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25章 氘氘聚变

  第225章 氘氘聚变
  完成了这第一台磁单极子探测器的建设,李青松再度面临了一个难题。
  因为在理论推算之中,磁单极子数量极少的缘故,探测器除了必须要造的足够大之外,数量还需要尽可能的多,如此才能提升探测到磁单极子的概率。
  而磁单极子探测器的建设必须要用到氦3。
  这么多年来,李青松积累的氦3总量不过才几百万吨而已,此刻全都投入到了这一台磁单极子探测器的建设之中,仅仅一台而已,便耗尽了几乎全部储备。
  而……氦3在自然界之中的储量太少了。
  氦3是氦元素的同位素。普通的氦元素,其原子核有两颗中子两颗质子,通常称之为氦4。而氦3的原子核之中仅有一颗中子。
  氦4的储量极大,随随便便就能在飞马座v432星系的各颗星球之上开采到几千万上亿吨,但氦3不同。
  据氦3的演化模型预测,李青松知道,在没有大气层的、距离恒星较近的矮行星或者大卫星上会存在较为大量的氦3。
  就比如地球的卫星,月球。
  在太阳风的轰击之下,月球表层物质不断受到高能粒子的影响,不断形成氦3并富集起来。
  但这里的所谓“大量”,是相比来说的。
  相比起其余星球,它上面的氦3储量确实多。但从绝对数量来看的话,就算整颗月球,氦3的总储量也不过才几百万吨而已,差不多也就够李青松造一台磁单极子探测器的样子。
  更何况,这算这仅有几百万吨的氦3储量,也是月球在太阳辐射影响之下,累积了40多亿年时间才积攒起来的。
  而飞马座v432星太年轻了,仅有太阳的几十分之一而已。
  它的行星上根本来不及富集这么多的氦3。
  另一个可能具备较多氦3储备的,是恒星本身。
  但这一条路就不用去想了。对于飞马座v432这样的庞大恒星来说,靠近到距离其600万公里的地方已经是李青松的极限,根本没可能做到在恒星上面采矿。
  再一个可能有希望的地方,是气态巨行星。
  气态巨行星的元素构成通常与恒星类似。没道理恒星富集氦3,结果气态巨行星竟然不富集。
  但一番检查之后,李青松也不得不放弃了这个打算。
  气态巨行星确实富集了氦3,其含量相比起其余星球确实更高。
  但这也是相比来说的。论及绝对含量的话,其浓度比李青松视之为主要聚变燃料的氘气低多了,仅有氘气的数百万分之一而已,累死李青松也采集不到足够的数量。
  面对这种情况,李青松陷入到了为难之中。
  “实在没办法的话,就只能选择自己造了。”
  李青松咬咬牙,下定了决心。
  没错,除了从自然界之中获取氦3,李青松还有另一种办法,自己造!
  想要进行这种涉及到最基础原子层面的物质的制造,普通的化学反应很显然是不可能的。
  就像炼金术不可能真的炼出金子来一般。但核反应可以造出金子。同样的,核反应也能造出氦3。
  恰好,李青松便知道一种聚变模式,其副产物便是氦3。
  氘氘聚变。
  氘氘聚变有两条反应路径,各占50%。而其中一条反应路径的最终产物恰好便是氦3。
  经计算,一千克氘气完全聚变后,约能生成0.375千克的氦3!
  现阶段,李青松每年消耗的氘气质量约为一亿吨左右。按照这个数据计算,平均每年,李青松便能在核聚变反应堆之中生成3750万吨氦3,足以供应近十台磁单极子探测器的建设了!
  然而,这一模式看似简单,背后同样存在较为巨大的困难。
  此刻李青松的能源供应以氘氚聚变为主。原因很简单,氘氚聚变的效率较高,可以将大约0.375%的质量转变为能量,高达核裂变的四倍还多,且比较容易实现。
  既经济又实惠,效率还高。
  而相比起氘氚聚变,氘氘聚变的能量转换效率仅为0.092%而已,也就比核裂变高了那么一点,且对于聚变环境的要求更高。
  既不经济也不实惠,效率还低。
  如果要将能源供应模式从氘氚聚变转为氘氘聚变的话,李青松便需要将目前所拥有的,总数约32.6万座核聚变电站的数量提升到现阶段的四倍,才能保持同等规模的电力供应能力。
  并且,因为氘氘聚变对温度与压力要求更高的缘故,每一座核聚变电站的建设难度也将提升到原来的两倍以上,成本极大提升。
  这是何等庞大的建设任务!
  但……没办法。既然决定要在飞马座v432星系之中完成科技层面的突破,那,不管再大规模的建设任务,都必须要迎难而上。
  那就造!
  李青松做出了安排与布置。
  在确保自身工业体系维持正常运转、质子衰变探测器与众多细分领域和应用层面的研究正常进行的情况之下,李青松足足抽调了约5亿名克隆体投入到了核聚变电站的大规模升级改造新建任务之中。
  工业系统再度开始全功率生产,天量的零部件和配件以及机械生产出来,在众多重型飞船的运送之下来到了一颗颗星球之上。
  神工ai依靠量电超算的澎湃算力再度大发神威,无数人形通用机器人和智能机械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的劳动,控制中心那里,众多克隆体与蓝图工程师日夜轮换,一刻不敢耽误。
  很快,第一座氘氘聚变发电站便建造完成。
  它具备与一座标准化的氘氚聚变发电站等同的规模,但一座氘氚聚变电站每小时能发电约30亿度,此刻这座氘氘聚变发电站每小时却只能发电7亿度左右。
  对应的,它每天需要消耗氘气约两吨左右,并生成约750kg的氦3。
  新的氘氘聚变电站投入运行,于是之前那座氘氚聚变电站的功率便下调了一些。
  等四座氘氘聚变电站投入运行的时候,那座氘氚聚变电站终于完全停机。
  对应的,这四座氘氘聚变电站每天能生产的氦3质量达到了3吨左右。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