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综合其它>黄天之世> 黄天之世 第537节

黄天之世 第537节

  作战的事务归于军队的军官,思想方面的事务归于符祝,而那些符祝正是许安最忠诚,最强有力的支持者。
  经历了许安修改后的太平道思想,正通过各部各曲中那些符祝的宣讲,印刻入各部各曲军卒的脑海之中,影响着他们。
  识字班的开办,符祝的宣讲,使得黄巾军中的官兵开始慢慢的脱离了懵懂无知,脱离了愚昧。
  军中的诉苦大会,也让他们明白了其余人的生活有多么的煎熬,一些同样的经历也使得他们感同身受,将他们团结在了一起。
  宣教司在军中演绎的一场又一场的戏剧,让他们明白了他们和豪强世家天然便是对立,也知晓了这个世界上很多原本他们不知道的事情。
  许安想要的不是一支封建思想荼毒的军队,依靠着那样的军队,就算是真的一统了天下,击破了天下所有的敌人,最后所能建立的不过又是一个封建帝国,开启下个轮回。
  他想要的一支有正确的信仰,充满了朝气,蓬勃向上,思想开明的军队。
  只有这样的军队,才能真正打破数百年一轮的无尽轮回,才能真正的影响着这个世界,才能真正的改变这个天下。
  任何一个封建王朝都无法真正的实行黄天之世,许安很清楚,就算是生产力再如何的发展,都绝对没有办法。
  其实那书中所写的黄天之世真的难以实现,许安也很清楚。
  但是就算那所谓的黄天之世那怕根本不可能的存在的,但是这并不是放弃为之奋斗的理由。
  思想、生产力……
  时代局限着许安的发展,他的脚步迈的实在是太大了,大到很多人都难以跟上他的步伐,大到很多人都无法接受他的思想。
  就算是许安一路连胜,掌握着《太平经》,掌握着太平道的解释权,各种各样的光环几乎让他在世人的眼中和真仙一般,但是许安大刀阔斧的改革确实触及到了一些保守派的底线。
  太平道内的保守势力已经开始慢慢现出了端倪,许安也发现了势力中的不对,这也让许安警惕了起来。
  在太平道内并非是所有人都如同刘辟和龚都一般,无条件的信任许安,愿意紧紧的跟随着许安的脚步向前。
  道内都是如此,势力之中又如何能没有保守的势力。
  许安现在进行的实际上都是改革,而改革无疑是会受到保守势力的抵抗。
  要想打破轮回,要想建立一个崭新的国家,一个人民自己的国家,现在的改革肯定是远远不够的。
  黄巾军、太平道都需要进行更多的改革,进行更大的改革。
  统一了天下之后,也需要在各方各面进行改革,进行修正。
  在这一阶段,肯定会遭到保守势力以及反对派的疯狂反抗,他们会竭尽所能,阻止改革的推行。
  保守势力和反对派,不仅仅是外部的敌人,必然还有内部的敌人。
  要想改革成功,就必须要有一支能够在关键时刻支持着他,始终如一的与他站在同一阵营的军队。
  一支封建思想荼毒的军队,他们只会盲目的服从上级,服从他们的将领。
  而一支有着正确的信仰,充满了朝气,蓬勃向上,思想开明的军队,他们会明白,应该在关键的时刻支持谁,因为他们始终会站在民众的一侧,而非是豪强世家一侧。
  望着身前一众昂首挺胸,朝气蓬勃的军卒,许安感觉积压在他肩上的压力减轻了许多。
  他并不孤单,他麾下的军卒都相信着他,愿意支持他,愿意跟随在他的身后与他一起向前,甚至愿意为他献出自己的性命。
  轻风吹拂而过,吹动了飘扬在上空的旌旗。
  许安偏头看向身侧,手持着虬龙旗枪的一众腾骧卫牵引着战马护卫在他的两侧。
  在他身后还有大量的黄天使者随行,无论是滕骧卫还是黄天使者,都曾经虔诚的跪在太平观中,向着黄天起誓,愿意为黄天之世献出一切,哪怕是他们自己的性命。
  “许久未见,阎公威势犹胜当年。”
  看到牵引着战马缓缓而来的阎忠,许安脸上也随之露出了笑容。
  “明公什么时候学会了奉承之语。”
  阎忠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笑道。
  “离开凉州太久了,本以为会有些不适应凉州的气候,结果却是恰恰相反。”
  “到底还是难离故土啊……”
  阎忠的眼眸之中闪过了一模哀愁。
  他在外仕官多年,唯有父母去世守孝之时返回了凉州,如今想来,青年离家独自踏上仕途之后,便和家中父母几乎没有了往来。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不过阎忠终究是阎忠,很快便恢复了过来,重新调整了情绪。
  他仍然是那个五十余岁却仍旧雄心壮志,敢于深入太行,投身于当时仍旧前路未卜的太平道中。
  “凉州牧事务繁重,责任重大,辛苦阎公了。”
  许安双手作揖,郑重的对着阎忠行了一礼。
  凉州和并州相隔甚远,凉州地方情势复杂,羌汉混居,难免有矛盾产生,一直以来凉州都并不安分,东汉一朝,几乎都是处于动荡不休的状态下。
  虽然现在的凉州的情况因为黄巾军的介入变得与之前截然不同,但是要想妥善管理凉州,也并非易事。
  “明公领兵平定凉州,如今凉州地方安宁平静,羌氐臣服,其实在冀县做凉州牧倒是比之前在晋阳要轻松了不少。”
  阎忠微微摆手,示意无妨,随后指向长安城的城门,笑道。
  “长安就在眼前,明公不妨先入城中,于庆功宴时再一起闲聊?”
  “阎公说的是。”
  许安从善如流,耽误在长安城外的时间也确实有点太久了。
  随后许安和张燕简单的交流了几句,便不再停留。
  许安双脚踩在马镫之上,轻轻踢动马腹,座下的奔霄迈动了马蹄向前缓缓而行。
  阎忠和张燕两人也牵引着战马汇入了后续的队伍之中。
  贾诩自觉的让开了许安身侧位置,让阎忠并入。
  张燕则是加入了身后一众黄巾军将校的队列之中。
  马蹄声凌乱,钉上了马蹄铁的战马踩踏在官道之上发出的声音,比起普通的马蹄发出的声音要清脆的多,也要有力的多。
  许安抬头看向身前的城门,眼前的城门高大无比,晋阳城的大门与眼前的城墙相比,简直便是小巫见大巫。
  城墙之上,土黄色旌旗招展,一名又一名的军卒肃立在其上,守卫着长安。
  从远处看长安城,便已是让许安感到了震撼,临到近处,更是让人心生震动。
  汉时的长安城全城共有十二个城门,每门有三个门道。
  东面自北而南为宣平门、清明门、霸城门。
  南面自东而西为覆盎门、安门、西安门。
  北面自西而东为横门、厨城门、洛城门。
  西面自北而南为雍门、直城门、章城门。
  安门是汉长安城南城墙正中间的门,安门也是汉长安城南面的正门。
  安门北对长乐宫与未央宫之间的武库,从门内进入的大街贯通全城南北,是汉长安城的主干大道。
  安门的得名,因为寓祈求城市平安与安全。
  汉武帝时,从汾阳获得古鼎并由此门进入长安,所以这座城门后来也称鼎路门。
  王莽执政时,将其改名光礼门,后来刘秀再兴汉室,城门的名字又变回了安门。
  城门的甬道内也站满了黄巾军的军卒,许安驱马缓缓进入甬道。
  清脆而有有力的马蹄声在城门的甬道之中回响,旌旗的猎猎声,盔甲的碰撞声,战马的喘息声,在城门的甬道之中都被放大了数倍。
  长安城的城墙全部用黄土夯筑而成,高约十二米,宽足有十五米上下,城墙之外有壕沟,宽约八米,深约三米。
  安门作为长安城主干大道的南大门,自然是修建的高大的无比,仅仅是进入安门,许安心中便泛起了波澜。
  刘邦建国后不久,便将秦朝的兴乐宫重加修饰并改名为长乐宫,将都城从栎阳迁于此,萧何随后又主持修建了太仓和武库。
  长安现在的城墙是汉惠帝时开始修建的,汉武帝太初元年兴建北宫、桂宫、明光宫、建章宫,开凿昆明池和上林苑,前后历时九十年,方才建成。
  因城墙建于长乐宫和未央宫建成之后,为迁就二宫的位置和城北渭河的流向,把城墙建成了不规则的正方形,缺西北角,西墙南部和南墙西部向外折曲,过去称长安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或称为“斗城“。
  城内主要建筑群有长乐宫、未央宫、北宫、桂宫、武库等,未央宫由前殿、椒房殿等四十余座宫殿组成
  新莽以后,长安城中的宫室、城门、武库先后被毁,虽然其后历代都有营造修饰,但最终还是未能恢复昔日西汉之时的盛况。
  不过汉时的长安城却和唐时的大不相同,也和晋阳等城邑不同。
  汉时的长安城中,主要由皇家宫室及其附属设施构成,市集和民居只占了极小的一部分,大部分的居民都居住于长安城的城外。
  能居住在长安城的民居者,无不是达官显贵,地位显赫之人。
  长安城的主干大道左侧西面是未央宫,右侧东面是长乐宫。
  长乐宫自汉惠帝居未央宫后,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太后之宫。
  未央宫,西汉帝国的正宫,汉朝的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在原来秦时章台的基础上修建而成,位于汉长安城地势最高的西南角龙首原上。
  许安偏头看向西侧,那是未央宫的方向。
  未央宫是帝国的政治中心,国家的象征,大朝正殿位于长安城的最高点,从主干道上,一眼便可以看到大朝的正殿。
  “非壮丽无以重威……”
  贾诩目光微动,不由赞到,洛阳的皇宫比起长安城来说,终究是逊色了良多。
  许安神色微凝,进入长安城中,他才真正的见识了未央宫的壮观。
  他想起以前看汉初历史时,在书中看到的一个故事。
  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着一个传说。
  秦朝时有条黑龙从南山出,饮渭水,经过的路线后来变成山脉,长六十多里,头临渭水、尾达樊川。
  萧何建造未央宫,“斩龙首而营之”,“山即基阙,不假筑”。
  “山即基阙……”
  未央宫几经战乱,纵使经过了多方的修缮,但是据说仍旧不复当年盛况。
  许安望着眼前的雄伟非常的未央宫,实在是难以想象。
  不仅是许安,跟随在许安身后的一众黄巾军将校,还有军卒看着长安城内的景象也难以维持着淡然。
  随行的队伍之中开始传出了些微的喧嚣声。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