏玉秀舌头刁的人就是这小丫头了。
  在得到了一家六口人的一致好评后,苏玉秀便斟酌着用量增增减减,每样儿都做了小份的放在店里出售。
  一开始为了试水还只当做赠品小样赠出,等到温向平的《杭市多情》出刊后,苏玉秀索性在门口的小黑板上又放了个支架,把新周刊翻开到《杭市多情》的页码,旁边的小黑板再打个广告,店里也按着杂志的出刊逐步推出着各市的特色吃食,这几日每日都是宾客盈门,甚至还有人慕名前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