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综合其它>七零年代青云路> 七零年代青云路 第167节

七零年代青云路 第167节

  他拖过一张椅子坐下,还算有耐心地问:“那现在是什么情况?一套房也没有?”
  “有倒是有,去年新建的家属楼里,还有两套备用的一居室。您要是觉得行,咱们就去看看。”
  县委办常年都是一个正主任,两个副主任,家属院盖新房的时候,县委办这边只有三个两居室指标,给了三位主任一人一套。其他人若想住进新楼里,就只能分到一居室的。
  宋恂这个副主任兼外办主任,是额外扩编的,新楼规划时,并没有第三个副主任的指标。
  “我记得咱们家属院里有一片平房区,那边也没有空房吗?”
  刘焕阳结婚的婚房就在那里。
  “也没有了。”刘贺摇头说,“那边的老房子是刚解放那会儿盖的,房龄已经有二十多年了。住在那一片的都是咱们县委的老人儿,街坊四邻都是熟面孔,很少有挪窝的。咱们的住房跟编制一样,一个萝卜一个坑,老人儿搬走了,才能有新人住进去。”
  既然没有房子,宋恂也不再勉强,跟刘贺要来一把新房的钥匙,自己找去了新盖的家属楼。
  家属楼在那片老平房的后身,与常见的筒子楼不同,县委这两栋新楼的环境很好,每层楼只有四户人家,入户自带自来水,室内厕所,集中供暖的暖气,而且做饭用的是燃气灶。
  也就是说住在这里的人一年四季都不用买煤。
  这种住房条件,在这个年代已经算是中等偏上的水平了。
  唯一的缺点就是,一居室的面积太小了,精致得连个隔断都做不了。
  宋恂没再这边过多逗留,弄清楚情况后,便带着钥匙去了一趟政工组宣传办。
  将正在办公室里埋头写材料的刘焕阳喊了出来。
  “宋哥,你已经报到了?”刘焕阳的消息灵通,早就听说宋恂被调来了县里。
  宋恂简单介绍了自己的工作调动,便晃了晃手上的钥匙问:“你们平房区那一片,有没有想换房子的?”
  刘焕阳一愣,“换去哪儿啊?”
  “就后面的新楼房。我被分到了一套一居室,想换个你们那样的小平房。”
  平房至少都是两居室的。
  刘焕阳劝道:“那两栋小楼里住的大多是各部门领导和老党员,总共也没几套。那边的条件可比平房好太多了,据说里面特别干净,不用去外面挑水,也不用倒泔水,连煤钱都省了。”
  “好是好,但我家人口多,根本住不下。”宋恂问,“你在县里人头熟,知道谁家想换房子吗?”
  刘焕阳跟父母住在一起,不是他的目标。
  “你等会儿,我进去帮你问问。”
  刘焕阳只返回办公室十来分钟,便带着他们宣传办的赵副主任快步走了出来。
  “小宋主任,你真要把新房换成平房?”赵副主任双眼放光地问。
  那两栋新楼房里,住的都是各单位的头头脑脑,无论是居住条件还是邻居的层次,都不是平房能比的。
  宣传办的规模不大,目前只有正主任分到了新楼里的一套两居室。
  宋恂笑着问:“赵主任,你家那么多口人,一居室能挤得下嘛?你可得考虑清楚了。”
  “我闺女儿子都结婚了,单位也给分了房。现在只有我们老两口住在平房里,那么大的房子打理起来也麻烦,不如换个小点的。”
  赵副主任带着宋恂去了自家的小平房,两居室带一个小客厅。虽然外表已经有些风霜了,但内里保护得不错,看得出主人是个爱干净会过日子的人家。
  用一套一居室换一套带小院的大两居,宋恂当然乐意。
  用一个需要挑水烧煤的破院子换一套全新的新式楼房单间,赵副主任也很满意。
  双方你情我愿,换房子这么大的事,不出一刻钟就被两人敲定了。
  赵副主任当天就找人搬家,第二天便将房子空了出来。
  而宋恂回家跟媳妇和老丈人家说明了新房的情况,就骑着他的三轮电驴子,开始了愚公移山式的搬家。
  “要不我请假跟你一起弄吧?”项小羽见不得他浑身臭汗的样子,心疼道,“那么多东西你得来回搬多少趟啊?”
  “不用,再跑两趟就差不多了。”宋恂摆手,将儿子的摇床搬到车上。
  要是以前,他就花点汽油钱,请方茗出车帮忙拉一趟了,可是他现在来县里工作了,还是得注意影响的。
  从生产队到县里,宋恂一个人骑着三轮车,来回折腾了五趟,才勉强把日常要用的大件都运到了县城。
  项前进、三舅妈和刘焕阳两口子都跑来小平房帮他们收拾房子了。不过,姚主任只给了他两天时间,家里的东西运来以后,来不及细致的归拢,宋恂就得去上班。
  卫生还没彻底打扫,这种环境显然是不能让两个孩子住进来的。
  无奈之下,他只好给公社打了电话,让项小羽带着孩子在生产队再住几天,等他抽空把县城的房子规整利索了,再回去接他们。
  *
  宋恂在县城这间乱糟糟的破房子里,独自过了两天单身汉的生活。
  晚上打扫卫生,白天在单位熟悉外事办公室的工作内容,忙得脚不点地。
  他一直有提前一刻钟上班的习惯。第三天早晨刚提着包踏上三楼的楼梯,便被姚红波招手喊进了主任办公室。
  “主任,您今天来得可够早的。”宋恂笑着坐到他对面。
  “不早不行,有人看不得我清闲。昨天刚接到了一封举报信。”姚红波指间夹着烟,面色不太好看。
  闻言,宋恂收了笑,正色问:“跟我们外办有关的?”
  不然干嘛大清早就叫他过来?
  姚红波点头,拉开抽屉,从里面拿出两个信封推到宋恂跟前。
  “一封是上个礼拜塞进我办公室门缝的,另一封是昨天从冯主任那里转过来的。”
  宋恂沉默地接过那两封信。
  姚主任虽然没说举报信的内容,但是通过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至少可以确定两件事。
  其一,举报信由谁写的暂不好说,但肯定是通过内部人士递进来的。
  县委有专门阅处群众来信的群众工作办公室,若是普通群众写的举报信,这封信会通过群工办转交给姚主任,而不是被塞进门缝里。
  其二,姚主任对第一封举报信的内容,要么不以为意,要么觉得棘手不好处理。
  他收到举报信以后一直没什么动静,才让写信的人着急了,在一周后将同样的一封信递给了更上一级的领导。
  宋恂将两封信拆开,快速浏览了一遍。
  两封举报信的内容别无二致。
  只不过第一封举报的是县委办的两名工作人员,第二封信“与时俱进”,知道这两人被调岗了,被举报人的所在单位变成了县外办。
  内容也很简单,举报外办的工作人员吕薇和赵文静,在接待外宾期间,私自收受外宾赠送的礼品,并在外宾离开后将收到的礼品出售了。
  具体收了什么礼品,信里没写,但是出售礼品的时间地点写得很详细。
  这件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普通人收个礼品再倒卖出去,算是小事,纯属个人行为。
  但外事无小事,这件事放在外事干部身上,就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了。
  宋恂与这两位女同志算是熟人。
  新闻代表团被台风困在团结公社的时候,这两位女干部与郭副主任一起在宋恂家里借住了两天。
  举报信的内容很短,见他看完了,姚红波继续道:“收外宾礼品这件事,我们早就知道了。这两位同志收礼的时候,没想那么多,回来以后觉得不太妥当,跟领导报备过。不过,工作人员私下收礼算是工作失误,省外办的领导在会上点名批评咱们的时候,其中就有这一条。”
  宋恂蹙眉说:“收礼不对,但是一直推三阻四地拒绝外宾馈赠,也会显得咱们的工作人员过于拘谨忸怩。”
  姚红波就事论事道:“在这件事上,咱们的观点是一致的。就像客人来家里串门时给孩子带的礼物,咱要是一味推拒,推推搡搡,就会显得太小家子气。我也跟省外办的同志打电话沟通过了,礼品可以酌情收,但是来源和详细信息,必须向省外办上报。”
  宋恂心想,酌情收是怎么收?这种模棱两可的用词就很容易出问题。
  “这两封信你拿回去处理吧。”姚红波像是甩脱了什么大包袱似的,交代道,“这件事不能再拖了,必须尽快处理。写举报信的人一直等不到处理结果,下一次就不知要告到哪里去了。”
  可是,具体要怎么处理,姚主任却讳莫如深。
  他之前根本就没把这个当回事,大不了就罚点钱,将卖礼品的钱追讨回来。
  总不至于将人开除了。
  但是不处分不开除这两个人,显然是不符合某些人的预期的。
  这件事并不好办,轻了重了都得罪人。
  宋恂思忖了半晌,也没想出这个举报人如此不依不饶的目的是什么。
  “主任,咱们办公室里,近期有哪位同志要进步了吗?”难道这俩人是什么岗位的有力竞争者?
  “没有。”姚红波知道他是什么意思,唇边带出一丝嘲讽,“损人也不一定非得利己。”
  “……”
  县里的情况确实如苗利民所说,比公社复杂得多。
  宋恂在公社里工作两年,一封举报信检举信都没收到过。来了县里可倒好,刚上班就碰上了。
  宋恂带着这两封举报信返回了自己的办公室。
  吕薇和赵文静的情况,他多少了解一些。
  吕薇是中专生,单位里的文艺骨干,上次在食堂用方言给加西亚唱《祝寿歌》的同志就是她。
  赵文静是市师范专科学院汉语言文学系的一名讲师,去年刚被县委从学校里借调过来,是单位里有名的笔杆子,县里几个接待外宾单位的中文讲解词均出自她手。
  目前,县外事办的编制算上宋恂只有五人,吕薇和赵文静算得上是团队里的两员大将了。
  可是按照举报人信中的意思,真是恨不得开除了这两人才好。
  他蹙眉坐在座椅里,又重新看了两遍举报信的内容。
  收礼已经报备过了,其实问题的主要矛盾在于他们收了礼却又转手倒卖了。
  这件事看起来简单,给事情定了性以后,该处分处分,该开除开除,只要往重了罚,以儆效尤,除了当事人不乐意,其他人都乐见其成。
  但是,他刚来新单位,什么工作都没展开呢,就要先上演一出挥泪斩马谡,把自己的两员大将拿下了?
  *
  隔壁的办公室里,吕薇和赵文静也在坐立难安。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有人写了她俩的举报信,还递给了冯主任的事,她们昨天就已经听说了。
  “要不咱们主动将卖东西的钱上交给宋主任吧?”赵文静坐到吕薇身边,不安地小声说。
  “都已经被人举报了,现在交了还有什么用?”吕薇一副豁出去的样子说,“万一咱们真被开除了,再把钱交上去,那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吗?”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