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武侠仙侠>开局继承博物馆> 开局继承博物馆 第78节

开局继承博物馆 第78节

  他转过身看向餐厅大门的方向,就见两个穿得和吴普差不多的人迈步走了进来。
  一个年纪大些,约莫五十多岁。
  一个年纪小些,约莫四十出头。
  他们的头发倒是比吴普长一点儿。
  来的自然是苏轼和杜甫。
  嬴政正观察着苏轼两人,苏轼两人也被突然出现的新人惊了一下。
  等看清这位年轻帝王的衣着打扮,苏轼和杜甫对望一眼,有点好奇这人到底是谁。
  这时候嬴政身上穿的是秦王常服,即便秦国还没有一统天下,六七年的秦王生涯还是让他身上带上了少年帝王的气势。
  苏轼不是没见过皇帝的人,他们那一朝的文官可是能够一天到晚追着皇帝喷的牛逼存在。
  他上前自我介绍了一番,表示自己名叫苏轼,字子瞻,人在北宋;旁边的人名叫杜甫,字子美,人在唐朝。
  嬴政不动声色地听着他们陌生的自我介绍。
  春秋战国时期姓氏是分家的,姓代表他们家的血脉起源,一般是王孙贵族认祖宗用的;氏代表他们家属于哪个分支,往往与家中历代祖先的官职、封地有关。
  所以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名字花样比后世还多,他们有姓、有氏、有字、有号。
  于是提起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来,那名字可就变化多端了,现在已经发现的就有“姓+名”“氏+名”“字+名”以及尊称其号等等。
  据说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为了方便管理,大手一挥让大伙登记人口时删繁就简。
  也有说法是平民出身的刘邦上位,表示甭管什么姓什么氏,我祖上有没这些玩意,听我的,以后咱别整那么多虚头巴脑的东西,就搞一个姓氏,方便好记,要不然你又是屈原又是芈原又是屈平的,我怎么记得住?
  名字还是简单点好!
  反正到了秦汉时期,过去分开的姓和氏就逐渐合而为一了。
  嬴政听着苏轼两人都是自报姓、名、字,想了想,还是如实报上家门:“寡人秦王政。”
  苏轼和杜甫两人都算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了,听到嬴政这么一说还是大大地吃了一惊。
  世上能有几位秦王政啊!
  都当秦王了,那肯定不可能重名啊!
  别看秦二世而亡,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壮举依然让后世人念念不忘。
  连杜甫写诗也动不动就cue一下“秦山”“秦川”“秦关”。
  当然,杜甫所在的时期奸臣当道、朝野动荡不安,所以就杜甫的诗来说,他直接提到秦始皇的诗句大多是在借古讽今,重点批判秦皇汉武穷兵黩武、好大喜功且热爱出巡和封禅。
  杜甫回想了一下,自己一写“秦”就意味着要搞点悲凉气氛,一写秦始皇就是和汉武帝一起当反面例子,不由沉默了一瞬,忍不住看向旁边的苏轼。
  苏轼也很震惊。
  秦始皇灭六国,那可是他和弟弟的写文章法宝。
  没办法,宋朝需要写文章的地方太多了。
  比如苏轼和他弟一起参加一个叫“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的考试。
  这个考试的牛逼之处不仅在于考试难度媲美科举,还在于它的考察期长达一年,这一年里每个月他们都要上交策论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
  也就是说你不仅要应试文章写得牛逼,还得在一年之内每个月都坚持产出令人拍案叫绝的好文章才能拿到好名次。
  苏轼能有什么办法?
  苏轼只能疯狂薅史书羊毛,把古往今来各种历史故事拉出来分析来分析去。
  其中苏轼和他弟、他爹最爱讨论的自然是秦始皇一统天下这段时期的历史。
  比如他们父子三一人写了一篇《六国论》。
  讲的就是六国咋败在秦国手里的。
  苏轼自己还写了好几篇《秦始皇帝论》《论始皇汉宣李斯》《论秦》等等,堪称一个事例反复使用多角度分析的典范!
  始皇帝,策论刷分利器罢了!
  苏轼甚至还大胆表示“荆轲搞刺杀时始皇绕柱走没人敢救都是因为秦法太严苛”“扶苏接到赐死圣旨不敢上诉都是因为始皇平时太凶”“始皇成功苻坚没成功主要是始皇运气好苻坚运气不好”。
  现在,站在他们面前的是活生生的秦始皇!
  这就比如你在考场上写作文胡诌说“鲁迅曾经说过某某名句”,晚上回家突然见到鲁迅杵在自己家里。
  那感觉,简直不要太酸爽!
  苏轼稍加回忆。
  略一思索。
  迅速决定当做自己从未写过这些文章。
  写文章举例子的事,能当真吗!
  三个人坐下亲切友好地交流起来,谁都没提过什么诗啊策论啊。
  吴普端着面过来,见苏轼和杜甫已经和嬴政相谈甚欢,自然瞧不出刚才苏轼两人内心经过怎么样的惊涛骇浪和艰难挣扎。
  倒是苏轼看到吴普只端了两碗面过来,自发地跟着吴普去端剩下的面。
  等到了厨房那边,苏轼才和吴普嘀咕:“你小子怎么突然把始皇帝给弄来了?也不和我们讲一声,刚吓了我们一跳!”
  吴普说:“放心,我又没给他看你写的那什么‘荆轲之变,持兵者熟视始皇环柱而走’。”
  苏轼:“…………”
  累了,要吃三大碗面才能缓过来!
  第68章
  苏轼和杜甫两人心里都有点小鬼,不过吴普做的面贼香,到了饭桌上他们也没了顾忌,学着吴普的模样嗦起面来。
  嬴政幼年过得不太顺遂,本身也不是多讲究的人。
  他一开始还有点不习惯,吃了第一口也就放下了大半戒心,敞开肚皮享用起自己没有尝过的新鲜面食来。
  别看嬴政完成了一统天下的伟业,实际上他那会儿食材极其匮乏,只有少数产量奇低的粮食和口味一般般的蔬菜瓜果。
  据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亩地的收成只有种子的十几二十倍,也就是正常的、理想的情况下收成情况依然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二十子”。
  要是再来点天灾人祸什么的,可不就得动不动闹饥荒吗?
  产量这么少的情况下,能玩的花样自然也少。
  何况嬴政还不是那种贪图口腹之欲的人。
  不过嬴政虽然不会特意去追求口腹之欲,但也不至于送到面前来都不吃。
  他吃完一碗劲道十足的面条,还跟着苏轼他们一起去盛第二碗。
  第二碗面依然是吴普现下的。
  嬴政顺势参观了吴普的大厨房。
  这厨房是真的很宽敞,光是灶头就古今交汇,想用古法烹饪就用古法烹饪,想用现代做法就用现代做法。
  嬴政见吴普手法娴熟地把现做的面条放下锅,好奇地问:“你住这么大的宅子,没有厨子吗?”
  “有是有,但我偶尔还是喜欢自己做点吃的。”吴普回答,“有时候招呼朋友们一起吃自己做的食物也是一种享受。”
  苏轼说道:“那是,我也喜欢叫上三两好友来聚会,自己亲自做两道菜招呼他们一块喝酒。”
  杜甫深有同感,他只要闲下来就会写信邀朋友过来玩儿。
  哪怕家里只有一小坛酒,他也觉得叫上几个朋友来喝才更有滋味。
  嬴政顿了顿,看着不远处缭绕的热气,没再说什么。
  他是没有朋友的,小时候没有,长大后更没有。
  嬴政出生的时候长平之战才过去没两年,两国依然在反复交战,所以他爹这个质子的日子不好过,他的日子自然也过得不怎么样。
  要说最接近朋友的人,燕太子丹倒也算一个。
  那会儿燕太子丹和嬴政他爹一样蹲在邯郸当质子,嬴政和他时不时也能一块玩儿。
  只是嬴政当上秦王后,也没再怎么和燕太子丹往来过了。
  对于一个有远大理想的帝王来说,朋友本就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吴普把下好的面捞起来分作四碗,招呼嬴政三人自己端上自己那碗回去餐厅那边吃。
  嬴政知道这边没人会伺候自己,也没摆秦王架子,跟着大伙一起回去吃面。
  苏轼两人瞧着嬴政不像要动不动把人拖出去杀掉的模样,也就没再提心吊胆。
  “你不是说要带我们去坐飞机吗?”苏轼再一次提起自己念念不忘的事。
  吴普笑眯眯:“你这么一说,我倒是有个主意了。要不我们去看看兵马俑?”
  比起对此一无所知的嬴政和杜甫,苏轼算是看过许多历史纪录片的人。
  他的目光落到了嬴政身上。
  嬴政这会儿才二十出头,始皇陵还只处于选好址打打基础的常规修陵状态,哪里有后来那么多奇思妙想?
  瞧见苏轼朝自己望过来,嬴政便敏锐地察觉这东西可能和自己有关系?
  兵马俑这玩意还能特意去看?
  嬴政看向吴普。
  吴普知道嬴政聪明,没有卖关子,给嬴政介绍起他一系列巨大的真人兵马手办。
  那可真是真人一比一定制款,连每个士兵的编发样式都不一样,也不知当时是怎么烧出来。
  难道是士兵列好队,工匠过去挨个观察取材,才能做出这么多表情各异、动作不一的陶俑?
  嬴政热爱的手办还不止这一样。
  他每打下一国就叫人把对方的王宫一比一还原到咸阳那边去,得来的美人全部安置到里面。
  这样一来,他就可以足不出咸阳,尽享六国风流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