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节

  萧嗣业说服伊特勿失可汗与他共往长安,效仿突厥降部阿史那思摩、阿史那社尔等,效忠天可汗获取信任。伊特勿失可汗立即答应下来,带着最亲近的两三万族人浩浩荡荡地往内迁徙。而其余薛延陀部族之人不服其乞降,依然蠢蠢欲动。英国公李勣立即继续追击,斩首五千余级,俘虏三万计,曾经煊赫不可一世的薛延陀部遂在漠北彻底消失。回纥、同罗等铁勒部族将大唐的军威看在眼中,更是心服口服,不敢再有妄动。
  伊特勿失可汗咄摩支来到长安后,圣人下诏封其为右武卫将军,赐以田宅,并准许其部族居住在阴山以西,与附近的突厥降部和平共处。而后,圣人又命朝臣将漠北之地划分州县,设立羁縻都督府以及胡州,封各部族长为都督、刺史,并设立燕然都护府统率之。至此,自立国以来已经延续数十年的漠北威胁,便被大唐清除得干干净净,漫漫北疆再无能够袭扰百姓安宁的胡族。而曾经横行一时的马贼也纷纷或东迁或西迁,不敢再侵扰凉州、灵州、夏州、胜州等地。
  本来荡平北疆乃举国大喜之事,理应大肆庆贺才是。然而,三月初,自去岁入冬以来便卧病的长孙皇后薨逝,令这桩大喜事立刻蒙上了阴影。帝后二人感情甚笃,皇后崩逝无异于沉重的打击,本便抱病许久的圣人病势越见沉重,竟有传闻称已经卧床不起。而年轻的东宫太子则奉命代理国事,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懈怠。
  皇后薨逝的消息传到灵州,本应四处踏春游玩的晚春时节,立即便被满目缟素与沉重的气氛所笼罩。所有的宴饮游玩活动皆取消,人们换下了鲜艳的春衫,都着上青蓝色的服饰。而李暇玉得知此事的时候,正在视察新得的几个庄园。守候家中的婢女奉柴氏之命,告诉她立刻约束庄园中的摆设、众人的衣着与言行。
  “薨逝?”李暇玉喃喃地重复着——她并未想到,长孙皇后竟然不过数月之间便去世了。前世她走得太早,连便宜阿爷都是祖父亲手抚养长大的,她自是从未见过这位祖母。虽说亲情十分淡薄,但她也曾想过将来是否能有机会见一见她,谁能料到天命竟然如此无情?果真是时不待我——幸得已经见过了前世的祖父,至于那位便宜阿爷,不见也罢。
  “娘子?”婢女与女兵们见她有些发怔,皆围拢过来,忧心忡忡地唤着她。
  李暇玉回过神来,勉强一笑:“无妨。”回到庄园中后,她便换了身淡青色翻领窄袖胡服,又吩咐女兵头领们继续勤加练习,而后便策马回到弘静县李家老宅。此时李家内外都已经换了素幡素服,金银首饰以及各式插戴都收了起来。就连梅娘和染娘头上束的发带,都换成了紫藤色。
  李暇玉倚在小楼二层的栏杆边,命人去给李遐龄与孙秋娘送信。不多时,她便瞧见两人比肩行来,依稀仿佛垂首私语着什么,转而又似是突然想起要避嫌一般,各自走开数步,隔得远远的。她不由得微微挑起眉来——简直就是欲盖弥彰!
  说来,这两人究竟是何时开始亲近起来的?又是否生出了什么念头?其实,他们也都到了娶亲婚嫁的年纪,早便该说亲了。若非祖母依然不想放弃亲上做亲的念头,说亲的媒人早就该踏破家中的门槛了。尤其这些时日他们家在灵州大为风光,许多官眷世家都有意做亲,却被祖母以门第不合适为名拒绝了。或许,祖母的眼光确实是奇准无比,不久之后便要如愿以偿了罢。
  直到李遐龄与孙秋娘二人在跟前坐下,李暇玉才收回视线,正色道:“皇后殿下薨逝,家中布置得很妥当,秋娘费心了。不过,国孝百日,一日都不可懈怠。”长孙皇后在圣人心中的地位不同寻常,故而国孝期定为了六十日。官宦人家则服丧百日,与帝皇晏驾一般无二。在这百日之内,不可宴饮作乐,不可嫁娶,更不能闹出什么事端来。不过,有些人或许便要等不及了罢——
  “凉州那一头,许是会趁机给咱们使什么绊子。若是借着国孝为难我们,也无非是些下作手段罢了。玉郎,你出门在外当心一些,别教人钻了空隙。另外也叮嘱十二郎谨慎行事,李袭誉许是会迁怒于他。”说罢,她微微眯起眼,冷冷一笑,“若是他当真敢用这样的下作手段,咱们也不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凉州都督府的后院本来便不太平,什么诡计使不出来?也该送个罪名给那个为虎作伥的折冲都尉,方便那狗贼过河拆桥才是。”
  李遐龄犹疑片刻,微微颔首:“我与部曲好生筹谋一番,必不能教人发现踪迹。”毕竟是国孝期间,闹出什么事来,恐怕全家人都将落难。然而,即使他们按兵不动,李袭誉却未必会放过李家老小。既然是报仇雪恨,也不必拘泥于什么手段,不牵连无辜之人便足矣。
  就在此时,晴娘上前几步,轻声禀报道:“娘子,何果毅家的二郎君来了。”李暇玉沉吟片刻,带着弟妹起身:“去玉郎的院子里见他罢。”她是已嫁之妇,自然不方便在院子中见其他未婚男子。
  当初何飞箭为了救她而身受重伤,将养了半年这才痊愈。凉州那头查出他的身份之后,便自作主张将他的军籍销了,算成了死人,后来又险些安了逃兵的名头在他身上。幸而有灵州诸多将士为他作证,身上拔下来的箭又是薛延陀人惯使的羽翎,他才得以证明自己的功勋。如今他已经转回了河间府,升了旅帅,在升任校尉的郭朴属下任职。凉州疑心他知道射伤谢琰的弩箭,千方百计欲置他于死地,只是他回到河间府军营后就几乎不再外出,便是要暗中杀他也寻不着机会。而今,他却主动从军营中出来了,也不知发生了何等紧要之事。
  李家姊弟妹三人步入李遐龄的院落中时,便见何飞箭正背对着他们仰首望着垂满铜钱的杨树。他到底还是因重伤而亏损了身体,原本魁梧结实的身形依然显得有些消瘦,性情也更加沉着稳重几分。按何长刀何果毅的说法,也算得上是因祸得福,能够挑得起一家的重担了。
  “何二兄怎地过来了?”李遐龄微笑着上前寒暄。何飞箭回过首,朝着他们行了个叉手礼:“有几个在凉州曾交好的弟兄投奔而来,形容十分狼狈。因曾有过生死交情,我对他们十分信任,却也知道在这种时候必须谨慎些。故而,这几个弟兄便暂时交给李娘子照料得好。”
  李暇玉颔首:“放心罢。我会将他们安置在新庄子里。你此举十分小心,也是应该的。如今凉州来的人都不能尽信,或许他们确实是你的生死之交,只是各为其主罢了。”顿了顿,她又道:“这种事,你派仆从来说一句便是,又何必出军营?如今刚入国丧,许多魑魅魍魉都正等着呢,千万小心些才是。”
  何飞箭深深地看了她一眼,低声回道:“在军营中待得太久了,出来散散心。家中的部曲都跟着我,不过一来一回罢了,应是无妨。总不能因着凉州的人,日后就只能龟缩在军营中,不出半步罢?他们若想杀我便尽管来,说不得还能顺藤摸瓜抓住什么把柄。”
  “不必你来做什么诱饵。”李暇玉蹙起眉,“此事原本与你并无干系,将何家上下都牵连进来——”她心中着实有些愧疚,救命的恩情也无以为报,只能尽量让何家离这些事远一些,阖家依旧维持安宁了。
  “我是活生生的证人,如何会没有干系?”何飞箭轻轻一笑,对李遐龄微微颔首,“玉郎,送我出去罢。有几个名字,你去查一查,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获。”他刻意只告诉李遐龄,倒是显出几分往昔脾性中的随意了。
  李遐龄便与他一同往外行,不多时就回来相告:“何二兄说,那几人都是那折冲都尉的左膀右臂,他听闻投奔他的几个弟兄偶然提起,却噤若寒蝉,应当是发生了什么事。仔细查一查,许是会有什么转机,又或是什么陷阱。阿姊安心罢,我又派了好些部曲护送何二兄回军营,青天白日之下,应当不会有事。”
  李暇玉点点头,忽而又道:“今年恐是多事之时,无论做什么都须得倍加小心才是。”看着悬挂起来的素幡,她心中总有几分气闷与烦乱。贞观二十五年,还会发生什么事么?她的三郎,是否能如期归家?
  眼看着国孝期刚刚过去不久,七月初秋时节,因病前往终南山翠微宫避暑的天子日渐病重,于含风殿驾崩。东宫太子登基为新皇,封太子妃杜氏为后。举国再度处处缟素,皆为那位仙逝的圣明天子举哀。数月之内,帝后接连薨逝,为贞观二十五年这个年份蒙上了不祥的阴影。
  ☆、第一百五十三章 国孝生事
  寂静的庄园角落中,倏然飘散出阵阵浓重的酒意。数个负责打更的仆从聚在一处,吃着浊酒赌着钱,勉强压下来的吆喝声时不时便会控制不住拔高几分,在空荡荡的园子里显得格外突兀。有人嬉笑着提醒道:“如今还是先帝国孝呢!咱们可得小心着些,别教那些部曲给逮住了。”又有人不耐烦地推挤着,冷哼几声接道:“什么劳什子的国孝,老子爷娘死干净了都没守过什么孝,他们管得也忒宽——”
  话音未落,十来个身穿乌衣脚踏皂靴的部曲便从天而降,将所有人捆了个结结实实,都丢进了旁边的水池中。喝下好几口沁凉的池水,浑身都成了落汤鸡之后,这些人也醒了几分酒意,顿时觉得惧怕起来,大声嚎哭着求饶。其中却有两三人依旧不干不净地斥骂着,直说自己是何家二郎过了命的兄弟,区区李家部曲又算什么,怎么敢慢待他们之类的话。
  部曲们只当做没听见,沉默着将他们的嘴塞上,噼里啪啦打了数十板子之后,丢进了地窖中任他们横七竖八地躺着,便回去复命。什么消息都不曾听闻,突然就赶了过来,便能将这些混账东西抓个正着,他们也着实佩服自家娘子的料事如神。
  听得禀报后,李暇玉轻轻地甩了甩手中乌黑的马鞭,双目沉郁如墨:“果然都不是什么好货色。幸而没有将他们放在老宅中,不然惹出的祸便无法轻易消弭了。”弘静县城中不知有多少人在盯着他们家的错处,国孝期间纵容仆从饮酒作乐,往小了说是治家不严,往大了说则是对皇室不敬,总归都是过错。到时候无论如何惩罚,李袭誉都能从中作梗,将他们家折腾得内外不宁。
  那几个凉州府兵的存在始终都是隐患,若是凉州再来一招“收容逃兵”或者“私禁府兵”,便更是后患无穷了。只是,他们是良民,又曾入军籍,到底不适合就此斩草除根——“想方设法悄悄地送出去,交给李都督处置。”这种时候,也只能仰仗老谋深算的李正明都督了。
  “教唆仆从始终是小打小闹,我便不信那狗贼只会生出这种事端来。”李暇玉几乎是自言自语,忽而又想起李遐龄今日似乎去了李都督家的庄园赴文会。文会是李丹莘发起的,又是在都督府自家的庄园,按理说不可能会出什么差错,她却依然有些不放心。于是,她便立刻让女兵备马,带上几十人趁着夜色直奔而去。
  都督府的庄园明面上一如既往地平静,仿佛所有人都已经沉睡。然而其实眼下时辰并不算晚,又正开着文会,如此寂静倒是有些奇怪了。李暇玉翻身下马,尚未让人去通报,便有人快步迎过来查看。女兵们定睛一瞧,却是李丹莘与李遐龄身边的部曲。数十人将庄园的门户守得严严实实,满面肃穆之状,一看便知里头必然已经发生了什么事。
  见此情状,李暇玉倒是心头微微一松。若是一直等着凉州出阴谋诡计,却又不知他们会如何算计、对谁算计,才只能心中徒然焦灼而已。如今既然已经出招了,那便见招拆招就是。且李丹莘与李遐龄也绝非不知世事的少年郎,处事的手段早便学了个七八分,也不可能轻易上当受骗。她心中想着该如何回击,便由部曲引着去了举行文会的临湖水阁外。
  水阁内外立着数十部曲,皆是虎视眈眈地巡睃着周围的动静,仿佛正在戒备着无形之中的敌人一般。见李遐玉过来了,他们都行了礼,帮她将门推开。李暇玉漫步走入,里头的年轻文士们或惊慌或镇定地抬首望过来。见她是位年轻内眷,他们赶紧行了叉手礼,而后立刻移开了视线。
  李暇玉环视周遭,就见李遐龄正襟危坐,正不慌不忙地煮着茶,而李丹莘满面嘲讽地斜倚着凭几,对被部曲捆起来扔在堂中的两个二三十岁模样的男子冷笑:“咱们相交少说也有五六载了,想不到你们竟会做出这种事!原来这些年头的诗文唱和、相交相知都是假的?你们竟然敢带着酒与乐伎来陷害我?”
  “分明是你们耐不住国孝,让我们悄悄带酒和乐伎过来助兴!”被捆成粽子似的两人不甘示弱,声嘶力竭地喊着冤枉,“别装模作样了!若不是你们给了钱,我们又从何处去买好酒和乐伎?十几万钱我们如何能拿得出来?!就算是把我们交给都督或刺史,我们也只会指认你们!给我们钱的——就是你们身边的部曲!面孔我们都能认得清清楚楚!”
  李丹莘生生被气得笑了:“我们身边常带着的部曲,谁不认得?光凭此便能诬陷了?而且,我举办文会,何曾让乐伎来助过兴?若是我所为,你们又何必偷偷摸摸让乐伎扮为仆从,悄悄进来倒酒?打量在场的所有人都是瞎子不成?!”
  “你们所做的龌龊事,休想随便栽到我们身上!若是朗朗乾坤之下,能容得你们这般颠倒是非,我李丹莘便枉为陇西李氏丹阳房之子了!你们带来的酒和乐伎,我会着人去仔细地查,大张旗鼓地查!做任何事都会留下蛛丝马迹,十几万钱也绝不是小数目!不论是谁指使你们——国孝期间意图不轨,陷害他人饮宴取乐,至少能判个流放罢。至于流一千里、两千里还是三千里,我应当还能做得了这个主!”
  那两人还待再争辩什么,李暇玉已经命人将他们的嘴塞住了。何必因发泄一时之气,白白在此处耗费时间?不如交给专门的人去审讯,还能尽早得出些有用的消息来。不过,李袭誉素来老谋深算,想是不会留下什么太大的把柄。否则,若是明着惹恼了李正明都督,他也绝不可能讨得任何好处。
  李丹莘随即向其他年轻文士道歉,李遐龄也招待大家饮茶压惊。众人心里很清楚,遇上这等糟心事原也怨不得主人家,谁知道素来交好的人当中竟然隐藏着这等人品败坏之辈呢?于是,他们纷纷拱手示意无妨,又勉强地笑着饮下了茶。很快便又有都督府的仆从过来引着他们去客房中歇息,水阁内遂只留下李丹莘、李遐龄与李暇玉三人。
  李丹莘依旧郁怒难消,咬牙道:“凉州固然是罪魁祸首,但我与此二人相交多年,居然知人知面不知心,险些被他们陷害了去,实在是可恨之极。”且不提他的性情才华皆十分出众,也擅长结交文士,便是看在他出身灵州都督府,又是堂堂陇西李氏丹阳房嫡脉的份上,灵州境内的文士如何敢对他使什么诡计?如今险些不慎着了道,不仅是他识人不明之错,更有挑战李正明都督与陇西李氏丹阳房的威严之嫌,他自然是气愤之极。
  “阿姊曾说过,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既然他们陷害在先,我们也不必一味遵守什么规矩了。”李遐龄接道,神情很是平淡自若,“如今该安排的都已经吩咐下去了,只等着传回消息。不过,国孝期还有些日子,老贼恐怕不会轻易放弃,咱们还须得更着紧些。十二郎,我们家上下也就十来口人,人口简单又和睦,不容易从中生事。至于你们家——光是那些对你颇有不满的兄长,便须得看得更紧些了。”
  闻言,李丹莘垂目不语。李暇玉则摇了摇首:“虽说李都督有意让十二郎继承家业,但他毕竟并非嫡长孙,有些名不正言不顺。若以孝悌来论,身为阿弟,又如何能约束兄长的作为?”李丹莘是都督府年纪最小的嫡幼孙,其父亦非嫡长,得到都督的全力栽培本来便引起了诸房的不满。若是他再出面看住兄长,恐怕家中的矛盾就要一触即发了。
  “都督最近忙碌得很,这种小事也不好去打扰他罢?”李遐龄又道,“我也明白十二郎的难处,不过——”说到此,他目光微微一冷,竟是有些不怒自威之意,“优柔寡断,绝非大丈夫所为。若是你一直这样瞻前顾后,永远都不可能立稳宗长之位,永远都会被那些兄长以伦常名分压上一头。”
  李暇玉怔了怔,并未再多言,心中亦不由得欣慰:阿弟果然完全能独当一面了。
  而李丹莘沉默片刻之后,便毅然地颔首道:“我明白了。若是我一直担不起来,祖父便须得继续操劳下去。他已经是古稀老人,早便该颐养天年了。若不是为了我们这些不肖子孙,亦不会如眼下这般辛劳。为了祖父,为了阿姊……为了父母,为了家族,我又有什么不能做的?”
  数日之后,灵州都督府便传出数位郎君都被禁足的消息。为了恪守国孝,除了须得处理紧急公务的李正明都督之外,都督府其余人等皆不可外出。整座府邸守得犹如铁桶一般,自附近经过的行人都能感觉到其中的肃穆之气。都督府治家如此严谨,灵州世家官眷纷纷效仿,一时间偌大的灵州城竟空空荡荡起来。而稀少的人流当中,某些举止有异、意图不轨之徒便突显出来,不知不觉就教人抓了个干净。
  与此同时,凉州却倏然流出了传言:据说某位折冲都尉耐不住国孝,竟在府中悄悄与家伎作乐,而且坐下了孽种。府中内眷为了遮掩此事,意欲将所有家伎都处死,却不料没处置干净,竟让漏网之鱼逃了出来,还慌慌张张赶去刺史府状告。国孝期间居然敢做下这等事体,监察御史立即上报——
  然而,立即又有新的流言再度令凉州城民众大为震惊。据家伎供称,那位折冲都尉在醉酒之时,模模糊糊说他曾奉凉州都督之命,带领属下射杀某个年轻有为的果毅都尉。那些动手的左膀右臂都已经被都督除去,他心中惶惶然,唯恐性命不保,故而只得日日饮酒作乐,希望都督能够手下留情。不过,他也很清楚,都督绝非心慈之辈,为了避免牵连家人,他早已经将证据封存起来。若是他有什么不测,这些证据便会直接交给监察御史。
  一时之间,知悉军情的人都想到了谢琰中箭落水之事,凉州与灵州诸军府无不大哗。
  ☆、第一百五十四章 主动设计
  “此事究竟是不是真的?!眼下流言已经沸沸扬扬传遍了北疆,属下的府兵都躁动了!”
  “谢三郎居然是被凉州都督所害?凉州军用薛延陀人的羽箭杀自己人,简直是不把咱们灵州军放在眼里!那他先前假惺惺说的什么顾念军情不去救谢三郎,也一定都是借口!他就是千方百计想害死谢三郎!”
  “阵前杀害同袍,此举与叛国通敌有什么差别?!都督!咱们必须立即上表,请圣人给咱们做主!绝对不能放过李袭誉那个狗贼!否则,咱们灵州军连自己人都护不住,还有什么颜面可言?!什么狗屁凉州都督!简直就是猪狗之辈!”
  灵州都督府大堂中,数位折冲都尉均是义愤填膺至极,恨不得立刻便要举着拳头冲去凉州都督府,将躲在里头的罪魁祸首揪出来大卸八块。倒是早已深知内情的李和反应平静许多,李正明都督扫了他一眼,示意众人平静下来:“流言蜚语绝非空穴来风,此事咱们灵州一定要坚持查个清清楚楚,绝不能让任何人逃脱罪责!老夫会立即上表,恳请圣人下诏大理寺卿、刑部尚书、御史中丞三司会审。”
  凡有重案要案,朝廷便通常会启用三司会审。大理寺负责断案、刑部执掌审核之责、御史台纠察监察。阵前残杀同袍,又屡屡意图栽赃陷害,乃是不折不扣的重案要案。若是不能审清楚此案,放过这等罪人,则意味着军纪败坏,亦寒了北疆将士之心。将来谁敢相信自己的同袍?谁又敢拍着胸膛保证自己不会遇上这等卑鄙小人?!谁又能毫无芥蒂地面对成败,毫不怀疑主将的用心?!
  “都督若是上表,咱们也都跟着呈情!”众折冲都尉立刻表明立场,“且如今绝不能让那狗贼有机会将证据毁干净!咱们赶紧将部曲派去凉州,伺机行事!”那个不小心将此事捅出来的活证人还关在凉州的大狱中,李袭誉在凉州经营多年,岂会留着这个祸害?恐怕不等奏报到达长安,那个折冲都尉全家就会死于非命了!虽说这狗贼也是死有余辜,但毕竟是能将李袭誉拉下来的活证据,绝不能有失。
  “你们尽管安心,老夫已有应对。”李都督微微颔首,“你们只需约束属下的言行即可。各处军府如今人心浮动,已经不安心操练,你们也不应该离营太久,都回去罢。谢三郎是老夫看重的后辈,老夫绝不会让他受什么冤屈。何况朝中还有契苾何力将军和执失思力将军,他们亦不会坐视不管。”
  他既然如此说了,众折冲都尉便不再坚持,纷纷宽慰李和数句后,便匆匆离开了。待得大堂内再也没有旁人,李正明都督拧起眉:“还不给老夫滚出来?!”他话音方落下,自摆在堂内正北的大理石屏风后,便陆续走出了三人——李和虎着脸望过去,正是这两日他遍寻不着的李遐玉、李遐龄与李丹莘。
  “居然藏在都督府,怪不得四处寻不见你们姊弟两个!”李折冲都尉猛地跳了起来,也顾不得上峰在场,便吼道,“这些天到处乱传的流言是不是你们放出去的?!那折冲都尉究竟是怎么回事?你们从中做了什么?!”
  李正明都督不冷不热地火上浇油道:“呵,真是翅膀硬了。居然不声不响就瞒着老夫做下这等事体,简直就是目无尊长!李袭誉身为灵州都督,又是金紫光禄大夫,在文官武官中都颇负盛名。你们区区几个黄毛小辈,居然如此自不量力去挑衅于他?!若是留下了什么蛛丝马迹,他反咬一口,你们三人便休想脱身!”
  面对祖父的盛怒,李遐龄与李丹莘都有些发憷。原本想要口若悬河说服两位长辈,此时却不免短了三分气势,连辩解的话都一时说不顺了。倒是李遐玉,双目湛湛毫无惧意,朝着两位长辈行了拜礼后,不慌不忙地回道:“都督息怒,祖父息怒。李袭誉那狗贼使出阴招,欲陷害十二郎和玉郎在国孝期间寻欢行乐,显然意在斩草除根。若是任他频繁用计,则我们只能疲于应付,夙夜不得安宁。”
  “如此,倒不如以攻代守,直捣黄龙得好。与其让他有时间慢慢将那些首尾都收拾干净,倒不如趁乱将事情都倒出来。那折冲都尉在国孝期间作乐是确有此事,我们不过是派人收买了他家的内眷与家伎而已。若是此人意志坚定,自然不会中计,更不会做下孽种。之后只需推波助澜,将此事闹得人尽皆知,便什么都遮掩不住了。”
  李都督见她侃侃而谈,接道:“什么酒醉失言的消息,是你们放出去的?意在逼迫李袭誉不得不动手?然而,狗急尚且能跳墙,若是他当真赶在朝廷下诏之前斩草除根,你们又从何处去寻什么藏起来的证据?!”
  “越是急于成事,便越容易露出破绽。”李遐玉回道,“而且,我们已经提醒了那个折冲都尉如何自保。他便是再痴傻,也知道该怎么做才能保全自家。舍去一条性命将李袭誉除去,才能保下一家老小。慕容姊夫留下的吐谷浑侍卫就在他家附近等着,若有什么动静,便会将这家人保护起来。”所幸诸折冲都尉都住在军府附近,离李袭誉掌控的凉州城尚有一段距离。李袭誉绝不可能瞒过所有耳目,公然派大量私兵部曲去屠戮那折冲都尉满门老幼。至于零零散散的数十甚至上百部曲,偷偷摸摸地过去动手,也不过是给吐谷浑侍卫送首级而已。
  李和望着孙女,长叹一声,盘腿趺坐在地上:“一听就知道,这就是你的主意!每一回都兵行险招,你这丫头,骨子里就从来没有安分过!也罢,我这当祖父的不能保护你们,也怨不得你们自作主张。”
  “祖父。”李遐玉与李遐龄不约而同地跪了下来,“此事原本不想瞒着长辈,只是如今正在国孝期间,不好惊动祖父祖母,连累你们跟着担忧。”李丹莘也跟着跪下来,对李都督道:“祖父在明面上牵制着凉州,令李袭誉不敢轻举妄动也极为重要。且此事若有万一,也不会牵连到长辈们。眼下置身事外,日后也更容易插手。”
  李正明都督沉吟片刻,望向李和:“他们所言也有道理。咱们稳着不动,只管当作听了流言难掩愤慨,对李袭誉穷追猛打就是了。至于水底下的事,就交给几个孩子掌管罢。若是他们不主持此事,恐怕心中也难受。”谁心里都很清楚,最想要报仇雪恨的是李遐玉。若不让她亲手复仇,她这一辈子都会意难平。
  李和微微点头:“都听都督的。一味防着那狗贼也憋屈得很,也是时候让那狗贼付出代价了。”谢琰可是他瞧中的孙女婿,横挑竖挑都挑不出任何过失来,却被奸贼所害,竟落得生死不明的境地。如此血海深仇,又如何能一直忍耐下去?若是忍耐的年头越长,报仇的希望反而越小,倒不如闹腾起来得好。
  “不过,当年凉州都督府勾连马贼之事如何证明?”李正明都督又问,“若不能提出此事,便无法解释李袭誉为何会对谢琰动手。”
  李遐玉垂目细思片刻,回道:“需要证明自己与马贼无干系的人是他——而我们都是活生生的证人。当年无论是我们还是慕容姊夫,都曾留下些从那个首饰店中买来的赃物,说不定还能悄悄从许多买过赃物的人家中获得更多的证据。既然是我们状告他,手中又握着赃物,便是对我们有利。他若想洗清自己无罪,便必须说明为何关掉那个首饰店,这些赃物又是从何处得来。他又为何处置了相关的管事下人,将他们都杀得干干净净。”
  一直以来,他们都一股脑地想去查证据,却正是落入了李袭誉的陷阱当中。证据不全便难以撼动这位服紫高官,故而他们迟迟无法动手。但若是此事闹得大了,需要自证清白的人便是李袭誉,而他们只是听闻流言愤而状告的家人而已。自然而然地说出种种疑点,在合适的时机推出何飞箭这样的证人,其余的便交给御史台和大理寺去查,定然比他们更合适。
  化被动为主动,此事的走向便再也不由得李袭誉掌控了。而他们也不需要掌控此事,只需保证三司会审的公平公正即可。是李袭誉的名望高,宗族力量强大?还是北疆将士的愤怒影响更大?他们能够依靠的贵人更多?权势更为煊赫?
  “何况,与马贼勾连一事只要露出一角,便很可能出现更多的证人证据。偌大的凉州,不可能没有人发觉此事。不过是畏惧李袭誉的权势,不敢出声罢了。若是大理寺去查,说不得这些证据便会涌现出来。”李袭誉如今是邪,是祸害,甚至是戕害同袍的逆贼,不论是心怀正义之人或是意图谋名之人,都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闻言,李正明都督与李和都深深地看着眼前这个自信斐然的年轻娘子,再一次在心中叹息——可惜了,她竟是女子。若是郎君,她也必不会比谢琰、慕容若等人逊色。日后行走官场攀登那青云之路,未必不能成为服紫高官。
  就在这个时候,谁也不知晓,数千里之外,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南方”大城池的某个男子,怔怔地望着与记忆中相似而又像是全然不同的雄伟城池,听着仿佛在何处听闻而又不太相像的乡音,终于因疲惫与伤病之故,倏然倒在了路边。
  一队轻骑从旁边经过,为首者不过而立年纪却已经身着紫袍,顾盼之间神采湛湛。忽然,他发现了地上倒卧的男子,策马停了下来,垂首细细打量,微微一叹:“世家高门子弟竟沦落至此,其中必定有什么隐情。且瞧他似乎是带着伤,徒步千里跋涉而来,如此心志真是难得一见。将他带回府中安置罢。”
  ☆、第一百五十五章 急转直下
  贞观二十五年十月,国丧期刚过去不久,为传遍北疆的流言所震惊的灵州都督李正明并其下属诸折冲都尉一同上奏圣人,要求三司会审凉州都督李袭誉戕害袍泽,派遣属下射杀时任果毅都尉的谢琰,致使其重伤落河至今下落不明之事。此奏请与凉州监察御史的折子一并传到长安后,引得朝廷内外大为震动,群臣纷纷要求当即立案细查。
  谢琰是北疆诛灭薛延陀之战中功劳卓著的年轻将领,他中箭失踪之事曾引得好几位将军都惋惜不已。若是此事还有这等隐情,却无人为他主持公道,只会引得诸军府将士越发惶惑难安。而凉州都督李袭誉文武双全素有美名,若此事是假,则可还他清白,若此事为真,则必须严惩不贷,方能宽慰北疆将士的士气。否则,任传言愈演愈烈,反倒会令军心不稳,刚刚稳定下来的北疆胡族说不得也会人心摇动,生出什么事端来。
  于是,甫登基的年轻圣人立即下发敕旨,命三司会审此案。大理寺、御史台与刑部都派出特使,前往凉州收集证据,并奉命审问凉州都督李袭誉,查清此案始末。因事关重大,又涉及服紫高官,大理寺卿、刑部尚书、御史中丞亲自赶赴凉州会审。
  然而,三司尚在路途之中,便又听闻一则极具争议的消息——凉州都督李袭誉竟然以私通薛延陀人为名,将凉州番禾县县丞刘武活生生杖杀。番禾县中的县令、县尉皆奔赴凉州刺史府为同僚喊冤,凉州刺史将这些属官都保护起来,又发了急信给灵州都督李正明,这才堪堪保住那刘武的家人。而且,被关在牢狱中作为证人的折冲都尉突然自尽,其家人也险些被所谓的盗贼杀伤。
  当这一桩桩事接连发生又迅速传开之后,北疆众将士对于李袭誉戕害同袍之事已经毫无怀疑。若是他从未做过此事,丝毫不心虚,又怎么会趁着三司尚未赶到的时候,赶紧消灭证人和证据?谁知道那折冲都尉到底是自尽,还是被杀?而那番禾县县丞刘武,说不得也是知晓秘密之人,方被他借故杖杀——要知道,薛延陀人如今已经残存无几,不是跟着伊特勿失可汗归顺,便是做了英国公的俘虏,剩下的寥寥数人大概也成了铁勒诸部的奴隶。身为凉州的县丞,为何私通已经不可能东山再起的薛延陀?又如何才能私通薛延陀人?
  更重要的是,为何那折冲都尉与刘武的家人都会莫名惹来什么盗贼马贼?世上哪有那么巧的事?一定是李袭誉意图斩草除根,想将所有的证据都消灭干净,却情急之下露出了越来越多的破绽!
  因担忧证人的安危,三司遂发信给灵州都督李正明,请他前往凉州控制事态,并将凉州都督府暂时圈禁起来。李正明都督遂堂堂正正地带着河间府的一众府兵以及部曲私兵等共计两三千人,急行军赶往凉州城。在凉州刺史的襄助下无声无息地入了城后,这些府兵部曲遂将毫无所知的凉州都督府围了个严严实实。
  凉州都督府内,李袭誉猛地掀翻了身前的书案,上头的笔墨纸砚落了一地。他犹如困兽一般,怒不可遏地瞪视着前来报信的管事,嘶吼道:“谁敢围困我?!这凉州境内,若无我的许可,哪个折冲府胆敢用兵?!谁给他们的胆子?!擅自动兵!以谋逆论之!”
  管事跪伏在地上,浑身战抖:“阿郎,不是咱们凉州的府兵,是灵州的——”不同州府的兵将所持的旌旗完全不同,那些围在外头的府兵早就大大方方地支起了军旗,在围墙外搭建好了帐篷,丝毫不畏惧被人知晓他们所属的折冲府——灵州河间府。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