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7章 敲定近乎不可能的拍摄方案
第617章 敲定近乎不可能的拍摄方案
“似乎贝利的事例是虚构的,那么日海军的人体鱼雷呢?”孟涛问道。
对于孟涛的疑惑,路易斯中校立刻给出了解答:“不可行的,先别说现在已经没有这种反人类武器装备了,就算有也没法完成拍摄目的。”
现在的日本只有自卫队了,能被称为日海军,肯定是二战时候的事了。
那就是二战末期的神经病自杀式兵器——“回天”鱼雷。
让人钻进鱼雷里,操作鱼雷攻击敌舰以增加命中率。
这和“神风敢死队”也没有什么区别了。
“回天”鱼雷改装自威力巨大之九三式酸素鱼雷,但是为了让人可以钻进鱼雷之中,还要加装活人控制装置,因此尺寸被加大到了直径一米二左右。
这么大的鱼雷,就已经没法被潜艇发射了。因为无论什么型号的潜艇,也不会有能够发射直径1米2尺寸的鱼雷发射管。
因此都是水面舰艇的甲板上,直接启动推进装备以后,就这样滑进水中,然后朝着目标冲去。
“回天”鱼雷这货名字就值得狠狠吐槽一番,依靠着这种鱼雷回天肯定是做不到的。
但战绩却还算是差强人意,因为操作“回天”鱼雷死亡的日方军人共有49人。
达成了击沉三艘美方船只的战绩,其中一艘是驱逐舰,一艘是登陆舰,还有一艘是游轮。
除此之外,还击伤了4艘辅助支援舰艇,一共造成了美军186人死亡,219人受伤。
这玩意儿,虽然可以实现把人从鱼雷中打出去的目的,但是尺寸太大潜艇无法使用。
就算潜艇能够发射,位于鱼雷中的驾驶员,也不可能从高速运动中顶着巨大的水压,打开舱盖逃出鱼雷舱。
而林源的拍摄目的,是要借着鱼雷直奔那艘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的。
显然这一目的,是不可能被实现的。
果然《全金属狂潮》的相良宗介军曹,想要被从鱼雷发射管射出去,是一件难以实现的幻梦。
而《蓝猫淘气三千问》也是骗人的,根本做不到。
在两个设想都被否决以后,孟涛感到颇为为难:
怎么办?钱也了,潜艇也租借了。
现在发现完全不可行,那可怎么办?
看到孟涛的为难,林源并没有感到很意外。
现在虽然已经是互联网时代了,但还不是后世的那种移动物联网时代,网民数量远不如后世,专业机构数据上网更是几乎没有。
因此很多的信息是很难查询到的,孟涛的方案不可行也并不奇怪。
林源知道,路易斯中校一定有了可执行的方案,于是他问道:“路易斯先生,那请问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路易斯中校说道:“我建议林源先生,从逃生舱中离开弗吉尼亚号,然后游到鱼雷发射管之前。
下一步潜艇发射鱼雷,您如果能抱住鱼雷,就可以让鱼雷带着你直奔俄亥俄级潜艇了。”
当路易斯中校提出这个建议以后,孟涛立刻意识到可行,但是他也提出了三个疑问:
“我有三个担忧。第一个疑问是,林源能这么快做出反应,抱住从发射筒中疾射而出的鱼雷吗?
第二个疑问是,鱼雷在高速的运行过程中,林源是否抱得住鱼雷而不脱手?
最后一个疑问是,如果这么拍摄就真的要朝俄亥俄级潜艇发射鱼雷了,万一打中了怎么办?”
路易斯中校笑着说道:“我来给你详细解释一下,你就明白了。”
说完,他走向一旁发射架上的一颗橙红色鱼雷,轻轻的拍了拍说道:
“具体的型号我就不解释了,不重要。但是你们没想过,这种长度七八米,直径半米多,重达2吨左右的大家伙,是怎么发射出去的吗?发射出去之后又是如何制导的?”
孟涛,德普和科恩导演都狂点头,表示相当的好奇。
因为鱼雷在没有空气的水下发射,不可能像大炮一样,依靠发射药的爆燃推动弹丸飞出。
路易斯中校指着发射筒之前的像是工厂传送带一样的导轨说道:“想要把鱼雷装进发射筒,依靠的是这条液压传送带。”
说完,他打开了发射筒的圆形舱盖。
只见发射筒内部的正上方,有两条平行的,间距四五厘米宽的钢条滑道。
路易斯中校指着鱼雷上方的凸起钢条说道:“这根钢条,可以卡在上方的滑道之中,确保鱼雷在发射筒之中是被固定死的,而不会左右翻滚。”
林源:(一`一;)
你是不是有点过于热情了,介绍的这么详细真的不涉及泄密吗?
你不会是真的想教会我怎么发射鱼雷吧?
孟涛,德普和科恩导演,显然是被吊起了胃口。
作为一个男人,怎么可能对鱼雷这种充满暴力美学的武器不感兴趣呢?
他们完全没想到,自己这一次不仅能搭乘核潜艇,甚至能近距离了解威力惊人的鱼雷是怎么发射出去的。
看到大家相当的好奇,路易斯中校笑着继续往下说:“等鱼雷推到发射筒之后,会有设计精妙的机械结构,把鱼雷卡死在发射位置上。
然后下一步,就是发射筒下方的高压水箱,会开始往发射筒内注水。
等到发射筒内的水注满之后,会打开发射筒上方的通道,使得发射筒和潜艇外的海水相通。
因为发射筒内已经注满了水,所以外部的海水不会涌入,但是能保证发射筒和外部的水压一致。”
说到这儿,路易斯中校停了一下,留给几人消化信息和思考的时间。
很显然,这个步骤相当的繁琐,无论是往发射筒内注海水,还是联通外界平衡水压。
难怪潜艇兵从发射筒之中逃生,是一个高难度,同时危险性极高的训练科目。
鱼雷发射筒的直径,尺寸是匹配鱼雷尺寸的,大约也就60厘米左右,可谓是相当逼仄狭窄。
一想到潜艇官兵们钻进这个发射筒之中逃生,孟涛立刻就想到了卡隆奥斯洞,想到了“产道”,都快要ptsd了。
而这个鱼雷发射筒不仅狭窄,逃生过程中还要往里面注水,并且要顶着强大的水压,推开舱门爬出艇外,难度更是上升了好几个台阶。
孟涛在卡隆奥斯洞中没有爬过k通道,因为他太胖了过不去。
但是从林源的描述来看,通行于k通道的难度,恐怕还要低于顶着水压,在鱼雷发射筒中前行。
潜艇官兵真不容易,孟涛对于这一兵种的敬意又增加了几分。
好在现在这种鱼雷发射筒逃生,已经比较少使用了。
在世界各国海军中,除了比较老式的柴电潜艇,还只能通过发射筒逃生外,大多都设计了专门的逃生舱。
这显然可以加大的加快逃生效率,而不是艰难的在鱼雷管中爬行。
思考了一阵,孟涛说道:“艇长,请你继续介绍吧。”
路易斯中校点点头,继续说道:“下一步,就是打开发射舱盖,然后上方的高压水流注入,将鱼雷喷出。”
这好理解,就和小朋友玩的水枪一样,用高压水流把鱼雷从发射筒之中挤出去。
“鱼雷离开发射筒之后,就会启动推动系统,在热动力系统或者电动力系统的推进下,向着目标前进。”路易斯中校介绍道:
“普通鱼雷在水下的速度大约是20米/秒,快一些的可以达到25米/秒,至于超空泡鱼雷则能达到100米/秒的速度。”
听到这儿,林源明白路易斯中校要表达什么了,他在回答孟涛的前两个担忧。
如果发射的鱼雷速度在20米/秒左右,这样的速度对于他来说,想要及时做出反应并抱住鱼雷并不是什么难事。
20米/秒的速度,相当于是100米5秒跑完的速度,对于林源来说自己的跑步速度虽然还没有达到,但是相差已经不算太远了。
这在陆地上根本不算是特别高的速度,在水下被林源抱住时,速度肯定还会进一步降低。
因为鱼雷是流线型设计的,一旦挂上一个林源,承受的阻力一定会指数级增加。
但这也意味着,对于林源来说会承受相当大的阻力。
他稍微估算了一下,心中有了底:应该没有问题。
哪怕是25米/秒的高速鱼雷,他都能承受得起。
至于100米/秒的超空泡鱼雷,就完全不用考虑了。
超空泡现象,就是指经过特殊设计,符合流体力学外形的物体,在水下高速移动时能够在周边形成大量的气泡。
这些气泡可以隔绝海水,起到近似的“真空”的效果,从而加速物体的运动速度。
对于超空泡现象的运用,林源也是相当有经验的。
之前在拍摄《加勒比海盗2》时,他就用特制的碳纤维长枪,在水下使用一记“超空泡回马枪”,一枪戳死了一只超过1200斤的大虎鲨。
那极其惊艳的回马一枪,直到现在还被无数的枪术爱好者模仿学习,却从未有人能够接近,更别说超过了。
超空泡鱼雷,对于鱼雷的外形设计要求很高,一旦被林源抱住就彻底破坏了流畅的外形,那么哪怕是超空泡鱼雷,也会变成普通速度的鱼雷。
因此,林源相信无论是什么型号的鱼雷,他都能够顶着水下阻力抱着前行。
那么就只剩下最后一个担忧了:朝俄亥俄级潜艇发射鱼雷了,万一打中了怎么办?
毕竟林源要搭乘着鱼雷,直扑俄亥俄级核潜艇而去,然后在鱼雷从俄亥俄级旁划过时,跳下鱼雷扒住大黑鱼,然后潜入内部。
印度三个扒火车,他这是扒战略核潜艇了。
同样是扒交通工具,但是因为对象的不同,逼格简直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只是这么做,就对于鱼雷的运动轨迹要求极高:
不能距离俄亥俄级潜艇太远,否则拍出来的效果太差。也不能距离太近,否则万一打中了,后果是绝对无法承担的。
必须有着百分百的把握,不能有一丝的侥幸。
对于林源和孟涛的这个担忧,路易斯中校说道:“我知道你们在担心什么,那是因为你们不清楚鱼雷的制导方式。”
“不是声音制导和尾流制导吗?这两种方式,都不能确保万无一失吧?”孟涛问道。
听到孟涛的疑问,路易斯中校有些意外,他没想到孟涛了解的这么多。
所谓的声音制导,就是鱼雷会根据自身携带的声呐等设备,搜索敌方潜艇发出的声响,自动导向目标所在位置。
而尾流制导,是利用敌舰航行时产生的尾流,进行精准的追踪。
当然,这两种方式也可以混合在一起使用,从而进一步增加准确性。
但问题在于,这场戏拍摄过程中所需要的“精准”,并不是“精准”的打中目标。
而是“精准”的从目标身旁擦过,绝对不能命中目标。
这可就相当难了,比打中目标还要更难。
路易斯中校解释道:“我们发射鱼雷时,距离俄亥俄级潜艇不会太远,因此可以选择光纤制导。”
“光纤制导?”孟涛表示没听过。
“嗯,鱼雷后端拖着一根长长的光纤导线,连接发射鱼雷的潜艇设备,从而可以实现极为精准的远程遥控。”路易斯中校说道。
还有这种操作?
孟涛的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个画面:
一发鱼雷从弗吉尼亚号的发射筒中射出,鱼雷在前进过程中,不断放出光纤导线,朝着目标直射而去。
在远程遥控下,鱼雷的运动轨迹相当灵活多变,划出优美的曲线。
而鱼雷之后的光纤导线,也越拖越长。
然后伴随着“嘣!”的一声。
光纤导线达到了极限,绷紧的导线在拉扯之下,像是拉到极限的橡皮筋一样崩断。
鱼雷也在崩断那一刻,偏离了方向,胡乱向周边疾射而去……
孟涛问道:“真不用担心光纤导线的长度问题吗?”
“完全不用担心,光纤导线的最大长度可以达到57公里。”路易斯中校说道。
“57公里……”孟涛觉得自己今天真是开眼界了。
在这之前,他完全无法想象,竟然可以往鱼雷之中塞几十公里长的光纤导线,用于实现精准的远程遥控制导。
这个距离足够长了,至于超过57公里的目标,那就不要使用这种光纤制导鱼雷,而是使用其它制导方式的鱼雷就好了。
至此,孟涛的三个担忧,路易斯中校都给出了详细的解答。
这也就意味着,孟涛可以根据建议,重新制定出一份可行的拍摄计划。
此时,之前一直没怎么说话的林源举手了:“我有一个要求。”
“什么要求?林先生您请说。”路易斯中校问道。
“我想稍微调整一下离开潜艇的方式,我不想从逃生通道离开,而是从鱼雷发射筒离开。”林源说道。
听到这个要求,路易斯中校愣了一下,问道:“林先生,鱼雷发射筒出舱很危险,哪怕对于我们这些天天在水下执行任务的潜艇官兵来说,都是能避免就尽量避免的事。
你一定坚持要这么做吗?”
林源点点头:“我知道比起逃生通道离开,鱼雷发射筒肯定会艰难很多倍。但是我必须这么做,因为观众喜欢看。”
这点几乎不会有任何的疑问,逃生通道毕竟太宽敞了,给人的感觉一点都不危险,那么也就失去了那种令人窒息的压迫感。
在刚才路易斯中校的讲解过程中,他拉开鱼雷发射筒舱盖的那一刻,林源就已经下定了决心:
他要从鱼雷发射筒出舱。
这么狭窄逼仄的通道,让人一看就喘不过气来,压迫感简直拉满。
只要他往鱼雷发射筒中一钻,电影院中所有的观众,必然心立刻被紧紧的揪住。
“哐当!”
当鱼雷发射筒的舱盖在身后被关上,整个发射筒内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那种仿佛置身于深渊之中的绝望感,会把紧张的氛围再次推到更高的程度。
随着“哗啦啦”的水声响起,发射筒内不断涌入高压水箱注入的海水。
那种水位一点点上涨,逐渐淹没全身的感受,更会给人带来溺水般的可怕体验。
只要想想这个画面,林源就敢肯定,绝对是让《谍战之王2》口碑更加炸裂的经典场面。
而在这一刻,所有人也会更深刻的体会到《谍战之王2》关于大自然的伟力,与人类渺小的这一主题。
也更能感受到,人类在面对大自然时,唯有坚韧不拔的勇气,才是真正可以倚仗的精神力量之源。
于是林源下定了决心:“不改了,我坚持要从鱼雷发射筒出舱。”
“林源先生,我是您的影迷。我对于您能够做到那些常人所做不到的事情,从未有过任何怀疑。
但我要提醒您几个难点,如果您还是坚持要这么做,那我会无条件的支持你。”路易斯中校说道。
“谢谢你的提醒,请指教。”林源郑重的说道。
“首先我想说的是,我们拍摄电影的地点,将是位于格陵兰岛的冰盖之下。”路易斯中校说道。
林源点点头,因为这一段戏的拍摄,是需要由保密级别最高的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配合的。
而俄亥俄级最经常活跃的区域,就是格陵兰岛的冰盖下方,针对目标是那只北极熊自然不用多说。
之所以选择格陵兰岛的冰盖下方,一方面是因为这儿距离北极熊足够近。
另一方面是因为格陵兰岛的冰盖,平均厚度在2300米左右,最大厚度甚至超过了3500米。
而且格陵兰岛的冰盖不仅厚,还非常大。
格陵兰岛的面积有216万平方公里,几乎相当于三分之二个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可以说格陵兰岛就是北极圈内的“小南极大陆”。
(比格陵兰岛更大的就不视为岛了,而被视为大陆,比如说澳洲就是大陆而不是岛。)
格陵兰岛这么厚又这么大的冰盖,使得任何的水面船只,都无法在这儿航行,那么反潜力量也必然会被极度削弱。
这使得俄亥俄级的安全性会大幅度提升,毕竟反潜能力最强的水面驱逐舰和反潜直升机等装备,在此都无法发挥作用。
因此拍摄地点才会被定在这儿,弗吉尼亚号在拍摄时,会根据约瑟夫.金中将临时给出的命令,到达指定地点和俄亥俄级汇合。
“格陵兰岛冰盖下的水温,很有可能达到零下六七度。”路易斯中校说道。
听到路易斯中校的话,林源还没回答,德普就先一步问道:“零下六七度?泡在这样的冰水中,该有多冷啊?不是说水低于零度会结冰吗?”
不怪德普反应这么激烈,对于冰冷的海水他是有ptsd的。
当年拍摄《加勒比海盗》时,他就曾经在冰冷的海水中被冻僵,差点淹死在海底。
还是依靠着林源的救援,他才成功捡回一条性命。
路易斯中校回答道:“我们说的水的冰点是零度,那是只纯净的淡水。可是海水中有着极高浓度的盐分,还有其它杂质,使得海水在零下六七度都不会结冰。”
“这么冰的海水,不用三五分钟时间,就可能让人陷入昏迷之中。林源先生,因为发射筒的狭窄,您无法借助任何设备,只靠身体硬抗真的可以吗?”路易斯中校问道。
“我明白,我要面临极其冰冷的海水。相信我,我能够克服。”林源说道。
有过卡隆奥斯洞救援经验的林源,立刻就明白了路易斯中校的担心。
不得不说,卡隆奥斯洞的经验,真是到处都能用上。
想要在海水中保持体温,最好的方式就是穿着干式潜水服。(细介绍了干式潜水服和湿式潜水服的区别)
但穿着干式潜水服,他就不可能挤进鱼雷发射筒。
因此林源只能穿着湿式潜水服,甚至连氧气瓶都不能携带。
听到林源自信的回答,路易斯中校说道:“届时拍摄的地点,可能会位于水下200米,甚至更深的地方。水压极大,极度寒冷,还没有氧气瓶,我真的很担心您是否能扛得住。
我知道弗吉尼亚号上,没有一个官兵能承受得了这么极端的环境。”
林源点点头说道:“相信我。如果你担心,我们可以早一点到达格陵兰岛。我会在适应性训练中,证明给你看。”
听到林源自信满满的发言,路易斯中校也被感染了。
他郑重的说道:“林源先生,我们弗吉尼亚号的全体官兵,一定拼尽最大的努力,和您一起完成在这段近乎不可能的拍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