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4.第634章 生死的零和博弈
“真是太幸运了,根据回声探测的结果,现在我们弗吉尼亚号触底的位置,是一个海底山脉的山脊。”路易斯中校说道:“这道山脊的宽度推测不会超过100米,两侧都是深不见底的海沟。”
听到路易斯中校的描述,林源等人也是忍不住感到庆幸。
要不是按照比利先生的做法,在n-17航线前进时,朝着正西方向偏离了60米,此刻弗吉尼亚号就不是掉落在海底山脊上,而是继续往深不见底的海底掉落,那么结局可想而知。
“比利先生真是太了不起了,北冰洋海底活地图之称,可谓是实至名归。”路易斯中校感叹道。
“这么看来,比利先生手中应该是有一份精度更高的海底地图,但是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他没有提交给军方。选择偏离航线行驶,大概率就是为了应对遇到海中悬崖时,能够像我们此刻一样,还有一线生机。”路易斯中校说道。
“一线生机?”德普立刻从路易斯中校的口中听出了不妙的意思。
“嗯,经过了刚才的紧急抢救,也只能算是勉强止住了情况的进一步恶化,但是我们还没有脱离危险。
请恕我实话实说,我相信你们也不想听到虚假的安慰。
以目前的情况看,我们想要安全的回去,恐怕只能听天由命了。”路易斯中校回答道。
听到路易斯中校的话,孟涛等人再次感到心头一沉。
这么说就是情况非常不妙,恐怕实际情况比他们预想的糟糕很多。
林源先开口问道:“路易斯先生,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当前的情况吗?”
“当然可以,这是应该的。首先我想告诉你们的,是我们当前的深度。现在弗吉尼亚号触底的位置,是水下723米。”路易斯中校回答道。
听到这个答案,所有人都不禁倒吸一口冷气。
723米!
弗吉尼亚级核潜艇的安全潜航深度是500米,723米的深度已经远远超过了设计指标。
在这种情况下,弗吉尼亚号没有被水压直接压爆,他们还能暂时在海底苟且偷生,真的不得不说是万幸。
但凡水深再增加个一两百米,恐怕整个潜艇壳体就被彻底压爆了。
现在林源也终于明白,为什么抢修也只是勉强止住了情况的进一步恶化,不少舱室一定是受损进水了。
只是在潜艇官兵的紧急维修下,才稳住了恶劣的局面。
“接下来我想和你们同步的,是弗吉尼亚号的损伤情况。”路易斯中校说道:“八个水密舱一共损毁了七个,导致潜艇彻底失去了上浮能力。”
林源:“……”
孟涛:“!!!”
德普和科恩导演:“???”
这个信息简直是糟透了,一共八个水密舱,竟然损坏了七个。
但仔细一想,似乎一点都不奇怪。
因为潜艇的水密舱,都是位于潜艇壳体的最外侧,在承受水压时也必然是首当其冲。
弗吉尼亚号当前的深度,远远超过了安全值的500米,在这种情况下,水密舱没有全部爆掉,竟然还剩下了一个,这已经相当的神奇了。
可是按照路易斯中校的说法,当前已经彻底失去上浮能力了,这可急坏了德普和科恩导演。
不是还有一个水密舱吗?
全部排空海水,多少也能够上浮一点吧?
哪怕只能让弗吉尼亚号从723米的深度,上浮到600米,甚至650米!
都会比待在海底更好。
毕竟待在海底将持续承受巨大的水压,弗吉尼亚号的壳体状况现在还没有继续恶化,可是谁也不敢保证一直这样下去,会不会在金属疲劳之后彻底一溃千里。
路易斯中校的说法,让德普和科恩导演心情变得更加焦虑。
现在的情况,就像是头顶上悬着一把利刃,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劈下来。
这种感觉比快刀干脆一刀劈了,还要更加的令人痛苦。
于是德普开口问道:“路易斯艇长,不是还有一个水密舱吗?怎么就完全丧失上浮能力了?多少还是有一点点吧?”
问完之后,德普的眼神充满了期待。
林源和孟涛都闭口不谈,他们的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路易斯中校叹了一口气回答道:“潜艇的水密舱,不仅要控制上浮和下沉,还要控制潜艇的平衡。
现在只剩下左侧的最后一个水密舱了,要是全部排空海水,弗吉尼亚号就会立刻失去平衡。
我预估侧倾会超过20度。”
路易斯中校说的很简单,但是一点都不难理解。
只依靠左侧的一个水密舱提供浮力,就像是有人猛的拉着你的左肩膀把你提起来,那么身子的倾斜自然是不可避免的。
听到这个答案,德普和科恩导演一愣。
他们没想到竟然会这样,也不知道侧倾超过20度意味着什么。
可林源却相当的明白,之前他在刚果河乘坐“地狱之船”,从金沙萨前往基桑加尼的时候,就遭遇过船体侧倾。
可以这么说,只要船体侧倾超过10度,人就会有明显重心不稳的感觉。
超过15度,就已经可以让人摔倒在地了。
超过20度,更是会产生诸多的不便。
路易斯中校说道:“要是侧倾只是影响到潜艇上的乘员,我相信大家还是可以勉强忍受一下的。可是真出现长时间的侧倾,艇上的很多设备都会受到影响,这是完全没法接受的。”
“什么设备会受到影响?会有很恶劣的后果吗?”德普立刻问道。
林源心中无奈的叹了一口气,这不是显而易见的事情吗?
核动力舰艇上最关键的设备是什么?
自然是压水反应堆,也就是用核反应来式烧开水,然后再把热能转化为电能和机械能。
虽然林源不知道弗吉尼亚号上的s9g型压水堆,具体结构设计是怎么样的。
但是倾斜烧开水的锅炉,哪怕不出事故,效率肯定也会下降。
更别说,弗吉尼亚号上的制氧设备,也同样会受到船体侧倾的影响。
氧气有多重要就不用多说了吧?
潜艇在水下航行时,没法获得空气中的氧气补充,因此只能依靠制氧设备来提供氧气。
常用的手段就是电解制氧,即在水中通电,利用电极击穿水份子,从而分解成氧气和氢气,这是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的初中知识。
只不过是在潜艇中制氧,会更加复杂一些。
虽然潜艇四周,到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水,但是海水中的杂质太多了,会影响电解制氧的效率,也容易导致设备出故障。
因此在潜艇中制氧时,会先加热海水,蒸馏出淡水。
然后再在淡水中,加入一些氢氧化钾作为电解质,这样通电制作氧气的效率更高。
在庞大的电解制氧设备内部,电子从负极进入水池,与水分子发生还原反应,形成氢气和羟基离子。
在水池的另一端,电子通过正极离开,这时水中的水分子会发生氧化反应,从而失去电子,变成氧气和带正电的氢。
于是产生的氧气和氢气,各自分离到两边不同的管道之中。
氧气注入潜艇内部供人呼吸使用。
而氢气则收集起来,或者排出潜艇外部。
可以说,潜艇的制氧设备,也绝对不是原理中乍看过去那么简单,而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庞大系统。
无论是提供电力和能源的压水反应堆,还是制氧的空气净化系统,都是经不起潜艇侧倾所带来的影响。
面对德普的疑问,路易斯中校叹了一口气:“刚才的潜艇壳体破裂,还导致了位于后端的两个主要氧气制造舱进水。
虽然损管抢修后,已经封闭了那两个舱室堵住了漏水,但是艇上的氧气供给已经是大问题了。”
听到路易斯中校的回答,德普立刻脸色一变,已经顾不上潜艇侧倾的问题了。
他的声音有些颤抖:“氧气供应出问题了?我们不会被憋死吧?”
一想到自己可能在氧气耗尽的情况下被憋死,德普心中已经被乌云所笼罩。
“暂时不会。”路易斯中校说道。
“那就是之后有可能?”德普立刻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路易斯中校叹了一口气说道:“我也还在等待最终的统计结果,希望我们运气好一些。”
紧接着,路易斯中校简单的几句话说明了大致情况:
“正常情况下,我们每个人每分钟,需要消耗0.42升氧气,一天需要604升氧气。弗吉尼亚号全体官兵133人,再加上你们4人,这意味着我们一天就需要消耗82748升氧气。”
“现在弗吉尼亚号上备用的小型制氧设备,一天只能制造大约80000升氧气,存在2700多升的缺口。”
听到这儿,连林源也都感到事态的严峻。
别看2700升的缺口,在一天82000多升的消耗量面前,似乎占比不大。
但这缺口缺的是实打实的刚需——氧气。
人体对于氧气的需求,并不像吃饭一样,少吃一点哪怕饿一点,也能够长期忍受。
缺氧就是缺氧,一旦进入缺氧状态,身体各机能都会下降,脑子也会变得昏昏沉沉的。
更糟糕的是,氧气的缺口是持续的,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缺口会不断累积越来越大,最终导致他们因为缺氧而窒息身亡。
“我推测大约15个小时以后,我们所有人就会开始有轻微的缺氧感觉。
30小时之后,将转化为重度缺氧。
40小时左右,很多人就会进入昏厥状态。”路易斯中校说道。
“然后就大家彻底玩完?”德普问道。路易斯中校摇摇头:“不,应该会有一大半人活下来,但是活下来的人不少会因为缺氧导致的脑损伤,最终变成废人。”
脑细胞会在缺氧情况下大量死亡,最终导致不可逆的损害,这个原理德普懂。
但是一大半人能活下来,却又活的生不如死这是什么情况?
突然一个念头闪过德普的小脑瓜子:
氧气不够用,是因为艇上有137个人。
只要死掉几个人,氧气消耗量降下来,对于剩下的人来说就够用了!
德普突然明白,为什么路易斯中校说,大家不会都窒息而死,而是有一大部分人能够活下来。
因为人的身体素质有差异,肯定会有几个人先扛不住在昏迷中死掉,那么剩下的人就不缺氧气了。
只是在熬死几个人的过程中,所有人都要承受极为残酷的筛选,在马拉松一般的竞赛中,会有很多人也变成废人。
这真是太残酷了!
真的还不如当时潜艇直接掉到更深的海底,大家直接死掉算了。
而不是这样在绝望中,玩适者生存的零和博弈。
想到这一点,德普和科恩导演的脸色变得相当难看。
要是按照这个规则博弈,他们两人大概率是那个牺牲品。
因为科恩导演是身体素质较差的老人,而德普也是个被酒色掏空的身子,至少不能和健壮的潜艇官兵相比。
在两人的焦虑情绪中,林源开口说道:“你们想的那种情况不会发生。”
“不会?为什么?”德普和科恩导演立刻开口问道。
“因为大概率会有更加血腥和残酷的情况出现。”孟涛插进来回答道。
“面对着生死,大家怎么可能选择躺下来比憋气?憋到最后就算赢了,也有很大概率自己脑子会坏掉。你真的以为大家会这么干吗?”孟涛问道。
“哪是?”
某个可怕的想法,像是一道闪电般,划过了两人的脑海。
不就是多了4,5个人嘛。
早点把这4,5个牺牲品找出来杀掉,那么剩下的人就可以安然无恙,不用担心一大半哪怕活下来,也面临着巨大的后遗症。
这么做虽然很残忍,但显然在这种情况下是最优解,那么大概率就会发生。
在孟涛的提醒之下,德普和科恩导演脸色变得更加难看。
如果真的要选出4,5个牺牲品,会选择谁?
答案简直不言而喻。
人家弗吉尼亚号上的133名官兵是一个整体,他们是同事也是朋友更是战友。
而战友情谊,几乎是人类最坚实可靠的情感连接之一了。
相比之下,作为外人的林源等四人,显然感情淡薄了很多。
别看弗吉尼亚号的官兵,号称是林源的死忠粉丝。
但是真到了你死我活的情况下,会做出怎样的选择,真的并不难猜。
于是,连林源的脸色也开始变得凝重。
倒不是他真的害怕了,因为以他的格斗能力只要不能使用热武器,根本没有任何威胁。
德普和科恩导演不明白他的实力,但林源知道在狭窄的潜艇通道内,哪怕弗吉尼亚号官兵有133人,但是无法形成合力。
一旦被他在自卫反击中,击杀四五个人,那么剩下的人除了仇恨之外,也会失去继续进攻的理由。
但不管怎么说,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就是不折不扣的灾难。
看到林源等人凝重的神情,路易斯中校说道:“林先生,我知道你们在担心什么,但请你相信我对你没有恶意,我也会竭尽全力避免那种可怕的后果出现。”
林源点点头:“我相信你,路易斯先生。如果你有害我们的想法,完全可以不把这个信息告诉我们。到时候在我们的饭菜中,偷偷下一点毒药,就能最轻松的达到目的。”
要是路易斯中校真选择这么干了,林源是免疫毒素的自然不会有事,可是科恩导演他们就凶多吉少了。
但是路易斯中校愿意和林源交流当前的困境,就已经证明了他确实是没有恶意。
“谢谢你的信任,林源先生。”路易斯中校说道。
“但是你只能代表你自己,你代表不了其它的官兵。”林源说道。
路易斯中校点点头:“虽然平时他们都服从我,可是在这种生死的零和博弈面前,我真不知道他们会怎么做。”
“刚才你说还在等待最终的统计结果,希望运气好一些,事情还有转机?”林源想起刚才路易斯中校说的话,于是问道。
路易斯中校点点头:“备用仓库也被海水渗透了,我们抢救出了一部分氧烛,不知道还有多少能用,希望多一些。”
“氧烛?”德普问道。
“一种比较古老的制氧工具。”孟涛说道。
作为安全总监,孟涛在这方面也有相当的了解,他向林源等人介绍了一下氧烛。
简单来说,普通蜡烛燃烧时消耗氧气,制造二氧化碳。
而氧烛刚好相反,释放的是氧气。
氧烛中最主要的是两种化学物质:铁和氯酸钠。
当氧烛被点燃的时候,铁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铁,并释放出热量。
这些释放的热量,又会使氯酸钠分解,释放出氧气。
(naclo3→naci+o2)
因此,只要持续的燃烧氧烛,就可以不断释放出氧气。
可以说,氧烛就是潜艇中,用来应急氧气不足的备用工具。
“我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能用的氧烛多一些。”路易斯中校说道。
可以说,路易斯中校此刻最大程度的散发了善意。
但是林源摇摇头说道:“路易斯中校,我相信以你的经验,不会看不到这是治标不治本的事。哪怕按照你预想的最好情况,我们能多苟多少时间?”
“15个小时。”路易斯中校坦诚的说道。
氧烛听上去很美好,但是本质上是一种消耗品,用完了就没了,无法像制氧设备一样,只要能源不出问题就能远远不断的一直提供氧气。
因此,就算按照路易斯中校最美好的远景,那也不过就是多几根氧烛,但是迟早还是会用完的。
按照之前路易斯中校的推测:
15个小时以后,艇上所有人就会开始有轻微的缺氧感觉。
30小时之后,所有人将进入重度缺氧状态。
40小时左右,大部分人就会进入昏厥状态。
而氧烛的作用,也不过就是把上述进程推后15个小时罢了。
可15个小时,根本不足以改变任何事情。
别说他们此刻还在723米深的海底,而指挥部还没意识到他们已经出意外了。
就算是指挥部现在就开始行动,从搜寻到救援,短短的55个小时也是根本不够的。
在救援来临之前,他们就会因为缺氧而陷入自相残杀之中。
一旦自相残杀开始,就不会有赢家。
开启了潘多拉魔盒之后,所有人的余生都将笼罩在阴霾之下。
这是林源和路易斯中校绝对不想看到的场面。
于是林源坚决的说道:“指望氧烛是不行的,我们必须自救。”
如果不想坐以待毙,最终陷入自相残杀的死局中,唯一的选择就是动起来,想尽一切办法自救。
“自救?可是我们怎么办?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德普无奈的说道。
林源看着路易斯中校,郑重的说道:“在这方面你是专家,我们应该听你的意见。
但是如果我们能帮上什么忙,无论有多危险,也请让我们尽一份力!”
路易斯中校无奈的说道:“太难了,以目前弗吉尼亚号的损毁程度,要是能做点什么我早就开干了,而不是坐在这儿愁云惨淡的。”
林源问道:“在当前的情况下,如果不能上浮,那么一切都是白搭。而想要上浮,就必须修复水密舱。我们有可能修复水密舱吗?”
“理论上有可能,现实却不可能做到。”路易斯中校说道。
“理论上有可能?说来听听!”听到有希望,林源立刻欣喜的问道。
“刚才我已经详细的检查过,每一个水密舱数据采集器发来的信息。其中位于左侧的1号水密舱,位于右侧的5号和7号水密舱,实际上破口并不大,都只是一道不足2米的小缝隙。”路易斯中校说道。
可能是因为这几个水密舱,在弗吉尼亚号坠落到700多米深之前,就已经注满水。
你无法用水压去压爆一个已经注满水的气球,因此没有像其他几个水密舱一样爆开,而是因为其他水密舱爆开时,潜艇壳体变形导致被牵连而破损。
这种情况下,是有可能修复并不大的裂缝。
如果是在潜水或者水面区域,这种修复工作并不困难,只要有合适的设备就能做到。
可问题现在在723米的水下,弗吉尼亚号外面是73个大气压的超强水压!
难道要顶着这样的水压,出舱维修吗?(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